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山西资源型经济困境

2017-11-06 14:45李唐
经济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资源诅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 要:多年来,山西一直通过结构调整等产业政策致力于解决“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然而,近几年的经济下行和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都证明,仅仅靠单一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一煤独大”所带来的经济、生态、腐败和民生等方面的立体型困扰。究其根源,在于山西作为中国的内陆省份仍处于改革开放之初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整体转型之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以及国家对资源富集地区明确的产业功能定位,加上大量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和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山西整体区域内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和经济活跃度受到抑制。因此,只有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才能推进山西资源型经济的转型。

关键词:一煤独大 市场化进程 资源诅咒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153-02

一、引言

长期以来,山西作为我国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大省,饱受“因煤而兴,因煤而困”资源诅咒的纷扰。产业结构失衡,生态污染和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复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综改试验区),给予“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是希望山西综改试验区率先在煤炭产权改革、国企改革和资源税从价计税等方面探索出资源型经济转型新路径。然而,山西却没什么大的进展和成果可以向全国推广。

山西破解“一煤独大”的转型之路之所以步伐缓慢,倍感艰辛。其根本原因山西作为中国的内陆省份仍处于改革开放之初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整体转型之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以及国家对资源富集地区明确的产业功能定位,加上大量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和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山西整体区域内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和经济活跃度受到抑制。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議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并明确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对山西而言可以说是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2016年,山西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方面共关闭25座煤矿,退出产能2325万吨,占到全国煤炭减产量的近四成。煤炭价格也结束了从2011年5月到2016年4月连续59个月下跌、行业效益从2014年7月到2016年9月连续26个月亏损的局面,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6.9亿元。而且最重要的是国企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等一系列长期困扰山西的体制机制问题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实践证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山西是不仅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一煤独大”的根本问题在于市场化改革的迟滞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主要指自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体制逐渐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经济学家认为,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都是经济增长的本身,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市场化。一个完整经济增长理论应当将制度变量引入到经济增长的模型当中。徐现祥、李郇(2005)、汪锋等(2006)、康继军等(2007)、樊纲等(2012)都证实了市场化改革通过制度变革,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考察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的山西,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整体变革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根据王小鲁、樊纲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山西的市场化排名分别是2008年第24位,市场化指数为4.37;2010年22位,市场化指数为4.60;2012年第24位,市场化指数为4.89;2014年第23位,市场化指数为5.27。就山西而言其市场化进程的缓慢与迟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煤炭市场化改革进程的迟滞

煤炭产业作为山西的支柱性产业,对整体区域的市场发育、财政收入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然而,在于煤炭产业发展的一系列诸如产权制度、交易制度、审批管理和税费改革等体制机制方面,政府干预过多,使得市场在煤炭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被压制,导致煤炭市场化改革进程扭曲和中断。山西煤炭市场化改革进程的迟滞,都使得山西煤炭行业的政策设计与改革在市场化与政府干预之间,始终摇摆不定。市场在煤炭资源的决定性的配置作用并没有形成,其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也没有理顺。而煤炭作为山西的支柱性产业,其市场化发育的稚嫩也必将严重阻碍着山西整体区域的市场化进程的迟滞。

(二)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的自身经济效率低下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影响,国内很多学者都有过详尽的论述。一是存在着预算软约束。林毅夫和李志赞(2004)指出,从一种更广义的概念来讲,维护国企的垄断地位实际上也是一种补贴,是以损失社会效率为代价向国有企业提供的一种隐性补贴。二是国有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也存在着显著的“拖累效应”。刘瑞明(2010)就中国1985-2004年29个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指出,第一,软预算约束下的国有企业会发生道德风险导致效率低下,并挤出税收和公共服务,从而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受到拖累,最终损害整体经济发展;第二,为了对无效率的国有企业进行隐性补贴,从而维持其生存,中国施行了损害经济增长的金融压抑和所有制歧视政策;第三,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也扮演了国企隐性补贴的作用,国有企业比重越高的地方,出于地方企业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很可能出台种种措施以对地方国有企业施行地方保护,从而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程度相应地也越大;第四,政府通过维持要素市场的垄断补贴国有企业,加大上游要素市场的垄断力量和加成定价,要素市场中的国有企业垄断地位妨碍了经济增长;第五,在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地区的所有制结构禀赋有可能令初始国有比重较高的地区陷入历史锁定效应,而令初始国有比重较低的地区快速发展,出现极化效应,并导致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通过对这五条途径的梳理和研究,我们认为,所有制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国有企业本身效率低下的条件下,其通过财政补贴、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市场分割和要素垄断等途径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最终拖累了整体的经济增长。endprint

山西国资国企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煤炭资产占全省国有资产的比重达到36%,股权结构单一,国有资本一股独大问题严重。省属22家国有企业中19家仍然是国有独资。18家省属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中,省属国企持股平均比例达到了44.18%。普遍存在着行政色彩突出,国有股权比重过大,资产负债率偏高,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企业运行机制不活,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国企改革对山西的各类生产主体和生产要素平等、合理的有序配置意义重大。

(三)政府干预过多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优化营商环境,解决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和转变政府职能也是衡量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016年全省万名干部入企服务活动梳理企业反映的问题8812个,其中,涉及行政审批和要素保障类的问题合计占到67%;全省“项目受理大起底”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也突出反映在审批事项多、审批手续繁杂、审批周期长等方面。营商环境不优、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的问题,其背后是吃拿卡要,权力寻租,更是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除此之外,电力体制改革和煤层气审批管理等改革都是困扰山西转型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山西的问题在改革,而根本出路必然在改革。

三、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

山西作为传统的能源大省,在转型发展中最重要的突破就是诸如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国企改革等方面。中央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三去一降一补的核心是处置僵尸企业,国企改革和简政放权,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尤其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在能源、电力、军工和通讯等七大垄断领域进行深入的改革。这对山西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例如:山西多年来致力于煤炭产业的延伸,但是电力体制的改革相应滞后,不仅导致煤电铝等工业的电力成本高企,也导致山西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冲突不断,甚至导致窝电等现象。另一个对山西而言极具潜力的产业煤层气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迎来了重大机遇。煤层气的审批权力一直在国土部,本土的煤层气开采长期以央企占主导,使得本省的企业很难涉足这一清洁能源行业。所以,抓住中央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推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对山西而言是根本出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在山西调研时指出:“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山西作为我国资源型经济区域的典型样本,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深深打上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规的历史烙印。因此,只有在中央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把握历史机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山西“一煤独大”的深层次原因与转型难题。只有以改革促转型是山西的根本出路。

四、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山西转型发展

山西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山西转型发展既是立足现实,也是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在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中,深化困扰山西多年来的顽疾,用改革走出山西发展的新路径。一是去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去产能的直接任务。但是,在去产能过程中不是靠行政手段压减产能,更不是干扰不同所有制煤企的平等竞争,而是要用法治和市场的手段优胜劣汰。二是国企改革。长期以来,山西一股独大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国企的发展。由于政企不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山西国企问题严重,可以说国企不改,转型无望。目前省属国企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82.7%,债务额1.3万亿元,高于2016山西全年的GDP总量1.29万亿。远高于全国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山西国企产能过剩,金融风险大。2017年5月15日,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主持召开十一届省委21次常委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指导意见》,从国企的管人管事转变为管资本,切实把国企改革作为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三是行政审批改革。山西出台《山西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率先实行“投资项目承诺制”,在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健全融资机制和提升综合服务管理水平等五个方面33项进行改革,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六最”省份。“零见面”、电子营业执照、“最多跑一次”等制度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开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第一季度,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82849户,平均每天新登记1381户,同比增长30.8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行业成为了大众创业的热门行业,同比增速分别达到45.9%、29.3%和20.3%。山西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其实质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切实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山西而言无疑是一场自我革命。四是人事体制改革。长期以来,我省僵化的计划管理体制束缚了人才的活力,用人单位的自主权被政府侵占,人才的自主权被用人单位侵占,这种自主权的错位,严重压制了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积极性。为此,山西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坚决改革计划体制的管理模式,让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明显。就职称评定改革而言,在应用型人才集中的工程、农业两大系列职称申报人数分别增长了70%、90%,其中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占80%以上,社会反响非常热烈,改革效果非常突出。

五、结语

从2016年下半年至今,山西省级层面出台25个改革类制度性文件,涉及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国资国企、电力体制、生态环保、司法体制、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2017年初,省委确立了今年6个方面40项改革事项,省市县三级主要负责人各自认领、统筹协调、合力攻坚,力破经济转型困局,增强新制度新机制供给能力。山西在新一轮的政策机遇中,必须彰显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改革气魄,才能赢得机遇,用改革走出山西转型新路径。

[基金资助: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联2017至2018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视域下的政府生态职能研究》(SSKLZDKT201708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2000年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

[2] 王小鲁,余静文,樊纲.中国市场化八年进程报告.新浪财经, 2015

[3] 甘小军,潘永强.论国有企业对非国有经济及整体经济的拖累.江西社会科学,2016(7)

[4] 聂辉华,张彧,江艇.中国地区腐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14(5)

[5] 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0(1)

[6] 刘瑞明.國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

(作者单位:中共临汾市委党校 山西临汾 041000)

[作者简介:李唐,管理学硕士,中共临汾市委党校讲师。]

(责编:贾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源诅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区域空间结构的“资源诅咒”效应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江并流 “资源诅咒”与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