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这件小事

2017-11-02 19:56迷雾
城市地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面迷雾做菜

迷雾

迷雾,月亮双鱼上升天蝎的狮子男,80后非著名影评人、媒体人、傲娇型吃货,被他拖人黑名单的食店已有上百家,偶尔会怀旧。

有个朋友最近常把“科技改变生活”挂嘴边,这并不是因为她玩上了VR,也不是因为她开始拿着手机玩“Pokemon Go”,然后莫名其妙在拥挤的地铁里兴奋地吼出声来。她被科技改变的生活,仅限于午饭。改变生活的“科技”叫美团、饿了么及百度外卖。在这个炎热夏天,她从这些APP当中找到了幸福,而幸福感来源于不用冒着大太阳走出空调屋觅食,还有对选择困难症的治愈,毕竟手机屏幕上,翻来覆去就那几家店。

外卖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且只有一个——懒。所以我个人是不反对外卖的,毕竟我也懒。不过在我的认知当中,吃外卖绝对不等同于吃饭。这个结论的底层逻辑是味觉层面,任何一个稍微对食物有追求的人,想必都会对外卖嗤之以鼻。

试想,一锅新鲜出炉的菜肴,被装入密封的小盒子里,在40多摄氏度的马路上随着送餐小哥摩托车的尾气颠簸半个多小时,最后再进入你的口腔,这艰道不是令人绝望的事吗?更绝望的场景我只能想到停了一夜电后,冰箱里隔夜的剩菜散发的淡淡酸味。

我的朋友们是不赞成这个观点的,他们举例说上海现在有家外卖公司,在各大写字楼中心设立了“中央厨房”,周边的商家都可以拿着半成品去厨房加工,最多等15分钟,就有新鲜出炉的外卖送上,方便、快捷如同在店里吃到的一样。

对此我漠然,想想你吃外卖的时候在干什么?吃着外卖刷着淘宝,刷着朋友圈,或看着美剧……这个时候,吃已成了以上活动的附庸,一个简单的张嘴动作而已,你既不会过多关心嘴巴里面的味道,也不会感到享受,更不会有愉悦感。

所以,外卖的原罪应该是——它毁灭了吃饭应有的空间、场景和满足感。

我一直觉得,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满胃袋,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比如一碗小面,我怀念的是加班过后,饥肠辘辘来到熟悉的面馆,老板问候一声“今天又加班啊,还是二两小面,多菜起硬点撒?”然后在热气腾腾中安静享受一碗小面带来的片刻抚慰。

还有火锅,大家在逼仄热闹的老火锅店里,喝酒吃肉耍朋友吹大型龙门阵,要的就是那种混合着辣子香气、1958酒气甚至是呕吐物气息的自在和无拘无束。这些瞬间,味道反而成了其次。

以前朋友来家玩,打牌、看片或者闲聊一下午后,大家拿出手机,喊个看着还过得去的东西,等着上门,沉默吃饭,吃完打包丢掉,就像大家集体演出了一场默剧。

后来想想,这和一群人周末开几十上百公里换个地方打麻将并無本质区别。所以再聚时改成:朋友们先去楼下菜市场买菜,会做菜的掌控厨房,不会做菜的打下手——摆桌子洗碗。最后,一桌既不养眼也并不太好吃的菜总算弄齐。比起外卖,饭桌上的气氛热烈太多,“看不出来,你娃做菜可以哦。”“这个盐放多了,下回少倒点。”“下次,我来整个大菜,辣子鸡怎样?”“我就只会凉拌菜了……”

哪怕这顿饭不如外卖好吃,但是人与人都在交流和做菜中感受到了满足。而桌子上那盘卖相不好的可乐鸡翅,背后可能还能一个好长好长的故事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面迷雾做菜
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
《迷雾》;《石皮晓》;《emoti on-沉》;《emotion-向》
能吃
老家的小面
追踪迷雾怪人
迷雾美英
学做菜
数列迷雾不用怕 防微杜渐见奇效
三个小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