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保护与特色发展

2017-11-02 12:30潘之潇
城市地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

潘之潇

摘要:以苏州市历史文化名镇浏河为例,分析了转型发展背景下历史文化名镇整体保护与特色发展的双向诉求,总结了浏河历史文化名镇整体保护的总体思路和保护策略,并以全域的视野提出“建设新城、保护古城”的特色发展道路。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整体保护;特色发展

1、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

1.1文化引领、彰显特色的发展观

近几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城市发展在内涵深化、品质提升、特色彰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导向的城市发展已成为塑造城市特色、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浏河镇是苏州首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自古以来深得江海之利,被誉为“六国码头”,滨江、临海、临沪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浏河独特的江海文化。然而,目前实施的保护工作仍以独立保护、散点分布为主,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组织性较弱,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无法彰显。因此,如何在实现浏河历史文化名镇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彰显特色、提升品位,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带动效应,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1.2保护与发展双向促进的保护观

浏河兼具苏州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重点镇的双重身份,这就对城市未来发展提出了双重要求。作为历史文化名镇,首先应秉持全面保护和整体保护的全局思想:作为全国重点镇,势必顺应发展形势,转变发展方式,寻求城市发展的更大突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诉求不仅在浏河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同样是今天小城镇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多数历史文化名镇同样面临的重要课题,即在坚守历史文化保护底线的前提下,如何摸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双向促进的发展道路。

在这方面,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探索出一条“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的典型模式。自1986年提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以来,古城风貌得以完整保护,“保护古城、发展新区”城市发展战略又使得古城的城市职能得到减负,城市发展格局也从最初的“古城核心”向“组团式发展”调整,城市新区在缓解古城发展压力方面成效显著,古城整体保护的理念得以贯彻实施。

对于浏河来说,近年来成功申报长江口江苏省级旅游度假区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双重目标的一大契机。借助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优势,建设滨江新城,优化古镇职能,主动协调历史镇区和镇域范围内其他地区的功能关系,以全面的视野统筹滨江新城和历史镇区的发展,以新城建设促进古镇的整体保护与特色发展。

2、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保护

基于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保护思想,应在理清历史发展脉络、解读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全面系统的保护框架,以历史镇区整体为保护对象,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古镇文脉、建设文化品牌。

浏河历史镇区范围是以老浏河与橹漕河及沿河民居为核心的“丁”字型区域,总面积16.9公顷。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以橹漕河为中心向两侧延伸,总面积6.9公顷。从整体保护的全局视野出发,这就要求浏河改变以往重个体、轻环境、重街区、轻镇区的保护思想,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要素的系统梳理、明确文化发展脉络,加强系统展示和利用,彰显古镇特色。

2.1历史文化名镇的价值特色

价值特色研究是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基础。笔者在理清浏河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空间特色、文化特色四方面出发,将其历史文化价值总结为以下几点:

(1)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古代远洋港口重镇,元明时期的江南第一口岸:

刘河港地处娄江入海口,依托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元明清三代港埠贸易持续繁荣,集海漕贸易、远洋贸易、朝贡贸易、北洋近海贸易、运河漕运转口贸易、长江港埠贸易等于一体,身负国内和海外贸易双重职能,兼具官办口岸和民间港埠等多重身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古代远洋港口重镇。而今天的瀏河镇地处古代刘河港中心位置,见证了元明清三代江南港埠转口贸易的持续繁荣。

(2)因港而生、因港而兴,自然与人力交互作用形成的良港重镇。

浏河港市的缘起和兴盛,一方面是唐宋时期海岸线东移、赋予浏河通江达海的地理形势所致,另一方面更是是古人疏浚河道、改善水利条件的结果。市镇布局也是综合考虑水利、地形等因素,因势利导,结合水系进行布局的结果。

(3)港镇合一,兼具江南水乡和港埠重镇的空间特色

浏河港区以澛漕口为中心沿娄江两岸分布,镇区则以澛漕河为市河,主要街道沿河展开,“河-街-巷”的空间关系完整清晰。港区沿娄江向东西两侧布局,镇区以涪漕河为轴线向南北方向蔓延,港镇合一,港口的核心即为市镇。

(4)娄东文化的典型代表,包容多元、勇于创新的人文品质

浏河作为江南第一口岸,对外对内经济交往密切,浏河由此孕育了以口岸贸易为代表的港埠文化、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海神信仰文化、以郑和远洋为代表的远洋航海文化等,形成今天包容多元、勇于创新的精神文化内涵。

2.2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保护

(1)总体构思

基于历史信息,梳理历史要素,保护与强化古镇的历史格局与肌理关系,以文化脉络为线索组织不同类型的历史要素的保护和展示方式。

从历史要素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分布在老浏河与澛漕河沿岸的丁字形区域,这也与对前期历史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因此,首先应保护以天妃宫为核心、以老浏河、涪漕河为纽带的整体空间结构。

(2)分类型的保护策略

从历史要素的类型看,可以归纳为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历史水系,以及相关设施等,应根据各自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加强历史要素的关联,分别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

历史街巷保护:主要包括中心街、河西街、河沿街、小庙前街、庙前街等,修补传统风貌、控制街巷尺度、延续传统特色,重点强化对重要历史街巷沿线的传统风貌与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营造,优化南大街沿线风貌,endprint

历史水系保护:保护以橹漕河和老瀏河为核心的“丁”字形历史水系,结合现状选择性恢复部分历史水系。

相关设施保护:重点恢复老浏河上新闸桥、平洋桥历史风貌,以及河流两侧的仓库码头、官渡码头、海船码头、阅兵台码头等历史景观。结合码头、河埠的保护,展示古代浏河港区特色风貌,彰显文化特色。

历史性建筑保护:以天妃宫为核心,整合谷仓、祠庙、道观、书院等历史功能,形成以天妃宫为核心空间节点,小庙前、留春园、永安桥为次要空间节点的,历史功能展示体系。

(3)建筑高度控制

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历史街区、历史镇区三个层级的建筑高度控制。

文保单位、控保单位,以及其他不可移动文物应维持现有高度。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6米、总高度不超过9米,其中建筑进行修复、整治的,不得超过原建筑高度,现状檐口高度超过6米、总高度超过9米的建筑应适时降层,历史镇区范围内新建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9米,总高度不超过12米。

2.3文物古迹保护

浏河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历史镇区内,集中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为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三类。

文物保护单位应严格按文物法原址保护,如需进行必要修缮,需遵循不改变原状原则:控制保护单应严格按照《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予以保护:其他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应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

3、历史文化名镇的特色发展

3.1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全域特色重塑

在历史镇区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全面的视野统筹滨江新城和历史镇区的发展。

依托古镇区彰显历史文化特色,打造浏河的传统文化核心,以远洋文化为脉络,沿老浏河形成古港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沿涪漕河形成古镇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依托滨江新城彰显现代风貌特色,打造浏河的现代文化展示核心。以江海交汇的自然景观特色为依托,串联沿江景观,构建展示江海文化的特色窗口;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娄东人文精神为依托,依托重要城市道路形成文化景观的空间轴线。

3.2历史镇区的核心特色重塑

历史镇区以老浏河-澛漕河的“丁字形”历史空间结构保护为基础,彰显古代浏河远洋港口、娄东重镇的多元文化特色,以“古港雄镇”这一历史文化主题进行功能组织和串联,成为集中展现地域历史文化风貌的集居住、文化、游憩、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区域。

沿老浏河两侧(东西方向):优化滨水岸线、引入文化要素、增设开放空间,结合远洋港口的历史功能,展现古代浏河港区“天下第一码头”的港口风貌,形成郑和远洋文化、海漕港埠文化,以及海防军港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沿澛漕河两侧(南北方向):保护和延续以水系为纽带的鱼骨状空间结构体系,结合中医、米酒、民乐、书画、戏剧、传统美食等传统行业,引入多元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展现娄东地区江南水乡的市镇风貌,形成娄东书画、戏曲民乐、民间传统特色行业的集中展示区。

天妃宫地区(核心节点):天妃宫作为古代浏河港市的核心,进一步加强与老浏河、澛漕河的空间联系,结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祭拜仪式,再现古代澛漕口作为整个港区“三十里江堤”之中心的特色风貌,形成古代妈祖祭拜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3.3滨江新城的城镇特色营造

滨江新城作为展示现代风貌特色的核心空间,旨在走出一条“建新城、保古城”、保护与发展双向互动的发展道路。依托历史镇区打造传统风貌的核心展示区、依托滨江新城打造现代风貌的核心展示区,形成古镇新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城镇特色。同时以娄东文化为内涵,在空间上建立从传统风貌到现代风貌的连续性景观体系,形成文化景观的空间轴线,加强古镇与新城的链接与互动。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
大学生创业园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对我院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特色发展的研究
“特色发展”让民办学校走出困境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对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的一些思考
加快以内画为特色的衡水文化产业发展设想
学校特色发展视角下校长角色与素质探究
传承古城精神 打造教育特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