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7-11-03 06:54武柳青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9期
关键词:乙型抗病毒肝炎

武柳青

(迁安市人民医院,河北 唐山 064400)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观察

武柳青

(迁安市人民医院,河北 唐山 064400)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在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分为普通治疗的对照组与抗病毒治疗的观察组,各4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在ALT、ALB、TBil以及PTA方面的对比中,治疗前,两组患者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中,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患者肝功能改善明显,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

乙型肝炎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传染性,主要由急性感染所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厌油、食欲不振、乏力、肝功能异常等[1]。部分患者由于疾病急性发作,从而出现肝衰竭,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病属于难治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且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2]。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研究指出,抗病毒治疗在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效果较为显著。本文探讨了45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1~78岁,平均(59.34±1.39)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普通治疗的对照组与抗病毒治疗的观察组,各40例。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肝治疗,方法为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 mg与10%的葡萄糖溶液混合,给予患者静脉滴注,1次/日。肌苷0.4 g与胜利盐水20 mL混合,给予患者静脉输注。待患者的肝功能到达正常水平后,应用0.45 g飞利肝宁片口服,3次/日。同时,给予患者抗炎退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抗病毒治疗,应用拉米夫定100 mg口服,1次/日;恩替卡韦片口服,1次/日,0.5 g/次。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LT(谷丙转氨酶)、ALB(白蛋白)、TBil(总胆红素)以及PTA(凝血酶原活动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ALT、ALB、TBil以及PTA方面的对比中,治疗前,两组患者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在ALT、ALB、TBil以及PTA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s)

表2 在ALT、ALB、TBil以及PTA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P ALT(U/ L)治疗前30.2±2.831.1±2.90.364>0.05治疗后45.6±3.736.7±3.57.236<0.05 TBil(umol/L)治疗前1512.7±112.6 1511.2±114.5 1.025>0.05治疗后15.2±2.548.6±3.76.228<0.05 ALB(g/ L)治疗前203.9±86.3202.8±85.70.314>0.05治疗后17.4±3.638.7±5.26.229<0.05 PTA(%)治疗前62.5±6.363.1±5.90.047>0.05治疗后91.4±6.878.2±6.17.028<0.05

3 讨 论

临床研究指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因为肝炎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损伤了细胞,且病毒的复制能力十分显著使得肝脏的免疫应答受到破坏,加重了病情[3]。因此,治疗过程中,抑制病毒的复制是控制病情进展的关键环节[4]。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是常见的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其对肝细胞的损伤,有效控制病情。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结果显示,在ALT、ALB、TBil以及PTA方面的对比中,治疗前,两组患者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中,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患者肝功能改善明显,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 王 满,赵立群,徐 峰,等.抗病毒治疗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4,(22):3620-3621.

[2] 周佳美,向慧玲,吕洪敏,等.预防性抗病毒对TACE治疗的HBV DNA阴性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效果[J].天津医药,2013,(9):875-877.

[3] 王驭风,夏 澍,钱 卫,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43-45.

R575.1

B

ISSN.2095-8242.2017.049.9566.01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乙型抗病毒肝炎
《世界肝炎日》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抗病毒药今天忘吃了,明天要多吃一片吗?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猪乙型脑炎PrM-E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
中西药结合治疗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43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