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文言文中古今词义的差异表现

2017-11-02 18:43黄予
学习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异同文言文教学

黄予

[摘 要]古今异义词是指文言词语的表达意思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最终使得一个词语词的古今义存在许多不同之处,甚至意义存在较大悬殊。这种差异的出现是由语言的演变、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的深化等各种因素引起,它们有同有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们在文言文方面的理解带来了难度。为此,本论文从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和词义的感情色彩的变化三方面进行阐述,以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帮助和促进中学文言文的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异同;教学;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文言文中的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字词的古今差别给文言文的阅读以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本论文就以中学文言文的古今词义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客观描述和查阅文献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的去学習以及探究古代汉语中古今词义的差异。

中学文言文中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类词以一些汉语的基本词汇为主,如:“日”、“月”、“风”、“天”、“马”、“牛”、“雨”、“地”等都是古今词义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的。在高中课本《劝学》荀子一文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其中的“风、雨”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从古到今都没有发生变化。由这类词,我们可以看出古今汉语之间是一种继承的关系。弄懂了这类词,在学习文言文时,对于这类词的理解就不会再有什么困难。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词义范围扩大

词义范围变的扩大,是指个体含义逐渐变为群体的意思、或者说所指的对象为具体事物逐渐变为变为整体事物,其意义所反应的事物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或者再原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义。也就是说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如:

“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即专指“黄河”,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而“江”与“河”发展到今天,是泛指所有的江流与河流,不再专指长江与黄河,今义明显大于古义。

“再”现泛指行为动作的重复,在古义中指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今义大于古义。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里面的“再”它的含义表示又一次的意思。

2.词义范围缩小

词义的缩小就是词的义项较之原来义项减少较少,甚至消失了。例如由所指群体变为所指个体、所指对象为抽象事物变为所指对象为具体事物、所指对象由整体系统变为部分,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成为古义的一部分。如:

“迁” 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就是指迁移、变换、升职、贬谪等诸多含义 。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中的“迁” 就是流放的意思 。而在今义中“迁”只剩下‘迁移这个意思,今义小于古义,词义缩小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里的“妻子”指“妻子”和“儿女”,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它的含义有一点不同,只指“妻子”,是老婆,配偶的意思,无“儿女”的含义。

“丈夫”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成年男子的意思。比如说:“男子汉大丈夫。”然而在如今,意思有较大的不同。它表示妻子的配偶也就是妻子对自己的配偶的称呼,主要是表示已婚男子的意思。

“或”,在初中课本中的古义有三个,第一个指有时:一食或粟一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二个指或者:或异二者之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第三个指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而今义指或许。

这些词都是词义缩小了。

3.词义的转移

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汉语中的词义也发生着改变,某些词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甲范围转移到了乙范围。在新义出现之后,就没有了旧义了。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例如:

“汤”在古义有“开水、热水”的意思,如“媵人持汤沃灌”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是“热水”的意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但发展到今天,作为“热水”的意思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在“赴汤蹈火”这个成语中还保留着。对于“汤”这个字,在现代,通常的意思是煮东西留下的水,一种液体,当然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烹调后汁非常丰富的一种副食。

“涕”,在古代汉语里面它的意思是眼泪含义。,比如说“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的“涕”就是指眼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出师表》),但在现代涕指鼻涕,较之前的含义完全不同了。

“狱”,古义指诉讼、案件,如“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今义特指监狱。

这些词都是词义发生了转移。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义的感情色彩由古到今已经是发生了变化,大致可归纳为两种:

(1)古义褒今义贬

如“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臭”指香气,属于褒义词,“臭”今义指难闻或令人不愉快的气味,是一个贬义词。

《国语.越语》:“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中的“爪牙”指“得力助手”的意思,属于褒义,而放到今天则比喻坏人的帮凶、走狗,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2)古义贬今义褒

如“乖”这个字义,在古代汉语中对它的理解为偏执的意思,为贬义含义的词语。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在今天“乖”多用来指人听话,安顺。感情色彩由贬变为褒。

(3)古义中性今义贬

“卑鄙”,这个词语在古代时期经常使用。二者之间的意思是分开来理解的。古义中 “卑”的意思主要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地位特别低下。 “鄙”指一个人见识比较少,比如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意思就是如此。(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但是在今天的理解里面,指的是一个人言行不好,没有道德,行为相当恶劣,具有讽刺的意味。endprint

“谤”,在文言文里面主要表示是议论,,属于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在现代汉语中,多与“诽”字放在一起,作“诽谤”而用,表示敲诈污蔑,属贬义词。

“逢迎”,在古义中指“迎接”的意思,如在《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它是属于一个中性词,而今义指“奉承、拍马屁”,已由中性词变为一个贬义词。

(4)古义中性今义褒

“牺牲”,在文言文中,特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先秦时期用的较多),如“牺牲玉帛”(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但是在现代汉语中,确实形容为了某种目的而做出的损害,多为褒义。

5.词义的轻重不同

(1)古义轻今义重

“绝境”,在古代汉语中只是指与世隔绝之地。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記》)”在现代汉语中,却表示一种走投无路的境地,词义由轻变重。

(2)古义重今义轻

“饿”字,在古代的汉语中,它的意思表示无粮食可以食用,饿得不行了。例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三章》)。今义指的程度则轻多了,指一般的饿,与“饥”程度一样。又如,“病”古义指病特别严重,到了快要死的地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现代汉语中病的程度就大大减轻了,指一般的病,词义由重变轻。

以上就是古今词义变化的几种现象,通过研究,辨明这几种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文言文,从而解决阅读和学习文言文时古今异义造成的困难。

关于中学文言文词义变化的研究虽然一定的成果,但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今后还可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宁雪东.浅谈汉语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J].克山师专学报.2004.

[2] 夏桂存.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例析[J].语文天地,2008,(24 ).

[3] 胡波.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J].初中生辅导,2008,(9).

[4] 朱安义.文言文同形异义的双音词语[J].语文学刊,2004,( 6): 039.

[5] 周玉秀.文言文词汇教学浅谈[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 (2):52-55.

[6] 卢大水.文言文古今词义辨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 综合天地,2005(1):97-97.

[7] 赵贵娟, 赵桂梅.文言文古今词差别例谈[J].少年天地 (初中),2002,(6):0-9.

[8] 杨正猛.初中文言文古今同形异义词例释[J].初中生辅导,2007 (27).

[9] 李海青.浅谈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J].新课程 (下),2015,(1):279-279.

[10] 杨喜琨, 贾学义.浅谈初中文言文的翻译[J].中学教学参考,2012(1): 55-55.

[11] 郭锡良.古代汉语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异同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