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地区泥石流与地质因素的关系

2017-11-02 22:59田海
城市地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降雨量泥石流灾害

田海

摘要:泥石流是我国山区比较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爆发突然,破坏力大的特点。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产生了大量的崩塌、滑坡以及一些潜在的不良地质体,这些不良地质现象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致使安县境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泥石流。本文通过对安县地区泥石流的统计,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降雨、地质构造及地震这5个方面,探讨了泥石流发育的控制因素,对泥石流发育的综合制约因素进行了概略的分析。

關键词:安县;泥石流;地质因素

引言:

泥石流是山区一种常见的突发性自然地质灾害,其发生、发展与山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结构恶变、生态平衡失调的产物。安县地处四川盆地与四川前龙门的过渡地区,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岩性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构造强烈,褶皱、断层发育,地质环境条件比较脆弱,再加上不断增强的人类工程活动,日趋突出的水土流失等环境地质问题,使得泥石流灾害已成为区内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一、研究区概况

1.1安县地质构造概况

安县地处四川龙门山褶断带与四川盆地结合部,受龙门断裂带影响,褶皱、断层极其发育,构造十分复杂,境内发育的主要构造如下:

(1)后龙门山褶皱带:发育有大金川倒转复向斜,青林口倒转复背斜。

(2)前龙门山褶皱带:主要发育有一号断裂、清平断裂等9条断裂。

(3)太平场旋转构造带:发育大屋基倒转复背斜、高川倒转向斜,以及千佛山斜冲断层、高川斜冲断层等。

(4)绵阳帚状构造:发育龙凤场向斜和新桥背斜等宽缓褶皱。

1.2安县泥石流总体发育特征

泥石流是安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根据2016年涪江流域1:5万环境地质调查,全县有泥石流灾害隐患点181处,并且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北部的千佛、桑枣、雎水、高川、晓坝等5个乡镇。

1.3泥石流的分类

根据项目调查,对安县现有泥石流进行如下划分:

按泥石流堆积物规模划分为:特大型泥石流8处,大型泥石流20处,中型泥石流92处,小型泥石流61处;分别占总数的4.5%:11.0%:50.8%和33.7%。

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122处,水石流57处,泥流2处:分别占总数的67.4%、31.5%和1.1%。

按流域形态划分为:沟谷型泥石流170处,山坡型泥石流11处:分别占总数的93.9%和6.1%。泥石流分类表见表1-1。

1.4安县泥石流形成基本条件

1.4.1松散物质条件

安县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龙门山区的中山、低山地貌区,龙门山区出露的地层较齐全,除第三系未出露外,其余从震旦系至白垩系以及第四系均有出露,在斜坡坡麓及坡脚形成大量的松散物质:且由于该区域处于龙门山前山断裂、中央断裂带,受构造活动强烈,岩体裂隙发育;沟谷内形成大量松散体堆积于沟谷中或斜坡上,成为泥石流物源堆积。

1.4.2地形地貌条件

龙门山区高程1000-3000m左右,切割深度为200~1500m左右;沟谷发育,多数沟谷斜坡坡度20~50。,地形较为陡峭,沟谷纵坡度一般为300-500‰,适宜的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1.4.3水动力条件

安县全年降水充沛,年均降雨量多达1200mm,降雨时间比较集中,5月至8月的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87%,其中8月的降雨量为全年最多,为304.2mm,降雨量最少的月份为12月,降雨量为6.4mm,为泥石流的启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

二、研究分析方法

本文根据在野外进行的实地考察,并结合国内外参考文献,在弄清安县泥石流灾害点空间分布的情况下,采用对比分析手法,对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降雨、地质构造及地震这5个方面与泥石流灾害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各因素对泥石流的控制作用,确定各影响因素对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三、地质因素与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3.1地形条件与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三大条件之一,它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地理条件。

例如安县干沟泥石流,其流域面积1.5km2,泥石流沟总体上依山而成,沟道切割深80~120m,沟道宽3~20m,冲沟呈“v”型,总体上具有岸坡陡峻,切割深度较大,流域内自然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在沟谷的强烈侵蚀条件下,谷坡多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小型崩塌发育,在局部高陡地形区发育有滑坡、落石区,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堆积在沟谷、沟道及沟道两侧,成为形成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的直接补给源,是典型的有利于泥石流爆发的地形。

3.2岩土体类型与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松散堆积物是泥石流形成的三大条件之一,而岩土类型决定了松散堆积体的数量。松散堆积体物质类型、规模和稳定性好坏又直接影响泥石流发育程度、严重程度与危害性。

考察安县区内其他泥石流物源区,可以看出,其泥石流主要发育分布于高川乡、千佛镇、桑枣镇一带坚硬碳酸形成的中山地貌区,由于该地区碳酸岩的大量露天开采,大量弃渣堆积于沟谷,形成了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同时“5.12”地震后在沟谷形成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松散堆积物,为也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松散堆积体。同时不同的岩性形成松散堆积体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根据对比安县泥石流发育地区的岩性与泥石流数量,得出泥石流灾害分布与地质岩组关系如下。

坚硬、半坚硬砂泥岩岩组:25处、软弱泥页岩岩组:16处、坚硬碳酸岩岩组:73处、坚硬碳酸岩与碎屑岩岩组:67处。

3.3降雨与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泥石流形成的三大条件中,降雨条件是泥石流爆发的激发因子。

安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900~1000mm左右,春季与冬季较为干旱,夏季旱涝交错,秋季多连绵阴雨。县内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多,东南丘陵、平坝区常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而山地区属于盆边西缘山地气候小区,降雨量较大,沸水、雎水、晓坝等沿山一带,年降雨量1300mm左右,西北山区的茶坪、高川等乡镇最大降水量达1700毫米左右。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安县泥石流灾害,得出安县降雨量与泥石流数量关系,见图3-1。

3.4地质构造与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地质构造是泥石流爆发的一个控制因素,从内因上影响泥石流的发育。

安县境内主要地质构造部位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后龙门山变塑带、前龙门山变塑带、绵阳帚状构造。绵阳帚状构造主要有龙凤场向斜和新桥场背斜,位于花荄和界牌一带,属河谷平坝、浅丘台地地貌,地势平缓,地质灾害很少,其形成与地质构造关系不大。后龙门山变塑带和前龙门山变塑带附近断层、背斜、向斜极度发育。同时不同构造组合,对岩体的破坏程度也有所不同,差异很大,从而使泥石流的活動强弱在不同的构造部位也不尽相同。经实地考察统计,各构造部位与泥石流发育数量见表3-2。

3.5地震与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地震是泥石流爆发的一个诱发因素,安县多数泥石流是受地震影响而活动程度大大提高的泥石流。“5.12”地震使山体结构破碎,使流域内大量崩塌、滑坡复活,从而增加了大量物源量。将导致泥石流爆发的危险性也相应提高。

结论:本章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降雨、地质构造及地震这5个方面,结合项目实地考察,讨论了泥石流发育的控制因素,得出泥石流的发育并非单一因素所控制,而是各个因素之间有着相互控制的关系。

1.地形地貌、松散堆积体、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三大条件,是泥石流爆发的基本条件

2.地质构造的分布决定了区内地貌形态的分布,因而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临空条件起到间接的控制作用,从而影响泥石流灾害的易发程度。

3.构造体系控制着岩层节理,裂隙的发育,将岩体切割形成不同规模的块体,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为岩体的破碎,崩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且裂隙的间距、性质、贯通和充填情况等决定了危岩块体的规模和稳定性,这些也间接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堆积体。

4.同时地震作用破坏岩土体的稳定性,加剧了对地形地貌及植被的破坏,影响着区域内整体的结构,对泥石流灾害有着诱发的作用。

猜你喜欢
降雨量泥石流灾害
灾害肆虐
泥石流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机械班长
豫南山区野生北虫草发生出草规律及采集利用调查初报
夺命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