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师陀小说研究综述

2017-11-10 19:01刘宁宁
北方文学 2017年30期
关键词:师陀综述

刘宁宁

摘要: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次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这个一直被人忽视的作家——师陀,列入了史册。从此重新拉开了对作家师陀及其作品的研究的序幕。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学界和评论界对于师陀的研究呈现繁荣之势,于是本文截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师陀小说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师陀;小说研究;综述

198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刘增杰的《师陀研究资料》,该资料包括六部分:生平资料,创作自述,评论、研究论文选编,著作年表,著作目录,研究资料目录索引,比较全面地收集了关于师陀的研究资料。作为师陀晚年的至交[1],刘增杰无疑成了师陀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在史料考证与补遗、作家论、作品论、比较研究等方面又展开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一、史料的考证与补遗

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上的马俊江的《<师陀著作年表>勘误补遗及其他》,从篇名、写作和发表时间、入集等方面对刘增杰《师陀研究资料》中《著作年表》进行了勘误和补遗。该文考证出了师陀的一篇短篇小说《奈何桥》,但并未作详细说明。直到江红的《关于师陀的一篇佚文<奈何桥>》才从作品风格和内容方面考证出了佚文《奈何桥》的作者为师陀。2012年9月,解志熙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2卷第5期上的《芦焚的“一二·九”三部曲及其他——师陀作品补遗札记》,不仅考证出了师陀“一二·九”三部曲中《雪原》的后九节,打破了为研究界普遍接受的“《雪原》未完”的定论,而且和裴春芳合作完成了《争斗》半部(其中七章以《争斗》为名,两章以《无题》为名)的发现与考证。并且,发现了三篇师陀写于抗战前的佚文——《渔家》《筏》《人在风霜里》,同时进一步提到了别人发现的《奈何桥》,并指出《奈何桥》的文体看似小说,实为散文。胡斌的《关于师陀的“‘一二·九运动三部曲”》,从《学生月刊》的真实面目、《争斗》未完成的原因、历史情境的还原、发现历程中的诸多遗憾这四个方面对解志熙对于刊发《雪原》的《学生月刊》、《争斗》未完成的原因等问题的论述臆测和错误之处给予了说明[2]。邓小红的《师陀集外文及研究史料五篇》,将《八尺楼随笔》《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好汉》两篇师陀佚文,《大马戏团》《黄花苔》两篇有关师陀作品的史料以及一篇疑似师陀的佚文《亚尔培路晚间之一瞥》的原文整理刊出。

二、作家流派研究

(一)师陀受鲁迅影响之研究

吴军英的《鲁迅影响下的师陀创作》,从师陀小说中对于国民性的思考以及诗学建构方面阐述了师陀受鲁迅影响的表现。邓小红的《论师陀创作对鲁迅的接受》则从师陀与鲁迅创作的相同性中求异,以达到对两位作家更准确的理解。王欣《直面人生的个性化写作——论鲁迅对师陀创作的影响》,论述了师陀怎样继承着鲁迅作品中对于某些问题的批判精神,从而对文化的深层缺陷进行思考并创作。

(二)“京派”或“左翼”的归属研究

李红艳,王力明的《相似的衣装,不一样的神髓——师陀乡土小说与京派小说比较》,论述了师陀小说与京派小说在文体风格上的相似以及在情感態度与审美追求上的差异性;而彭苗《“田园”与“反田园”——试论师陀与京派的关系》从师陀看上去很“田园”的小说叙事入手,证明了师陀小说的“反田园”特质,从而将师陀与京派作家划清了界限。郝魁锋的《论师陀早期创作中的左翼情结》,则通过对师陀小说《谷》《无名氏》等的分析,总结出了师陀小说创作中含有的左翼情结。

三、作品研究

(一)对《果园城记》的研究

有关《果园城记》的研究综述有两篇,它们分别是贺建红、王荣的《师陀<果园城记>研究综述》和张亚男的《师陀<果园城记>的研究概述》。除此之外,大概有五六篇文章是研究《果园城记》的时空意象的。代表性的有刘洋的《<果园城记>中的时间景观及其悲剧意义》,通过分析时间景观的隐喻意义探讨果园城记时间悲剧的意义主题;于萌的《论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时间”》,分析了师陀通过借助时间视域来深切思考,从而开拓了乡土小说创作的新方向;周海燕的硕士论文《“果园城”的空间意象解析》,通过论述果园城中的三重空间意象如何体现文本的现代性,从而实现了作家对审美意向的追求。对于《果园城记》的研究除了从时空的角度进行解读,从作品的叙事风格、文化品格等角度也有论述。

(二)小城意识与乡土情结研究

知网上有关师陀小说乡土情结和小城意识研究的论文大概有30篇。这里选取3篇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说明。赵严俊的硕士论文《师陀乡土小说创作论》论述了师陀乡土小说写作中既批判又眷恋的双重文化视角,展现了师陀乡土小说写作的独特性。黄灿硕士论文《论师陀小说中的乡村与城市想象》通过对师陀的中长篇小说《无望村的馆主》、《马兰》、《结婚》以及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的分析,揭示了师陀乡村叙事与城市叙事中温情主题。刘元、张炜发表于《集宁师专学报》2011年9月第33卷第3期上的《中原小城的诗意衣饰——师陀小城小说文体特征论》从师陀小说独特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诗化两个方面分析师陀小城小说的文体特征。通过对师陀小说小城意识和乡土情结的总结发现师陀小说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以及同时代乡土作家不具备的怜悯与批判的双重审美眼光。

(三)对作品中的女性叙事研究

彭明伟《娜拉的下落——<马兰>对妇女解放与左翼革命的反思叙事》,主要分析了师陀第一部长篇小说《马兰》中的文化思想,从两性诠释和心理描写方面反思与批判了五四妇女解放与左翼革命问题;邓小红《论师陀小说中的“新女性”叙事》则揭示了女子自由平等启蒙理念在“以人为本”层面的缺失给“新女性”带来的创伤;王欣《论师陀笔下的女性世界》,通过对“女性悲剧生存方式的展示与揭露”以及“女性生命探寻中的悲悯与理解”[3],体现了作家对女性生命的理解、关怀与洞见。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叙事研究,体现了作家对于传统男权中心文化的质疑的人文关怀。

(四)人物形象与意象解析研究

王唯力的《师陀<结婚>主人公胡去恶对城市身份的追求》,深刻剖析了《结婚》主人公胡去恶“乡下人”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展示了他在追求城市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受挫历程;郝魁锋《独特视角下的人性沦落——<结婚>中胡去恶人物形象分析》,从叙述角度和复仇心理两个方面对《结婚》中胡去恶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邱诗越和郭映辰的《论师陀小说的“废墟”与“死亡”意象》,通过分析“废墟”和“死亡”两个意象展示了现实社会的落寞动荡;而刘元的《老屋·旷野·坟——师陀乡土小说自然意象分析》则通过对一系列自然意象分析,体现了作家对于乡土生命的关怀以及对于乡土中国落后文化的反思。总之,通过对人物形象与自然意象的分析揭示出作品中深沉的文化意蕴。

四、比较研究

阎浩岗的《沈从文与师陀:创作个性的自觉追求》,比较了沈从文和师陀这两个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写乡土风情的作家在创作宗旨与创作风格上面的不同之处;陈晨的《“乡下人”的精神诉求与文学想象——沈从文、师陀创作比较论》,则从都市里的“乡下人”出发,同样比较了沈从文和师陀“乡下人”写作不同的人文关怀;而罗炯光《<呼兰河传><果园城记>并论——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之一》,则从作品论的角度比较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篇具有小城风格的小说——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师陀的《果园城记》;张军民、王骁勇《<果园城>与<小城畸人>——对中外“小城叙事”的两个典范文本的个案分析》也是从作品论的角度出发,但这篇论文却将视野拓展到国外,比较了中外不同的“小城叙事”。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从作家论角度看,都以“乡下人”自居的师陀与沈从文的比较相对较多;而从作品论角度看,师陀那篇“小城叙事”的《果园城记》在中外小城叙事的小说中显然有着很高的比较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志清.谈《师陀全集》——致刘增杰[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2):30-30.

[2]胡斌.关于师陀的“‘一二·九运动三部曲”[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3):86-86.

[3]王欣.论师陀笔下的女性世界[J].广西社会科学,2007(3):117-119.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师陀综述
失而复得的杰作
——师陀小说《争斗》的发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论历史题材小说《历史无情》的“宏大叙事”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师陀人生和创作的异乡体验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