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情况的现状与建议

2017-11-06 13:56杨艳周亚男
经济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杨艳+周亚男

摘 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是当下中国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核心,决定着国家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随着创新环境的复杂变化、对创新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程度已成为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方法,查找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现状的相关信息,从多维度阐述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现状,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提高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的参与程度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产业创新联盟 协同创新 高校参与程度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221-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源动力,而知识和技术创新则成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决定着国家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随着技术交叉性、融合性的不断提高,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新形式。

产业创新联盟的参与主体可分为政府、高等学校及公司三类,它们在产业创新联盟中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一起促进产业创新联盟的持续发展。其中高等学校为产业创新联盟组织提供知识、人才和信息等要素,是产业创新联盟中重要的智力依靠;公司为联盟提供资金、技术等资源,是重要的财力保障。所以,高校与企业都在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占主要地位。

二、研究意义

高校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信息和创新人才资源,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研究成果,所以,高校在创新联盟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但是高校参与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业创新联盟中一些联盟的合作关系只存在于表面,还存在协同合作时间短、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共同投入资源、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担风险的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联盟主体的责任感和参与度还需加强。

所以,本文以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情况为研究对象,对辽宁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程度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作出分析研究,掌握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问题,提高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现状

(一)辽宁产业创新联盟高校参与总体情况

辽宁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效应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引领各行各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自辽宁省开展产业创新联盟试点工作以来,沈阳市成立20家协同创新联盟组织,组建400多个创新合作平台,吸引了56所高等学校、36家科研院所和440家公司参与合作,到2015年底,辽宁省共建立了64家产业创新联盟。辽宁省各高等学校以特色学科为协同创新的联盟基础,积极参加产业创新联盟,形成以资源开发、优势结合、收益互享、共担风险为合作形式的产业创新联盟,并逐渐发展更全面、更广泛的联盟合作方式。在现有的64家省级产业创新联盟中,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辽东学院等高校处于联盟主导地位。各级产业创新联盟中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参与数量较多,沈阳工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多个大学也积极参与。

虽然辽宁省现在参与产业创新联盟的企业逐渐增加,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科研创新成果成功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水平仍有待提高。而且还存在一些如协同创新过程中研发资源要素投入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协同创新作用不明显、高校等主体在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和高校之间存在合作时间较短、信息资源不对称、合作目标有所冲突、资金投入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合作障碍。本文主要讨论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和研发资源要素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现状

1.资源要素协同维度下高校参与现状。资源要素主要包括资金、人才、信息、技术和知识等资源。其中高校是为联盟提供知识和人才的参与主体,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研究人才,积极为联盟组织所用,但因为高校与企业之间还存在一些利益、资源和风险方面的冲突,导致高校的资源投入存在一些不足。在资金和技术方面高校投入的不是很多,企业作为联盟的另一个主体,主要为联盟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但是因为企业规模和联盟运行体制的问题,其创新研发的资金要素、技术要素和信息要素投入却不足。

2.创新主体协同维度下高校参与现状。自从辽宁省开展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以来,吸引了一些高等学校和公司积极参与。但是相对来讲,产业创新联盟的数量较少,还没实现对辽宁省主导产业全面覆盖,辽宁省目前正式批复的省级试点联盟单位有24家,但石油化工生产装备、发电设备、风电开发、海洋能源等辽宁省优势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还未建立联盟。而且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的层次也亟待提高,至今为止,辽宁省仅有1家国家级试点联盟单位,2家为国家重大专项的试点联盟单位,在辽宁省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联盟模式还未实现。

3.联盟方式协同维度下高校参与现状。目前的产业创新联盟方式主要是产业创新联盟的创新主体根据创新资源要素连接各个关系点的过程,通过主体间的联系使产业创新联盟网络得以运行,进而实现协同创新。但是联盟方式体制还不健全。尽管一些产业创新联盟在运行方式上有了新的尝试,但一些联盟的合作局限于书面上,未摆脱联盟内部合作关系散漫、合作时间短、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资源投入、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的运行体制还需完善。

而且高校与企业之间還缺少有效的协调管理方式。高校偏向于对行业主要领域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研究,对学校内部的科研成果评比和教师职称考核有相应的较成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而企业更重视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产品价值,以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对科研成果转化及产品推广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因为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导致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在管理方式上有一定的弊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有一定阻碍,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缺乏市场需求的敏感度。endprint

4.空间协同维度下高校参与现状。空间协同维度是高校与企业将资源要素、创新主体和联盟方式相结合产生的,目前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在空间协同维度方面参与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因为高校的创新成果与市场的需求不同,所以联盟主体之间资源要素和联盟方式的合作形式需要进一步协调。例如,一方面由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不平等,未了解市场中客户的真实需要;另一方面是一些高校已经研究出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但因为缺少经济意识和客户需求观念,导致创新结果的价值有所损耗。

而且高校缺少将创新结果市场化的转换机制。高校虽然是协同创新的主要参与者,但因为知识体系的限制,难以为经济市场提供有实用性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人缺少对经济市场的了解,对科研创新结果转化为实用性产品的兴趣不高,则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就没有积极考虑研究结果的市场需求。第二,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结果转化为实用性产品的奖励机制有待加强,不能满足科研学者的需求。

四、提高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度的建议

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本文给出提升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程度的建议。本文建议如下:

(一)完善高校与协同主体的资源分配机制

资源要素是评价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度的基本要素,若产业创新联盟主体不能更好的将联盟内可用的资源要素整合,则无法使联盟内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主体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不能更好地分享知识、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所以,为提高产业创新联盟協同创新中高校参与度应该健全产业创新联盟的资源分配机制。但是,企业想在行业内快速发展就要保持企业的自有知识产权,这对企业创新资源要素的共享有极大的阻碍作用。产业创新联盟中各主体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关系,如果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间信任度不高,就会出现创新主体保护自有创新资源的现象。

产业创新联盟要健全联盟内的信任机制,让参与创新的高校将自己所拥有的人才、知识等资源优势贡献出来,也让企业拥有的资金、市场需求和技术等资源要素分享给合作的高校,使大家拥有的资源可以互补,最终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获得1+1>2的效果。而且产业创新联盟内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过程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协同创新环境,创新外部要素也是提高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度的重要因素,产业创新联盟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政策是制定联盟内部规定性的重要依据。在协同创新中联盟为协同创新提供的基础设施,营造的市场环境是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效果的体现指标,一个发展良好的联盟会在主体协同创新过程中起到引导、指导、激励的作用。

(二)加强辽宁高校与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空间协同能力

在传统协同创新联盟模式中,对协同创新的理解只停留在资源要素维度、创新主体协同维度或联盟方式协同维度等单方面维度,所以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情况一直不能让人满意。本文指出要提升辽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高校参与度,则要加强对维度间协同的重视程度,即重视产业创新联盟的空间协同效应,以便于资源要素协同维度、创新主体协同维度和联盟方式协同维度之间互相更好的协同。创新主体可以根据自身对创新资源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协同创新方式,例如建立技术交流论坛、跨行业创新主体交流群等,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资源要素协同维度、创新主体协同维度和联盟方式协同维度结合的宽度和深度。

(三)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能力

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是校企协同创新联盟的重要形式,高校教师、高校在校生、企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等等都是需要校企共同培养的人才。企业通过与高等学校组建协同创新联盟,既可以获得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又可以培养支撑组织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除此之外,高校应该积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人才交流,邀请企业管理者和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而企业应该请大学教授到公司为职工进行指导教学,让公司职员更了解专业知识,更好地工作。企业与高校可以进行联合办学,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一起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一起组织教学,让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帮助产业创新联盟快速发展。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高校视角的辽宁省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效应与管理对策研究》,(L16BGL026);辽宁省科技厅公益基金项目《辽宁农业产业创新联盟应用TRIZ的创新管理模式研究》,(2016004007)。]

参考文献:

[1] 张琰飞.新兴技术产业联盟协同创新机制多案例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6)

[2] 文玉春.产业创新的路径选择:自主研发、协同创新或技术引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2)

[3] 张燕.产业集群背景下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

[4] 张荣胜.校企协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

[5] 张美书,金辉.生命周期视阈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任务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6] 蒋兴华,吴伟.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困境化解——基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2)

[7] 张敬文,江晓珊,周海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研究——基于PLS-SEM模型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6(5)

(作者单位:杨艳,辽宁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处;周亚男,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1)

[作者简介:杨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周亚男,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责编:贾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