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尔康市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思考

2017-11-02 02:14周俗刘刚刘芳
四川畜牧兽医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马尔康种养贫困村

周俗,刘刚,刘芳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对马尔康市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思考

周俗,刘刚,刘芳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1731)

马尔康市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属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牧业占相当比重的半农半牧贫困地区。全市有贫困村29个,占行政村的27.62%。为深入了解马尔康市贫困现状,笔者近期先后到松岗镇丹波村、康山乡达维村及沙尔宗镇沙尔宗村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藏区贫困现状和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产业发展对策,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的帮扶措施,旨在更好地帮助藏区农牧民摆脱贫困,从而实现“富民兴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马尔康市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

马尔康市辖4镇10乡,105个行政村,238个村民小组。2017年,马尔康市按照“调结构、强产业,转方式、增活力,重规划、惠民生”的发展思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狠抓基地建设,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59504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重点推进了有机农业“六大基地”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了中藏药、高原生猪、藏香猪、禽兔等品牌。发展专业合作社151个,共流转土地1540.59亩。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马尔康地处高寒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居住分散,配套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工程类项目实施进度较慢,特别是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部分地区通村路安保设施建设还未启动,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和种养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时,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很多土地偏远无法耕种,且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破坏较多,丢荒较多,导致种植业基础薄弱。

2.2 产业发展模式单一 马尔康大部分村处于半高山区,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自给自足,适合种植的作物少,种植品种单一,只能种植青稞、土豆、小麦等农作物或川贝、羌活、大黄等中药材,且种植面积有限,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零星化。土地的利用率较低,资源利用不合理,尤其是一些草地资源丰富的贫困村,没有着力构建效益较高的养殖业。养殖方式以放养为主,畜种以当地杂牛为主,生产性能和效益较低。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大部分村的发展模式都十分相似,缺少自身特色和亮点,产品单一、重复,整体竞争力弱,限制了村经济发展。

2.3 产业链构建不够完善 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产业链后端建设滞后,更多的是停留在产业链前端建设,忽略了产品加工、销售等问题。同时,小额信贷进展较慢,所调查贫困农户基本上未取得小额贷款。

2.4 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村集体经济作为基层扶贫工作的保障和强大动力,其强弱直接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成效。调研发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2.5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有待提升 群众观念落后,科技知识水平低,部分村民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存在安于现状、等靠要等消极思想,导致专业合作社组建工作滞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慢,其社会化服务能力弱。村集体经济缺乏科学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是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合作社管理人才缺乏,经营能力(理念、方式、品牌意识)有待提高,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培育力度不够。

3 对策建议

3.1 加快推进农牧区基础建设,改善发展条件 一是进一步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有序实施通组入户路和村道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加强暂缓建设路段的养护管理。二是统筹涉农资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政策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易地搬迁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衔接等问题。

3.2 积极统筹构建高效种养结合产业发展模式

3.2.1 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引入科研力量,加大科技支撑,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加强半农半牧区高效种养结合模式构建研究和产业示范。

3.2.2 加强乡村级以上的区域统筹和产业布局,在“一村一品”“集约化、规模化”思路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区域打造产业、培育品牌,有效解决贫困村脱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3 将贫困村、贫困户与各类牧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保险进行合理捆绑,综合运用“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入股保底分红、集体经济反哺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助推村集体增实力、贫困户增收益和产业增效益。

3.3 强化培训,抓好产业技术推广

3.3.1 加强种养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党员村民和致富能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培育本村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种田的意识,全面提高贫困户的种养技能。

3.3.2 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积极邀请农牧技术人员为贫困户开展现场培训,点对点指导,并通过组织贫困户实地参观学习等措施,抓好优良种畜种苗的引进和推广,改变传统种养方式。

3.3.3 强化技能培训,积极促进农牧民转产就业。

3.4 完善产业链,加快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3.4.1 加强金融贷款扶持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帮助解决贫困户贷款难问题,降低小额信贷门槛,简化信贷程序。

3.4.2 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传统产业高端化,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共同打通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

3.4.3 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蔬菜瓜果、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3.5 大力扶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3.5.1 制定优惠政策,做好产业规划充分挖掘和利用贫困村的潜在资源,找准发展定位,创新帮扶举措,培育提升新型经营主体能力。

3.5.2 围绕农产品销售问题,大力开展电商扶贫,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市乡村对所辖资源特点、优势的调研认证规划要精准,研究调整制定适合可持续、保增长的发展措施和配套政策。

3.5.3 加强加工、营销、电商等技术培训,鼓励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贫困村脱贫产业构建和发展,充分提高产业效益。

F323

C

1001-8964(2017)10-0008-02

2017-08-20

猜你喜欢
马尔康种养贫困村
马尔康市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在马尔康,我看见了一些树(外一首)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