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玉米去库存路径与方法

2017-11-06 13:43张樱馨
经济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去库存供给侧改革玉米

张樱馨

摘 要: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是玉米的主产区,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深入实施“两藏”战略,以及现有粮食去库存问题,以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玉米为例,分析玉米过剩原因,并以此为依据给出探究玉米产业转移升级、推进玉米价格机制改革、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智能化渠道进行生产模式创新和销售拓展等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玉米去库存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 去库存 供给侧改革 路径 方法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175-02

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2017年的工作展望,其中一项指出:“要深入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持续增收。”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始终是中国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一环,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产量、存量大省,因其粮食存量过多、产业链过短面临着极大的粮食调减压力。因此,基于当今供给侧改革大背景需尽快解决农业大省的粮食去库存问题,黑龙江省需抓住改革机会积极推进去库存。

一、黑龙江省玉米过剩现状

近些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效益的稳步增长,使得黑龙江省各地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玉米销售方的累积增加。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6323.96万吨,这其中玉米产量就为3544.14万吨,现有玉米库存量已达到9500万吨。黑龙江省的玉米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7,玉米关系着龙江百姓的根本利益。玉米价格的不断下跌使得玉米销售行情惨淡,再加之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供给不足,导致玉米的严重过剩。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强调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至于农业农村的主线地位,玉米的严重过剩也使其成为了去库存的主要对象。

二、黑龙江省玉米过剩原因

(一)政策改革影响

在2015年,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关于2015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2015、2016年度临储国标三等玉米收购价大幅降至为2000元/吨,相比上一年降幅高达12%。与此同时东北三省玉米实行价格统一,不再存在价格竞争机制。随着这一政策的出台,我国玉米市场随即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行情,玉米价格跌幅创出了历年之最。

继2015年政策出台后,2016年东北三省玉米政府临时收储政策被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两政策的轮番夹击意味将玉米价格还于市场,导致了玉米价格指数连年下降。没有国家政策的种植,很多玉米种植户并没有及时找到玉米销路。部分农民表示等待价格回升时期将玉米销售出去,而这一时期却迟迟没有出现。价格下行,没有政府援手,玉米过剩成为各农户中的普遍现象。

(二)玉米价格下降,谷贱伤农

2016年玉米出售时,以黑龙江省黑河市玉米为例,其价格出现暴跌,每斤只达到4角~5角左右。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农户出售水份30%左右玉米价格已达到“一元三斤”的历年最低价,这个价格和往年国储收购时期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很多农民表示,在种子购买、化肥实施、土地承包等玉米种植前期过程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玉米的价格却达不到往年的1/2,自2016年起种植玉米已然成为了赔本的生意。玉米的过剩情况导致了玉米价格下行,大量的玉米积压使得许多居民丧失了经济来源。农民经济体一直是市场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以土地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玉米种植户更是受到了价格下跌的极大打击。正所谓“谷贱伤农”,玉米价格下行将使得众多农民失去种植粮食的積极性。而我国作为拥有八亿农民人口农业大国,不应因“卖粮难”问题的存在丧失众多优良的种植机会和种植源头。

(三)玉米产业链条短,深加工不足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玉米大多以“收原粮、管原粮、卖原粮”的模式销售,致使黑龙江省玉米产业链条短、深加工发展缓慢。此外,玉米产量的巨大库存,使得小型玉米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出现,然而大多加工企业只局限于玉米面、玉米碴等初级食品,或以畜产品为主的饲料产品,而对于新型产业链的挖掘却很少有加工企业涉及到。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出色、规模大需求拉动性强的龙头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是黑龙江省玉米产业无法得到“质”的发展的主要制约。收储和加工是粮食产业上的两个占有重要任务的环节,黑龙江省急需要在加工环节上延伸产业链条,开展深加工业务。

三、黑龙江省玉米去库存的路径和对策

(一)加快玉米产业转移和升级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需要从产业的转移和升级着手。黑龙江省玉米可首先从需求端消化已有库存,黑龙江省可以凭借其农产品产量高、原材料价格低的优良资源优势,利用物流渠道将玉米销往华南等地,实现黑龙江省玉米产业转移、解决玉米的多渠道销路问题。

此外,要想解决去库存问题,滞留于原来的经营模式是万万不可的。玉米产业需进行其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增加玉米的利用价值、拓宽玉米的消费渠道。尤其是在我国玉米消费能力不足产业生产效益低下的当前,延伸其产业链条迫在眉睫。除初加工包装玉米的主食用初级食品、畜产品生产外,玉米需拓展新的发展渠道。近些年来,燃料乙醇作为玉米产业的主要深加工产物凭借其促进能源发展、调整能源结构、消耗有毒物质的最佳转化途经,得到了政府的重点支持。各企业需在当前大背景下抓住机会,挖掘乙醇、化工醇等精细深加工产业,增强自身知识产权,增加技术开发资金,寻找高水平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优先发展乙醇等深加工产品以期增加玉米的价值和消费。

与此同时,玉米加工业不单单要局限在玉米主产品的开发上面,在玉米面、玉米皮等副产品上也可加大开发度实现副产品上的新突破。只有将玉米主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度提高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玉米产业链升级,提高玉米产业的经济含量。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为玉米产量去库存助力。endprint

(二)积极推进玉米价格机制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之中,抓一个关键或当务之急就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2016年我国对玉米的收储制度实行了改革,由从前的临时收储制度调整成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简单来讲,与以往国家保底收购不同,政府将定价权还于市场,农民自行选择市场售出,价格随行就市。政府这一政策出台意在反映农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增加价格调节弹性。这项改革的积极效应在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实行价格机制改革后多元购销主体进入了市场,从从前的萧条生产模式转化为“北粮南运”的积极模式,激发整个产品市场各方活力,比如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以及贸易商等等。其次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后,矫正了黑龙江省农业的资源配置扭曲,农户会在适应市场的规则后理性选择优良的玉米作物,同时种植收益相较高的农作物。此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市场定价加生产者补贴两者兼顾存在。政府的补贴可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推进玉米生产的有序进行,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是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方向指引。政府作为外部力量的补贴注入为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因此,黑龙江省必须全力推进玉米的价格机制改革,以此促进产业回归正常发展渠道,实现供给侧改革和经济增长。

(三)加快農业现代化,借助“互联网+”开展新渠道

在农业发展由于传统模式而受到限制发生滞留时,互联网的出现开拓出了新的流程渠道使得农业出现了新的变革。“互联网+”作为政府的发展调整战略是各行各业转型开拓的新渠道,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符合当今时代的浪潮,玉米产业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其生产模式、消费模式的创新从而消化已有库存。供给侧改革不仅要求注重延长产业链条,更需要着重价值链的提升。在生产模式上,玉米产业种植商可借助物联网对种植环节进行数据采集分析,采用合适的环境如大棚种植,使玉米外部种植环境达到最优状态,促进优良玉米的种植。在销售模式上,玉米种植企业可探索集成互联网形成种植、深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企业,在种植优良玉米作物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信息发达物流迅速的便利性加快销售。

玉米种植产业商在种植玉米源头上达到本正源清的同时,也应注重当今的市场发展形势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状,适当建立互联网平台上的官方旗舰店,并注重顾客口碑的网络营销模式达到玉米产业线上线下渠道结合的发展渠道,促进玉米产业的互联网渠道发展转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玉米产业应抓住创新机会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多样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改造升级。

四、结语

正像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我们一定要直面困难与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量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黑龙江省应在当前形势下,凭借自身资源优势拓宽销路实现产业转移、研发高新技术加大玉米产业深加工实现产业升级;同时积极推进政府价格改革机制;此外,借助“互联网+”渠道实现玉米产业在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创新。作为粮食大省,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去库存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仍需紧跟供给侧改革脚步,适应价格改革机制,充满信心并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曹瑞冬.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供给侧改革方略[A].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论文集[C].河海大学、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2017

[2] 曹瑞冬.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海峡科学,2017(5)

[3] 杨晓东,李晓.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粮食“去库存”的难点与对策——以国家临储玉米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7(5)

[4] 付香敏.对玉米去库存的几点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7(4)

[5] 陈锡文.各部门正在研究玉米去库存的政策[J].黑龙江粮食,2017(3)

[6] 金晓彤,黄蕊.技术进步与消费需求的互动机制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要素配置分析[J].经济学家,2017(2)

[7] 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安玉书,王明亮.黑龙江省粮食结构调整问题研究——以玉米去库存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6(12)

[8] 常佳瑞.玉米去库存深加工产业链受益[N].中国证券报,2016.12.23(A08)

[9] 亢霞,刘丹妮,张庆,董佳萍.“去库存”背景下的玉米价格政策改革建议[J/OL].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

[10] 焦阳.玉米:去库存要“治标治本”[N].粮油市场报,2015.8.1(B03)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责编:贾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去库存供给侧改革玉米
收玉米啦!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去库存”没指望“接盘侠”
中国“去库存”刺激房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