网络谣言的特征、影响及应对策略探究

2017-11-01 23:24马晓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应对策略特征

马晓燕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对民众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以微博谣言为例,结合近年来的谣言实例分析谣言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影响民众生活,影响相关当事人及政府形象,以及影响人口的就业及流动;积极影响:发挥探测器的功能,充当减压阀和发挥聚合器的功能。据此,提出应对谣言的策略和机制:加强预警和研判,提升政府公信力,鼓励多方参与,培养网民的理性精神和社会知识,以及加强大众媒介的监管作用。

关键词:网络谣言;特征;影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5-0185-03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及特征

(一)定义

对于网络谣言的定义,卡普费雷引入“官方的判断”,强调谣言还应该包括信息的官方否认,即社会中出现和传播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已被官方否认的信息。他的意思是指,那些虽然具备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被官方所否定的信息也属于谣言[1]。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指出了谣言的未证实性、非官方性、无根据性等特质。谣言是在特定环境下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或已经被官方辟谣的信息[2]。我们可以把网络谣言理解为一种个体所知信息互相交流的过程,网络谣言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一种新的谣言传播形式。综上所述,网络谣言是以网络为媒介传播,并引起大众关注,并不属实但却对公众生活甚至社会稳定造成影响的谣言。

(二)特征

当前网络谣言的内容主要包括诽谤公民、为公共事件捏造伪消息、制造符合公民刻板印象的假信息等。网络谣言具有隐蔽的特点,也有炒作、诽谤、侵略、报复、发泄、诱惑、力量等性质。网络谣言的产生和发展,以谣言发布者为源头,网络为媒介,在网民中扩散传播。目前,随着玩微博人数急剧增多,通过微博传播的谣言也越来越多。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传播媒介多样,影响范围广,受众群体大,具有频发性、引导性、破坏性和可复制性的特征。

1.频发性。很多大众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及提高本网站的访问量,会故意制造一些谣言,这些谣言出现频率高,而且内容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仅仅关于地震的谣言就频发于网络,而且这些谣言对人的影响并没有随着谣言出现频率的增高而降低。每当网上传出某地区将发生地震,民众往往不是首先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而是首先想到如何使自己避免或者减轻损失,地震产生的危害极大,而且目前并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地震谣言的频发是民众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

2.引导性。网络谣言的引导性体现在其对大众心理的准确把握,即公民的关注点是什么?他们希望获得怎样的信息?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谣言提供的信息恰好满足了公民的心理,缓解了公民因信息的缺乏而引起的紧张心理。一旦网络谣言掌握了公民对信息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发布谣言,谣言就会如滚动雪球般不断增加和完善,追随者可以呈几何级数增长。基于自己的价值需求的状态,很多人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已经表现出了希望发生这种事情的态度,谣言往往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例如富二代飙车导致身亡,现在社会的仇富心理使得人们宁可相信这是真的,也不会追究事件的真实性。

3.破坏性。网络谣言所呈现的蝴蝶效应是其高度的杀伤力和强大的破坏性。2016年5月24日晚,一条《虹口发生光天化日抢小孩事件,警方已介入调查》刷屏了微博。很多群众表示了对治安的不满及对学校的不信任,甚至还有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家,停课一天。2016年5月26日,这一消息被证实是假的!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引起巨大的财产及生命安全的损失,但却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人们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态度来对待网络谣言,这就体现了网络谣言的高明的破坏手段:用虚假的信息完成实质的破坏,而且屡试不爽。

4.可复制性。网络谣言的可复制性指的是这些谣言在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已经传播过,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这些已经被证实是假的消息再次传播并受到人们的关注。2016年春节,上海女孩跟男朋友回老家,因不堪男朋友家庭的贫寒而分手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终被证实是假的,并有人指出此谣言在几年前就被传播过,但由于庞大网络信息量使得人们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信息,这为网络谣言的可复制性创造了机会。

二、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

从“女干部携巨款潜逃加拿大”,到“艾滋病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再到“女大学生求职被割肾”,这些信息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但最后都被证明是谣言。还有一些关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谣言,例如吃猪血鸭血可除雾霾、倒着输入银行卡密码可以自动报警等都属于网络谣言。这些谣言对公众的生活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有些谣言是伴随着诈骗出现在公众的生活中的,对人们的经济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一)消极影响方面

1.影响民众生活。杨茂凯认为,网络谣言由于其扩散范围广,受众面大,能够短时间内影响民众的正常生活[3]。网络谣言的传播蔓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威胁,造成整个社会人们的心理恐慌,更甚至整个社会出现文化乱象,混乱的语言、庞杂的信息也在公众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民众的思想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网上传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行为会干扰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如网络上频繁传播的地震谣言,许多公民在得知信息后,连夜走出家门,露宿街头和公园,这严重影响了公民正常的休息、工作和生活,并且很容易导致人们心里的恐慌,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也可能造成公共秩序的失调,导致交通、物流、通讯等的中断甚至混乱,对社会生活造成无法估算的间接损失。如2011年2月10日江苏盐城“爆炸谣言”称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引起附近镇区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了恐慌情绪,并且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导致4人死亡、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

2.影响相关当事人及政府形象。兰月新等认为,公共危机事件中易产生网络谣言,而由此所产生的谣言容易对当事人和责任政府形象产生危害[4]。如网上谣传政府出台政策,由北京、河北共管燕郊大厂香河。这个谣言出现以后,民众对政府持怀疑态度,严重损害了河北人民对政府的印象。谣言产生的危害很多时候具有不可恢复性,即使当事人站出来澄清或者被权威机构证实是谣言,在民众的心里还是会留下阴影,人们对它仍然持有怀疑的态度,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如2008年“柑橘蛆虫事件”最开始传于微信,已经引起了小范围的恐慌,后被媒体语焉不详的报道,经网络转载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导致了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的严重滞销,仅湖北省直接损失就达15亿元,一些商贩为证明自己橘子无虫一天要吃6~7斤“示众”,四川农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证实相关传言不实,但这些仍然没有阻止人们对此事件的怀疑,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endprint

3.影响人口的就业及流动。很多关于新疆人的负面报道,使得很多行业不愿意招收新疆人,尤其是2014年新疆艾滋病人滴血事件使得很多人不敢去新疆人经营的餐馆就餐,对经济、生活甚至是民族团结产生了恶劣影响。政府政策的谣言更能影响人们的流动,以拆迁为例,很多消息都是没有经过核实就散布出来,这导致周边村庄人们的人口和户口流动,对人们的生活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并损害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但网络谣言在带给人们一些不便利和危害的同时,还有其自身的积极影响。

(二)积极影响方面

1.发挥探测器的功能。网络谣言的出现,也让人们看到了社会方面的问题。网络谣言的发生和蔓延,揭示信息社会的价值,如公众的关注和焦虑。因此,信息网络谣言可以帮助政府把握公共心理学和社会动态,出台前瞻性的决策或政策,帮助政府更好地关注民众生活,并对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控制易引起人们恐慌或影响民众生活的事件,更好地发挥网络谣言“探测器”的功能。

2.充当减压阀。个人在获知一些不良信息的时候,通过沟通的行为是可以消除恐惧和孤独感的。网络谣言的蔓延,有助于消除紧张、恐慌,或者使个人通过共享的社会群体对觉得不好的征兆或对在同一时间对该集团的行为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总是怀有敬畏的态度,一旦民众认为自己掌握了事实,这种恐慌的心理会得到缓解,从这方面来说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减压阀”的功能的。

3.发挥聚合器的功能。谣言通常是公众广泛关注的信息,如果一个媒体跟踪报告,你可以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即在当下获得公众视线让媒体关注非常稀缺的资源,获知媒体可以提高能见度。谣言的传播也有利于公众意见和思想关注点的统一,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聚合器”的功能。

三、網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网络谣言虽然传播于虚拟的网络,但并不是不可抑制的,有效抵制网络谣言不良信息的传播,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预警和研判

网络谣言的发布,需要各个平台的努力。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里有一位“谣言粉粹机”的用户,粉丝132万之多,是专门用来粉碎各种谣言和提供证据来证实谣言的虚假性的。很多谣言都是小号发布,微博可以在申请微博ID的时候提高门槛和要求,如一个身份证只能申请一个账号,一个电话绑定一个账号。这样再有谣言对公众造成恐慌和影响时候,可以很快查找到是谁在制造谣言,并且可以使得博主第一时间出来辟谣,尽最大可能降低谣言对民众的影响。

(二)提升政府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影响,会使得谣言广泛传播。所以,提升政府公信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政府可以成立专门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部门,用来实时掌控网络信息发布情况,在发现网络谣言的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并出来辟谣。网络谣言传播的时间越久,对政府的声誉的影响就越大,越会使得公众对政府不信任,所以,应当有效率地出来辟谣。其次,政府的政策和决策要有保密性。政府的一些政策不应当被一些人拿来当作谋取利益的手段。尤其是对商业组织来说,很多商业组织出钱提前购买政府的决策。对于政府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是相当不理智的。因此,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要具有保密性,否则严惩。最后,政府的一些信息应该保证透明化和公开化,打造阳光政府的形象,以免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民众要保证对政府的信任,在不明确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不随意传播来源不明的信息,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打造有效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壁垒。事实上,经过调查完全开放的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公布所有信息,公众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信息不明确的阶段。但是,政府部门需要做出快速的反应,但不应草率发布信息,尤其是在尚未定论之前,预防失信于民。

(三)鼓励多方参与

政府、造谣传播者和信息的发布平台都应该积极配合来抵制谣言的传播,减轻谣言的影响力。鼓励谣言当事者亲自站出来澄清事实,当事人应该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来支持。同时,通过适当的、可信度较高的人,外加第三方提供证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澄清谣言,创建一个三维的多源信息链,尤其是造谣者自身可通过平台低成本、高收益地发布辟谣信息,并且对于造谣者自己检讨和认错的信息,公众更便于去接受。司法机关也要对恶意谣言发布者和传播者进行严厉打击,加大传播谣言的成本,降低谣言的传播率。鉴于近几年网络谣言层出不穷,造成的社会危害也越来越大,互联网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适用同样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已经在打击网络谣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网民的理性意识和判断能力

很多谣言发布以后,网民无形中成为谣言的搬运工,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开来,造成社会影响。因此,对于谣言的应对,也需要网民的积极参与。对于网民来说,一是要有高度的理性,在发现引人注意的信息时不要盲目地进行传播,而是要用自己的判断能力来筛选信息;二是有文明的网络素养,公民在发现虚假信息时有义务站出来帮助其他人澄清事实,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者干脆加入到传播者行列;三是有守法的行为习惯,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但同时也与现实社会不可分离,影响着现实社会,公民要用首发的行为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四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公民要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而培育“四有”好网民,则要从教育入手,从自身做起,并要求全社会参与。在网络空间之中,要保持理性,看到任何信息,不要妄加揣测,不要妄加评论和转发。要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其中的利弊,理性对待网络的信息,尤其是一些针对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在没有确定真实性之前不可随意传播。

(五)加强大众媒介的监管作用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传统媒体格局已经被打破,新媒体时代已来临。新媒体信息更新更为迅速和详细,民众的参与度也明显提升,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信息流通传播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其影响已经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相应的监管措施却没有跟随其发展。对于大众媒体来说,很多信息的发布者可能就是运用了这种监管的不到位才有机可乘。谣言的传播与大众媒体的传播平台有不可避免的联系。提升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坚决抵制为提升关注度而散布、传播谣言的行为,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媒体工作者的行为,对恶意传播谣言者更甚至策划制造谣言者进行法律惩罚,为网民创造干净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让—若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68.

[2] 陈强,方付建,徐晓林.网络谣言扩散动力及消解——以地震谣言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22):29-33.

[3] 杨茂凯.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4] 兰月新,董希琳,苏国强,赵红培.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9):78-84.

[责任编辑 史丽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应对策略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