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晋商经济与水利发展

2017-11-06 15:30雷海燕
经济师 2017年10期

雷海燕

摘 要:文章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访问专家学者,从晋商水利的内涵入手,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从住地、商地、水绅、互承等方面加以探讨,进而得出:水利是基础,晋商为发展,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促进。挖掘文化潜力,吸收文化精髓,发扬晋商进取精神,继承为民办水宗旨,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为文化强省奉献力量。

关键词:晋商经济 水利发展 区域经济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180-02

一、晋商与水利的内涵

(一)晋商

晋商是指山西省明清时期商品、商人、资本在社会发展中的活动,以经营盐业、票号、镖局等商业为主,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晋商对当时的社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扩大了国内外贸易市场;加快了城镇的兴起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迁徒和流动;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推动了近代工业的产生。

晋商的成功之道,源于“三种精神”(进取、敬业、群体)、“两种经营意识”(经营谋略、经营作风)、“五条组织管理”(经理负责制、学徒制、人身顶股制、订立号规、账簿制度)、“五件心智素养”(儒贾相通观、义利互通观、谋略竞争观、修身正己观、科技应用观)。

(二)水利

明清时期,水利是用河水浇地、拦河水供人畜用水、减少旱涝灾害的总称,也就是兴利除害。现在,水利指充分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为人类、社会、经济服务的一切水事活动。它包括人、水、物。具体地讲,就是拦埝、挡水、挖渠引水、做埝护村、防水出岸、浇地种粮。

有史以来,水利必不可少。它为当地民众解决了粮食和饮水,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生存物质条件;为晋商培养了富豪人才,为“小北京”平遥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水利的成功之道,源于“一种精神”(万众一心)、“两种模式”(官办、民办)、“三个创新”(河内做埝、独资做渠、独自修闸)、“四种水利分法”(以村分水、上游下游分水、以县分水、以片分水)、“五样自愿”自愿出资(做埝)、自愿出工(群众)、自愿交粮(浇地者)、自愿担当(护埝)、自愿服务(全体)。

二、有关历史和访问资料

(一)晋商方面

明清时代是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商帮,诸如晋商、徽商、齐鲁商、江右商、洞庭商、宁波商、龙游商、闽商、粤商、陕商等,现代学术界统称之为“十大商帮”,晋商被誉为“十大商帮”之首。

镖局是伴随晋商银元、物资交流的一种产物。它的目的是保证资、物从甲地到乙地如数完整到达,打击盗匪抢劫。南良王正清创立的同兴公镖局,承揽晋商保护任务,号称“日升昌汇通天下、同兴公镖局名扬全国”。

票号是山西商人的创造性发明,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也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平遥西达蒲村李家日升昌票号“汇通天下”是中国第一家。

(二)水利方面

1.汾河流域。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第一大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分为三段,太原上兰村至介休义棠为中段,三坝灌区和平遥正位于此。

汾河流域位于山西中部,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流域包括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等6大城市41个县,穿越太原、临汾两大盆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流域内,人类最早生存耕耘于此。远在10万年前的“丁村人”至炎黄时代后的尧舜禹建都于此。隋末李渊父子起兵太原,夺取天下建立大唐,可称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2.明清时期用水管理。

(1)明代用水管理。明代以前汾河灌区的灌溉记载,大多只记工程不记管理,用水辦法无从知道,明代中叶汾河灌区内跨县渠道出现后,才开始有用水管理的记载。

三坝灌区在明代已有汾阳、平遥、介休、孝义四县渠和平遥、介休二县渠,打破了原来一县范围内的渠甲轮期用水制度,迫使官府出面定立各县的分水和用水制度。

万历二十七年(1599),有了汾河灌区第一个在一渠两县的渠道上分水和用水的管理办法。

万历二十九年(1601),当时的分水程已不再是仅对一条渠道的水程分配,而是对汾河一道或数道拦河引水坝的水程分配。汾河三坝地区的用水管理已逐步由一渠一县或数渠一县的轮期用水管理发展为一渠数县或数渠联县管理;由原来单纯的渠道用水管理开始发展为对渠道和河道的用水管理;管理领导由原来的渠甲负责发展为联县官府插手。

(2)清代用水管理。清代汾河灌区的用水管理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太原地区的渠甲管理制,一种为三坝地区的“八大冬堰”堰长或堰董管理制。两种管理的共同之处是无论渠甲还是堰长、堰董,都由地方上有势力的绅士、乡绅担任,水权掌握在他们手中,由他们管理,实际为绅士自办形式。

清代的用水规程是在实践中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光绪十七年(1891)道署会同有关各县规定了“凡筑堰者,必须呈请官厅批准方可兴筑。按该年筑堰数目,分配一百三十五日之用水日程。”

光绪三十年(1904),汾河八大冬堰齐筑。为以后永绝争端,道署根据此次分水程情况,比照摊扣,明确规定了八大冬堰的用水日程。自此,汾河八大堰的水程固定下来,每年按筑堰条数自上而下排列各堰顺序,属第几堰即按第几堰的水程用水。这一办法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三、几点初步认识

汾河,从北向南贯穿山西,几千年冲击出一片不小的谷地,养育着这片土地上众多的黄土人。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不在省城太原,而在平遥、祁县、太谷,其中又尤以平遥为最。”平遥有荣为“小北京”之誉,“日升昌”票号当时被称为朝廷的财政部和出纳。endprint

那么,水利与晋商到底有什么联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从住地上谈

三坝灌区灌溉平遥、介休、汾阳、文水50多万亩农田,涉及100多个村庄,自古人杰地灵。平遥古城、双林寺、李家堡,介休的张兰、北辛武都在区域之内。

据史实记载,李实从陕西关中搬到平遥西达蒲村居住,日升昌东家李大全、李箴视均住在西达蒲,并在西达蒲开设“西裕成”颜料铺,后搬到平遥西大街,之后改为“日升昌”票号,汇通天下,乃全国第一家。其中几个掌柜的都是三坝灌区人。

(二)从商地上讲

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是土地,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据记载,平遥达蒲村李家,明清时期在灌区内占地不少。介休北辛武村冀家,除购买其它土地外,本村有土地30多顷,占全村的1/3。平遥香乐村任家,明代被赐地2000多亩。还有不少大户人家在灌区内既占有土地,也开有商铺。

(三)从水绅上说

水是人类居住和生活最基本的物质,没有水便没有生命的延续,人类傍水而居,汾河便是山西的母亲河。绅是封建社会的地主和达官人士,是有钱、有势力之人。明清时期的用水管理中,任康泰、候福昌、香乐村任家和西王智村候家以及王郭村梁家,都曾在汾河内拦筑土坝蓄水,打埝做埝,修筑防洪工程,为汾河水的管理利用以及汾河灌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晋商推动着水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感情维系。晋商的代代成长依托汾河水,从小对汾河水及乡土有着深深的依恋,再加上考虑家族居住平安,遂愿出资或出谋划策直接管理或间接参与水利建设。

2.利益驱动。封建时代的大部分晋商本身就是地主,田地的收成与水密不可分。晉商从自身利益出发,争取水的利用,情理之中。

另外,对水利建设的出资或是管理也是一种经济投资,丰厚的利润回报对于精明的晋商来说当仁不让。

3.权力象征。众所周知,水对人类至关重要。水权的争取关乎一切。晋商在经济上的成功决定于其在水权上的欲望之争。但其在水权上的掌握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推动了水利事业在建设和管理上的双重发展。

(五)水利是晋商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1.水利为晋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本累积。水利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土地粮食的增产增收,晋商从土地中得到的收益用于各种商业形式的初始资本或扩展经济,推动着晋商经济的继续蓬勃。

2.水利的发展为晋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水利平稳发展,农民土地稳产,民心安稳,为晋商经济的不断繁荣提供了绝好的发展空间。

3.对水利的重视为晋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晋商对水利的投资与管理,虽说为绅士自办形式,但关乎国计民生,政府必有一定的参与或干涉,这就为晋商与官员的联系提供了一定的利益关联平台,也为晋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庇护或保障。

综上所述,水利是晋商经济发展的基础,晋商是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支柱,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

[2] 王夷典.百年沧桑日升昌.山西经济出版社

[3] 裴梅琴.平遥龟城八卦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4] 赵永平.平遥文字.

[5] 宋以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

[6] 王铭.山西山河志.山西科技出版社

[7] 郭培成.三坝灌区志.山西人民出版社

[8] 郭培成.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河灌溉管理局 山西祁县 030900)

(责编:贾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