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及防治浅析

2017-11-02 00:31陈方镇
城市地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岩溶泥石流滑坡

陈方镇

摘要:莱芜市是山东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阻碍了莱芜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莱芜市进行了大量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工作,本文总结了莱芜市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影响因素;防治;莱芜市

莱芜市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类型。莱芜市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与莱芜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性质、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莱芜市地质灾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呈逐年加速增加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1自然因素

1.1气候

莱芜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晴朗,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莱芜市地质灾害受气候影响较明显,主要受大气降水、气温等气候因素影响,其中大气降水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降水量大小、强度、时间长短等均影响。

1.2地形地貌

莱芜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地貌直接相关。地形强烈切割的北部、南部、东部山区,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

莱芜市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以下地段:①陡崖:多形成于单面山一侧,坡度大于50°,当高、陡斜坡由坚硬较坚硬的岩石组成,当岩体内裂隙发育时,通常会发生崩塌。②顺向坡:主要软弱结构面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当主要软弱结构面倾角小于自然地形坡度时,在大气降水渗透作用下易沿结构面形成滑坡或崩塌。

1.3地质因素

莱芜市地质灾害形成受地质因素的影响明显。主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因素影响。

莱芜市北部、东部、南部山区多分布岩浆岩、变质岩、石灰岩等硬脆性岩石,由于受地质构造影响,岩石发育多组节理裂隙,加之受风化影响,岩体十分破碎,因此该地区多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2人为因素

莱芜市地质灾害的形成与人类工程活动有直接关系,其中采矿、修路、地下水过度开采及矿井抽排水等因素對地质灾害的形成影响较大。

2.1采矿

莱芜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矿、铁矿的储量最为丰富,矿产开发是重要的生产活动,通过矿产开发带动了区内经济的繁荣,经济的迅猛发展。但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亦引发了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水均衡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等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2.2修路

莱芜市区内交通十分便利,各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网络遍布。在莱芜市山区中,开挖山体边坡修路极为常见,除高速公路对开挖边坡实施安全防护措施外,其它公路边坡大都岩石裸露,尤其是变质岩开挖路段,岩石风化破碎程度高,完整性差,卸荷深度深,坡面破碎岩石易受冻融、降雨冲蚀、震动等作用影响而失稳,是小型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多发路段,对过往行人及车辆构成较大安全威胁。

2.3地下水超采及矿山疏干排水

莱芜市经济发达,工农业发展需要大量水资源,仅仅依靠大气降水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就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超量开采,使得地下水水位不断降低,加之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疏干排水,直接导致地下水水位加速降低。莱芜市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与地下水水位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水位的频繁变化,是导致莱芜市各“天窗”部位的岩溶塌陷形成的诱发因素。

莱芜地区岩溶塌陷有以下规律:①塌陷区呈带状分布;②具突发性、季节性(多集中于雨季或雨后)、频发性和重复性;③大量开采地下水、或矿山疏干排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的“天窗”附近。

3地质灾害防治

3.1防治概况

莱芜市现已建立了由市、区、镇(街道)、村四级监测预警体系,层层落实群测群防责任人,建立监测预警资料数据库,及时收集、汇总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监测资料。所有群测群防点均落实了监测责任人、监测记录人、预警责任人、汛期值班人,宣传落实了避让地点、预警信号、巡查人员及防灾预案,做到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手段、防治措施“四到位”。

在群测群防工作的基础上,莱芜市根据莱芜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的基本情况,针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点进行了综合治理工作。如对七郎峪、朱家峪、上石臼、刘白杨、上佛羊等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了支挡、消方减载等防治措施:对李白杨、财神庙、百咀红等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了消方减载、搬迁避让、裂缝灌浆等防治措施:对谭家楼、东安子、船厂村村北、石湾子等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了建坝、导流、支挡、植被等防治措施:对岩溶塌陷区采取了地下水监测、塌陷坑填埋、搬迁避让等措施:对各个采空塌陷区采用胶结充填采矿方法及尾矿、废石回填采空区等措施。

3.2防治措施建议

(1)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预案工作,落实《莱芜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莱芜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的各项工作安排。

(2)加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预报工作。

(3)加强汛期巡查制度。进入汛期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加大巡查力度,特别是在殊天气情况下,对重点区域加大巡查力度。

(4)结合莱芜市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灾害点影响因素、灾害点稳定性趋势及危险性趋势,对稳定性差、危险性大的灾害点实施地质灾害评估、勘查、治理等工作。

(5)对莱芜市北部、南部、东部中低山及丘陵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强雨季的监测预警工作,对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修建挡土墙、建坝、导流、灌浆、削方减载、植树种林等综合治理措施。

(6)对于莱芜市岩溶塌陷,其复发率高,又多分布于人口密集的地区,应进行综合防治工作,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岩溶地下水的开采量,对岩溶塌陷严重的居民点进行搬迁避让。

(7)对于莱芜市的采空塌陷,其主要分布于莱芜地区中部煤矿、铁矿的采空区,多属于工农业发达且人口密集地区,应对原有采空区采用尾矿、废石回填,对开裂房屋、道路进行修缮或重建,加强采空塌陷监测预警工作,对新开矿产采用充填采矿法等其他先进工艺进行开采。

猜你喜欢
岩溶泥石流滑坡
某停车场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夏季大山里的隐形杀手——滑坡
岩溶矿区地下水资源储存与管理
泥石流
机械班长
夺命泥石流
《中国岩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