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中的探索

2017-11-03 07:49刘黎明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刘黎明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乐观的状况,认真分析了其培养手段的不足,并歸纳了造成教育效果不佳的关键原因,围绕该原因从多层面出发分析总结出多项可操作性强,易推广实施,学生可接受大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切实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起到实质性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依据,又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其心理需求。在方法手段上,既要旗帜鲜明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丰富多样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心理品质为目的。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健康教育最直接的工作,应该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真正实现育人之根本。

一、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难以适应环境

进入大学校园,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离开长期依赖的家长和熟悉的老师,朋友,面对新的集体生活,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出现了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感到无所适从和空虚的状态。

2.自我认知失调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它们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冲突,部分学生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整天沉迷于上网睡觉,谈恋爱。

3.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难以解除的矛盾。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目前高校普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是建立三级保护网:第一级,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第二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第三级,建立辅导员与学生组织联防机制。可以说,从整体来看三级保护网很周全,很严密,既有对学生日常常规化书本知识点,也有辅导员和学生组织不时热切关注和及时疏导,还有心理问题发生时专门心里机构的专业医师进行救助治疗。然而,由于缺少足够的重视及合理的安排,这些教育手段的落实情况及实施力度大打折扣,故教育效果不佳。

1.高校中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从设立之初就确定了其性质是以治疗为主的机构,这种职责定位必然决定了其作用难以良好发挥。一则,一般高校中,心理咨询师非常不足,即使有心理学专业的医学院,由于心理教师缺乏医学背景,心理治疗能力较弱,学生认可度不高,故不屑寻求帮助。二则,在大学生心中,只要踏入心理咨询室,感到向别人昭示自己有心理问题,会受到别人异样眼光。所以只要心理困扰不是完全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寻求帮助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学生很难踏入心理咨询室,不愿意接受面对面的咨询方式。

2.辅导员和大学生团体这些确实与大学生密切联系的群体本可以及时发现同学的心理状态并适时给予辅导帮助,但是,高校中的辅导员很多都是兼职,即使是专职,工作管辖范围极广,与学生接触谈心机会很少。所以一时的心理状况很难进入辅导员的视线范围。学生社团由于没有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很少,学生组织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由此可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要任务是规划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探索合理可行的新措施,主动自觉踊跃发挥各自优势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为学校大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履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三、高校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性质可以看到,如何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联系?如何与专职心理健康辅导机构相结合?发挥高校辅导员特有的优势地位是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此前提下,需要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求,也需要辅导员在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采取合适,创新的策略和技巧,充分调动手中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才服务。

1.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规律和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体现在智力上,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特有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的智力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其主要表现为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能力增强,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增强。体现在人格上,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格的稳定性和自我意识增强。人格的稳定性和提示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特的人格特质,自我意识是形成大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条件与前提,高校辅导员可以从是否具备健康的社会化的自我意识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2.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级需要层次,把握心理工作侧重点

在低年级阶段主要的工作侧重点在于通过班会,讲座等形式给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和心理调控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其适应新的环境,明确努力方向。在中年级阶段,大学生开始全面开展学业和社会工作,此时的工作侧重点在于通过学业的经验交流及高年级优秀学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扩大学生努力方向范围,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意恋爱心理分析和情绪培养及为人处世的统一教育,帮助学生将来进入社会累积一定的经验。高年级阶段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和找工作的压力,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志向并结合实际培养个性,完善自我,并且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及兴衰成败的中心力量,然而学业有成,才华出众的大学生中由于心理承受低下与国家重任,难得机会擦肩而过的比比皆是,高校不得不深思,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自上而下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发现自身新优势,切实盘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起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永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30(2):118-119.

[2]纪安辉.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的作用 [J]大众科技,2009,(2).

[3]汤国水.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研究[J] 社科纵横,2009(7).

[4]刘秀荣.试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