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2017-11-06 22:47陈洪玄凌林岩
经济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陈洪玄+凌林岩

摘 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农林高校具有先天优势,责无旁贷。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加入追赶生态文明教育进程的大潮中,能否实现环境教育从可持续发展教育向生态文明教育又好又快地过渡、培育出真正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明晰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为依托,以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手段,以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为考量,切实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道德、生态文明情感和生态文明行为的理性“生态人”。

关键词:农林院校 生态文明教育 目标 内容 方法 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5;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200-03

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共同构筑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表征着生态文明必然成为国家乃至世界永续发展的主流价值观。这种主流价值观能否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形成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自觉的良好风尚,作为未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者、执行者的大学生,其生态文明素养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高校摸索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决定着中华民族是否能够永续发展的前途命运。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1.总目标。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以培养具备正确审视人与自然和社会以及代际和代间关系,并能按照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原理、原则积极,改善这一关系的良好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的理性“生态人”,其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较高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能自觉地践行并监督生态文明行为。

2.具体目标。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总目标是顶层设计,是培养理性“生态人”的指导性、全局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设立具体的子目标,以便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各个击破,事半功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确立了以包含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知识、意识、态度与价值观、技能、行为等为内容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体系,作为培养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的具体目标{1}。

第一,生态文明知识,是正确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基础,主要是使大学生获得对待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各种经验和基本理解。如与环境、生态相关的知识,对作用于人、社会、自然的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辩证关系的认识等。第二,生态文明意识,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对生态系统科学的认识与把握、获得对整个环境极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理念等意识。第三,生态文明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具备一系列发自内心的正确对待生态环境有关的态度与价值观念和主动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动机。如尊重他人信仰和意见、证据和理性争论,对于环境问题的独立思考,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欣赏、关爱等。第四,生态文明技能,主要是使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训练,获得的认知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能力,如沟通交流、计算、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第五,生态文明行为,主要是使大学生通过前面四方面的学习、训练,最终将生态文明的认识、理念等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能自觉地做出有责任感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

1.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农林院校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教授,除了把握专业教育全过程外,能否将生态文明的原理、原则和观念等系统的渗透到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中,决定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的实现。主要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现代生态科学知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知识、生态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知识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2}。

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内容系统、透彻地教授给大学生,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一味地追求人类中心主义、崇拜科学主义是行不通的,促进教材向头脑的转化。

第二,通过系统地学习集环境生态学、地理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以及社会生态学等多门交叉学科于一体的现代生态科学知识,是广大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科学的内容和方法,共情于“深生态学思想”并以“公民身份”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儒家的“仁爱”、“中庸”,道家的“生态和谐”,佛家的“万物一体”、众生平等等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他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应是不可分割、和谐统一的,这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四,學习《环境保护税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等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政策,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等政策性知识,教育大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明辨哪些行为是制度框框内的,哪些行为是压红线的,引导其整合自身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第五,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长期发展和科学发展而提出的关于社会发展的系统观点和方法论的体系总和。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绿色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

2.生态文明意识。农林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农林行业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所输出的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将决定他们走出校门后对待生态文明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包含生态的主体意识、忧患意识、价值意识、审美意识、道德意识等{3}在内的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于未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作用不容忽视。endprint

其一,當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总体觉醒,但是在实践中经常出现认为生态文明是国家或者社会的责任,并不明确个体对于参与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是责任也是义务,缺乏主体意识。

其二,受困于社会发展阶段和传统教学形式以及“人定胜天”、“我国地大物博”等美好意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并不具备生态灾难和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普遍怠于将生态危机与自身责任相关联,更谈不上具备对于一系列生态危机现象和征兆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合理研判的敏感性——生态忧患意识,这种无意识的状况将导致的严重后果不敢想象、不可估量。

其三,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是人类将自然界的经济价值放在首位而忽略了或者说弱化了其他价值所造成的。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价值意识,教育大学生认知自然界除了固有的经济价值外,同时还具有美学价值和存在价值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和道德需求的物质基础。

其四,生态审美意识就是以鉴赏美的态度, 以和谐之美的眼光,全面审视自身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生态之美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条件下,生态一旦失衡给人类带来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这就要求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这也是生态型科技观形成的关键。

最后,生态道德意识是建立在理性的认知上,是社会公众认知和评判各种环境行为的善恶标准和态度。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意识教育,使其能合理地判断和评价生态行为,鼓励正确的生态行为,纠正偏颇的生态行为,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3.生态文明态度和价值观。较于一切以人为中心的单一追求经济发展的传统价值观,包含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合理的消费观等{4}内容的生态文明的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能满足并能持续满足诸如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或生存、健康、幸福需求等与生态文明建设所匹配的生态需求。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以生态科学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其理论体系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人类对生态危机现象的反思和对生态科学的总结与概括。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它提倡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求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尊重生态系统,不能舍本逐末,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平衡。合理的消费观教育大学生要建立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消费结构,提倡绿色与适度消费,反对因过度的、超前的、奢侈的、炫耀性消费以及野蛮消费等歪风邪气对自然资源造成巨大消耗,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生态文明技能。观念指导实践,技能是决定行为质量的关键。学习和训练生态文明技能主要是使大学生能获得针对当前的日益严峻的环境破坏形势,基于修复、预防和保护目的,对生态问题进行有效辨析、研究和妥善的解决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主要有生态研究能力、生态参与的能力、生态实践能力{5}等。当前,大学生总体生态文明态度端正,意识唤醒,但普遍执行转换能力弱,尤其是非专业类大学生社会赋予责任和自身能力极不匹配,这不仅体现在对于污水处理、生态修复、大气监管等技术能力方面,同时在可持续发展、合理消费、生活模式、教育模式等方面皆不乐观。训练和锻炼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技能,使之服务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整体,成为引领社会生态风尚、生态潮流的先锋力量和主力军,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目的。

5.生态文明行为。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造就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如今严峻的生态形势就是社会公众冷漠的观念和行为造成的直接恶果。改善这一窘境的唯一出路是根植“知行统一、环保我践行”等生态观念,培育生态消费行为和生态参与行为。

首先,教育引导大学生体验自然之美、亲近大自然,给予相应的情感体验,还原敬畏、热爱自然之心,反对一切以满足眼前的需求而崇拜“享乐”、“消费”主义的行为,提倡自觉加入到着眼长远、兼顾生产发展和生态的约束性、适度的、绿色消费的生态消费行为行列中。其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参与行为培育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培育其将关注的环保焦点由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转换到积极改善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代际关系;二是在教育实践中,培育大学生自身的生态友善行为,并进行行为示范;三是培育大学生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自觉监督行为。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

农林高校虽然在生态文明教育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之而来却是其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并未明显优于其他类高校,这是“现代教育范式”的结果之一。相较于此,“生态文明教育范式”呼唤学校绿色转型,契合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时代主题。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现代农业行业高素质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1.专题教学。农林院校可充分利用已有的林场、农业园区等优势平台,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科差异,对教学内容从自然、文化、经济等多方面涉猎,进行专题教学,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2.体验式教学。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学,学生的感受更为直观、深刻。农林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将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利用野外布设红外相机、鸟类种群普查等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学习的乐趣,获得幸福感,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3.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主要是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总体目标,将教育对象按相关影响因素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设计对应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运用针对性强的教育手段、训练和测评方法,促进达成最终的教育目标。笔者以为,就大学生年级(学年)特点、专业特点、个性特点分别构建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生态文明分层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大有裨益。

4.自我学习、训练。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除了课程之外,学生自发的组织、参与到湿地科学协会、爱鸟协会等志愿服务团体开展的寻找野生动植物、市场贩售鸟类调查、标本制作等生态环保活动中,在现实和理想的不断碰撞中不断丰富知识,激发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增强责任感。endprint

四、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作为一个新事物,它内化为人的精神状态、影响人的行为习惯,难以进行准确刻画和描述,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对于全面剖析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成效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笔者借助德尔菲法,按照该法匿名性、多次专家反馈、小组统计的操作流程,构建了一个包括5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层次分析法的标准及分析步骤,经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并评分,构建相应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采用1-9标度方法确定,最终计算得出整个层次结构和各层级的CR值均小于0.1,具有满意一致性,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见表1)。

总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我们教育者明确目标,在科学的教育體系指导下,运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始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全面的政策、法规知识,唤醒其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并在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执行中以驾轻就熟的技能和强烈的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15BC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15BC20)]

注释:

{1}林智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9):86-88

{2}周芬芬,谢磊,周晓阳.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206-207+213

{3}郭岩.黑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4}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112-115

{5}崔保辉.黑龙江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均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第一作者简介:陈洪(1986—),男,土家族,重庆人,讲师,硕士,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讯作者:玄凌,女,讲师,博士研究生。]

(责编:若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