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初探

2017-11-02 10:57张咪
学习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

张咪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完善和改革,让该课程更好地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大学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我国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期间不但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同时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内涵丰富,并且具有较强深厚的教化功能,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以及综合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交流的工具,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路径之一。在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学方式趋于市场化,并且该门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和碎片化,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重新定位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设计出适合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路径措施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建设者,大学生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社会实践以及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同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去面对困难,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能在社会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强,亟待进行培养和提升,例如有的学生思想境界不高,道德观念等意识薄弱,自律和约束性较弱,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欠缺;同时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承受能力较差,对新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以及创造力。除此之外,尤其在文化素质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对文化素质的理解和把控,并且不知如何做起这项系统的工程。这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都与大学语文教学以及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诸多实践证明,缺乏人文素质和人文教育都会阻碍人的发展,将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之一。

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语文的交际功能是其最重要的本质属性, 而文化载体这一属性也为语文赋予了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 大学语文是非中文专业中的一门公共课,主要是为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设置该门课程的初衷在于利用语文深厚博大的知识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断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在大学中属于一门非中文专业公共基础课, 这门课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利用语文课程包含的深厚人文底蕴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在于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语文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思维,并且能够加深文化内涵,其具备的人文性以及传播性等特征来完善一个人的精神文化,并且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因此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必须在分析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多元维度出发,树立起大学语文学习观念,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学习的概念界定为:语文学习主要是指语言学习方面,不仅学习口头的语言而且还需要掌握书面的语言知识,而学习好了语言,才能学习好了语文。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只有掌握、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知识,就能了解蕴含在这个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知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有不够的青少年在初等教育期间就未能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而在中学阶段为了应对应试教育,到了大学阶段以就业为目的而学习专业知识,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将会影响学生在就学阶段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而民族文化的精髓也难以被继承和发扬。

目前,各大高校对每一个专业都做了详细的划分和设置,人文社科類专业和理工科类专业的界限也非常清晰。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因为枯燥无味,逐渐变成了一门比较冷门的课程,所教知识也被逐渐边缘化和碎片化,学生不愿意学,老师难以教授等问题,导致大学语文课程由必修课程变成了选修课程,并且在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大学里面,根本没有设置《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究其原因为当代大学生以功利导向较为严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并且语文学习对其专业知识的掌握帮助并不大,实践价值不强,这样才导致《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由于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也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随着文化知识的不断积淀,大学生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导致其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不断下降,尤其在最为基本的语文知识学习方面,在写作和语言表达方面,错别字较多,并且能够较为工整的写汉字的学习越来越稀缺,语言表达能力也逐渐降低。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对社会中的人文知识了解也会不断的减少,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质方面没有益处,并且对这方面的知识出现脱节的现象,所以在高校以大学语文教学为重要手段和工具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弱化

在新环境和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且对民族和社会缺乏较强的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较为突出。在大学专业选择和学习方面缺乏强烈的上进心和孜孜不倦的信念,不再是以个人的理想信念以及兴趣爱好作为主要的导向,而是以严重的功利心为大学生涯的学习导向,将混学历、混文凭,最后获得比较满意的就业岗位为自身的基本追求和目标,并且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将经济利益作为标尺来引导自身价值的实现,随利而动。其中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浑浑噩噩,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二)民族精神缺失

我国拥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良传统以及科学技术,然而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等了解少之又少,对我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了解较少,并且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并且就连最为基础的知识点都未能掌握,尤其在对古典文学、古代科技发明方面的了解还比较浅显,而对西方发达国家传来的文化却极力地追捧和学习。endprint

(三)人格心理不健全

对于“真、善、美”的定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失位和错位。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有学生出现不文明的行为,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奉行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纪律意识薄弱,并且心理承受能力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主,并且交际交流中缺少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对人生的意义缺少考量,并且认识浅显,对出现的事物缺乏审视和辨别的能力。尤其是在近几年中出现了校园案件,影响极其恶劣。出现这些问题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大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并且应该对人文素质教育更加的重视。

(四)人文基础常识缺乏

我国在中小学实施应试教育,而在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学习,这些方式虽然为学生学习带来了便利,但是成为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障碍。在大学阶段对专业进行划分,并且专业面较为狭窄,致使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知识架构不科学。不少的学生对于人文社科知识的了解还存在于高中阶段,并没有通过现实的学习来进行更新,人文常识较为薄弱,最为基本的文学性的常识以及艺术美学欣赏的能力和素质都具有;大学生在写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时候,通过文理不通,错字连连,甚至连基本的书信格式都不会。上海工业大學校长钱伟长就指出:目前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和文化修养,有利于他们完善缺失的知识结构,并且强调“学习理工科的学生也要懂得人文社科的知识,要具有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不让他们会给四化建设带来损失和危害。”

三、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建议

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就交流的重要媒介,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其承载者文化的传播。但是目前较为严重的框架式和模式化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应对学生应付考试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这样不仅仅禁锢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而且严重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让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道路上出现了偏差,加之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亟需通过合理化的对策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定位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

将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人才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人才的培养不但要表现在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平上,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素质。而高校要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那么高校的教师也要具有相应的素质。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首先要对自身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且做好理论知识的研究,只有通过不断完善自身实力,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应该在做人方面做大垂范作用,并且树立起榜样。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必须要有具备较强的理想信念,对学生负责。最后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涉猎不同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和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灌输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中增加人文气息内容

语文课程在大学中主要是以选修课为主,选修课相对于必须课而言比较宽松,受束缚和约束性较小。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时间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并且尽量的拓展和加深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气息,尤其应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课堂教授的内容,要经常训练学生的人文知识,不断加强其人文修养。例如在文学赏析、文字鉴赏以及文化知识掌握方面的能力培养。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侧重学生内生性的人文情感,并且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人格。在繁琐而又系统的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开展多种有益于人文素质培养的活动,诸如辩论赛以及演讲赛等,以课堂为载体,教学为途径,为大学生培养人文素质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创建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中外文化结合以拓展眼界

相对于高中生而言,大学生具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在闲暇的时间里,大学生应该通过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尤其是利用中外文学名著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在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方式中,可以继续使用,但是不都是所用的方式方法都适用于文学类的书籍和专著。当前使用较多的阅读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两种方式。其中略读能够满足学生对阅读量和阅读面的追求,精读可以使阅读者达到质的飞跃。而大学中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略读,使用精读的方式较为欠缺。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效的利用这两种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眼界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创建良好的人文素质校园环境

良好的人文素质校园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尤其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因此要不断创造出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当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渐渐地改正自身的思想品质,反思自身的价值追求,并且逐步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取向。诸如在校园中举办以人文社科为主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也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要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坚持走出校园,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创建良好的环境。

结语

大学生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传承性,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为基本的出发点,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建设为抓手,教师树立起强大的语文教学理念,使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且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茜. 大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9):175-176. [2017-08-27].

[2] 郭秀珍. 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 文学教育(上),2011,(03):116. [2017-08-27].

[3]吴 丽 萍 ,丰 宗 立. 大 学语文教学 如 何 与 人文 素 质培养结合[J].成人教育,2005(4).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
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
“互联网+”环境下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