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的影响

2017-11-02 03:25谢艳
保健文汇 2017年10期
关键词:抗凝体位下肢

●谢艳

体位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的影响

●谢艳

目的:研究体位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03月至2017年03月我院诊治的下肢静脉曲张病例中抽选62例,随机划分为研究组31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模式,研究组以此为基础采取体位护理、抗凝联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Fbg为(3.4±0.4)s,低于对照组的(3.7±0.2)s,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PT、为(32.7±2.6)s,高于对照组的(13.9±2.8)s、,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为(32.7±2.6)g/L,高于(31.9±1.6)g/L,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在体位护理的同时进行抗凝护理,有利于缓解其血液高凝情况,对术后患者凝血状态有着积极改善作用,应推广应用。

体位护理;抗凝;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

所谓下肢静脉曲张,通常是指下肢部位浅表静脉在出现血流障碍后,发生的迂曲、扩张以及伸长性曲张状态,是一种临床慢性病,在从事久坐少动,或持久站立,或高体力强度工作的人群中有高发性[1,2]。手术法较常用,但术后凝血功能多有异常,因此本院采用了体位、抗凝联合护理,凝血显著改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年03月至2017年03月我院诊治的下肢静脉曲张病例中抽选62例,随机划分为研究组31例、对照组31例。研究组:男21例,女10例,年龄33~71(56.7±8.3)岁,病程1~11(4.8±1.5)年。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33~71(56.9±8.1)岁,病程1~11(4.4±1.9)年。一般资料组间对比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下肢血管进行彩超检查显示为静脉曲张;在腔镜下接受大隐静脉性高位结扎,并采用剥脱术。

1.3 排除标准

神静脉血栓在术前已有形成;血凝功能异常。

1.4 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护理工作中,采用包括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肢体按摩等措施的常规护理,研究组以此为基础,加用体位护理、抗凝联合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体位护理。指导术后患者取健肢侧卧位(或平卧位),按20度至30度角将患肢抬高,以减轻骨盆处静脉压力,使下肢静脉得以顺利回流,降低下肢静脉发生淤血的可能;在术后24h可开始制动,待术后24h至48h后允许患者戴用弹力绷带下床在床边适量活动,在舒适前提下,逐日缓慢增加活动量,注意不宜久站;在可耐受范围内,对患者小腿处腓肠肌、股四头肌及股二头肌分别进行按摩,每日2次,每次持续20min,穿弹力袜之前与入睡前脱去弹力袜后两个时间段可实施下肢按摩。②抗凝护理。在术后12h至24h,给予患者以利法沙班实施抗凝,每日口服剂量20mg,持续服用1个月,在服用抗凝药期间,对患者皮肤、眼结膜已经牙龈进行仔细观察,注意有无出血倾向,以凝血机制为对象,进行有效观测。

1.5 评价指标

监测对比两组病例的凝血指标,具体包括Fbg、PT和aPT护理前后变化。

1.6 数据处理

用SPSS19.0版统计软件有效处理研究数据,计量数据表现为(±s),采取t检验,而计数数据表现为[n(%)],采取χ2检验,满足条件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bg指标对比(表1)

表1 两组Fbg指标对比(±s,g/L)

表1 两组Fbg指标对比(±s,g/L)

时间 研究组(n=31) 对照组(n=31) T P护理前 4.6±0.4 4.2±0.5 3.48 <0.01护理后 3.4±0.4 3.7±0.2 3.73 <0.01 T 11.81 5.17 P<0.01 <0.01

2.2 两组PT指标对比(表2)

表2 两组PT指标对比(±s,s)

表2 两组PT指标对比(±s,s)

时间 研究组(n=31) 对照组(n=31) T P护理前 12.6±3.4 12.1±3.4 0.58 0.56护理后 15.7±3.2 13.9±2.8 2.36 0.02 T 3.70 2.28 P<0.01 0.03

2.3 两组aPT指标对比(表3)

表3 两组aPT指标对比(±s,s)

表3 两组aPT指标对比(±s,s)

?

3 讨论

在麻醉、疼痛和活动量降低等因素影响下,下肢静脉曲张临床患者在术后血流流速将有所减缓,而既已激活的凝血因子在浓度上则出现局部升高,这些都导致术后患者凝血容易出现异常,同时也为血栓提供了重要形成条件[3]。有学者认为[4],体位干预于凝血指标而言可发挥一定影响作用,尤其是在术后给予患者以体位干预,并联合使用抗凝类药物,能够使患者凝血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并进一步减少深静脉血栓实际形成风险。人体直立时,在地心引力影响下,其重力作用要远超静脉内部的渗透压,以致机体内部分水分子自心血管系统起,向组织间质发生快速性转移,使得蛋白类大分子难以顺利通过血管壁,引起血液发生相对浓缩。在卧立状态下,静脉渗透压将增大,此时水分子将逐渐渗透于血管内,促使凝血因子得到一定稀释,最终Fbg水平下降[5]。由此可见,静脉渗透压同地心引力共同作用于对方,这也成为机体凝血情况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需采用体位护理,其干预措施的实施利于地心引力、静脉渗透压明显相互作用后对雪凝状态影响的减轻,起到预防血液高凝情况的发生。如本研究所示,经护理干预两组病例Fbg指标显著降低,PT、aPT均显著升高,研究组Fbg为(3.4±0.4)s,低于对照组的(3.7±0.2)s,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PT、为(32.7±2.6)s,高于对照组的(13.9±2.8)s、,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为(32.7±2.6)g/L,高于(31.9±1.6)g/L,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在体位护理的同时进行抗凝护理,有利于缓解其血液高凝情况,对术后患者凝血状态有着积极改善作用,应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

[1]高琳.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护理[C]//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010学术大会.2010.

[2]沈娟.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54-1855.

[3]王献章,张利伟.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状态变化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4(1):54-55.

[4]刘萍,陈艳芳.体位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的改善[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1):164-165.

[5]张正慧,张正平,孙勇.下肢静脉曲张激光治疗后患者血凝状态变化研究[J].工企医刊,2011,24(1):1-2.

猜你喜欢
抗凝体位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