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的黑色太阳花——桑戈尔诗歌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2017-11-10 14:18何心爽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0期
关键词:意象

何心爽

摘要:诗歌是诗人思想与情感的凝聚体,而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审美单位,其本质是诗人主观感情与客观对象的统一,即作品中的艺术至境形态。每一位优秀的诗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象世界,而桑戈尔在非洲璀璨的文学历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是“黑非洲最博学、最有学者风度的国家元首”,他一方面积极履行非洲社会主义尝试,创立了“黑人性”政治-文化理论,使非洲人找到了种族自尊。另一方面将人道主义关怀灌注在诗歌创作中。而“黑女人”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反复出现表现了桑戈尔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黑人世界女性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关键词:桑戈尔;意象;女人

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Leopold Sadar Senghor,1906-2001),是享誉世界文坛的非洲诗人,文化思想家,政治家,“黑人性”文化运动创始人之一。桑戈尔用法语写作。从1936年创作第一首诗开始,他先后出版了7部诗集,还撰写了大量论文。桑戈尔的主要作品有《影子之歌》(1945)、《黑色祭品》(1948)、《埃塞俄比亚人》(1956)、《夜曲》(1961)和《黑人性和人道主义》(1964)等。1990年他出版了《诗歌总集》。这些有着辽阔的个人诗性想象力、跳动着非洲鼓点强烈节奏的美妙诗歌,使黑人诗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影响力。而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桑戈尔从广袤的非洲土地中挖掘一颗颗光华灿烂的“黑珍珠”(即黑人女性形象)作为表现“黑人性”及非洲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他的诗歌中“黑女人”不再是白人作家作品中以吃苦耐劳、忠心耿耿的品质来陪衬白人生活的奴仆;也不再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饱受种族歧视、经济压迫的他者。“黑女人”在桑戈尔的诗歌里翩翩起舞,是“雄鹰的闪电”,是“醉人的黑色美酒”,是“肉质坚实的熟果 ”。桑戈尔用诗歌打破了黑人女性在文学中的巨大沉寂,宣示了黑人女性在历史文化中的真实存在,表现黑人女性生活境遇和精神处境中积极阳光的一隅。

一、“神秘性”与“黑人性”的交织

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诗人理想的寄托者或情感的倾诉者,这些美丽的女子作为不可企及的幻影存在于诗人们的诗歌中。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中的女性形象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在审美意义上附带了一丝政治含义。长久以来,黑人妇女除了同黑人男性一同受种族主义压迫外,还受到种族内部的性别歧视的倾轧。近一步说,黑人女性在历史时间和生存空间内受到性别歧视、种族歧视、阶级歧视的三重压迫。正如文学评论家芭芭拉·史密斯所指出的那样:“在黑人作家创作中性政治与种族政治和黑人妇女本身的存在是不可分离的①。但是桑戈尔诗歌中读者能窥见的是一种政治意义被放逐后的黑人女性美的神秘性。在桑戈尔的诗作中,女人不再作为一种完美无缺折射男性欲望与目光的客体,也不再是反抗种族歧视、性别压迫的政治传声筒,而是一种具有神秘气息和雕塑感的民族骄傲感和性别魅力的混合体。其作品《黑女人》塑造的非洲女人就是这样一个结合严肃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的奇异混合体。在诗歌中桑戈尔酣畅淋漓的歌颂黑人女性的美,如“赤裸的女人,黑色的女人你身上的肤色就是生命,你的形体就是美!我在你的影子下长大;你温柔的手蒙过我的眼睛。”在这一层面上,美的意义被建立,政治的含义被放逐,黑人女性以美的建立为手段确立了自我的主体性。桑戈尔在《黑女人》中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虽然因为种族主义居于世界边缘却有健康强健的体魄,洋溢出富有生命力的激情。在桑戈尔的诗歌世界里,诗人对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的全方位运用正好营造了黑人女性形象的一种蕴含神秘美的氛围,并在这种神秘美的氛围下黑女人的意象有了多重的解读的意义:一方面黑女人本身充满着神秘感,在外国文学史上,相对于英法美一直占据文学接受的中心,由于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约束,黑人作家的创造性以及黑人女性形象的可塑性遭到了历史性的扼杀,因此非洲文学、非洲女性一直处于边缘位置。这种特殊历史原因使黑人女性形象这一特殊存在以一种神秘性的美学色彩冲击着作者视野和接受维度,达到了以往诗歌中白人女性形象未曾达到的审美空间;另一方面,黑女人是诗人忧郁的理想栖息之地,在这里,桑戈尔因政治理想受挫所滋生的抑郁之情得以暂缓,黑人长期被殖民压迫的残酷现实得以暂时逃避;最后;黑女人形象与桑戈尔的政治学说具有内在的一致统一性。桑戈尔在美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中坚持认为,非洲人传统生活的全部制度在于“集体主义”,因而他似乎有意使自己的创作摆脱个人因素而是代表整個“黑人世界”。黑女人作为一个理想的化身来自于现实,桑戈尔在这个黑女人身上体验到非洲大地如火山喷发的生命力,如:“赤裸的女人,黝黑的女人,微风吹不皱的油,凌空奔跑的羚羊,珍珠是你黑夜般皮肤上的星星。但他也同时把黑女人塑造为自身情欲的投射,就像是滋生爱意的温床和黑人精神生活最后一片蓝色港湾,以此表现黑人隐秘的情感世界。如:“你深情的女中音就是恋人的心灵之歌,在你长发的庇护下,在你太阳一样的眼睛的照耀下,我的忧心被照亮。”。诗人想让他的诗歌呈现出在非洲大地上辛勤劳作的黑人女性,以此来窥视非洲妇女的情感空间与社会历史变迁之间的相互投射。所以桑戈尔诗歌中的”黑女人“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沉没于非洲历史中女性群体经验的表达,也成为传递桑戈尔诗歌美学观的独特意象。“黑女人”形象的神秘性和桑戈尔“黑人传统精神学说”呈现出一种藤与树的互相缠绕。

二、填补黑人女性自我的缺失

在桑戈尔的诗作中,他不仅表现“黑女人”茁壮矫健的身躯,也深刻揭示了非洲女性在后殖民时代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和精神虚无。在《缺席的女人》桑戈尔用尖锐且激情的笔触书写了非洲女性长久以来在此岸现实与彼岸世界尴尬的处境。她们缺席,是因为在非洲的历史长河中,她们只有生命没有历史。她们只能作为“远去的公主”被人遗忘在几万公里的黑土地上。她们的女性视阈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成为一块不被书写的无字碑。在被殖民被压迫的历史语境下,她们生活在晦暗、古老、闭塞的空间中。她们行走的身躯、劳作的姿态都是一种别样的点缀和噱头,装饰着非洲单调的男性历史。缺席即是不被书写,在非洲历史上留下一块“空白之页”。另一方面他在这首诗中也呼吁广大的非洲女性从战争、军功、荣耀的男性话语中出来将视线转向自身、转向对自身生命形态、精神需要的关注。如:“别再歌唱你们的冠军,别再歌唱这位身材高大的男子汉。但我不是你们的荣耀,不是勇猛的雄狮,它咆哮出塞内加尔的荣耀。”

在传统非洲社会中,男女的职责和义务是固定的:丈夫占主导地位,妻子必须称呼丈夫“主人”并遵从于他,不许与他同桌吃饭;妻子只是使丈夫的姓氏得以永存,确保家族香火延续的生育工具。非洲女性就是受到了父权社会残酷虐待的奴隶,是被父权社会吞噬的“软食”,“生兒育女者”和“役畜”。以性别为标准的社会分工和权力分配将非洲女性排除在社会主体生活之外。女性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他者”,女性被视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在《残缺的女人》中,桑戈尔将自己的男性身份降级为一个被“阉割”的性别,通过展现自身的羸弱(如“我的头不是金子做的,我的手腕没有沉甸甸的镯子,我不是头领。我从未像创始者那样,开辟道路,创立学说”)来呼吁非洲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诗歌中创作一种“镜像”,一面放大镜,放大非洲女性作为“人”的一面,无论是“乳房浑圆的少女”,还是“颈项细若芦苇的少女”都具备黑女人坚贞、善良、勤劳等优良品质,同时也是一面缩小镜,缩小非洲男性作为“神”的一面,他不再是主宰一切秩序的权威,也不再是值得被赞美的对象,相反,非洲男性在桑戈尔诗歌中变成一种“空洞能指”,一直处在边缘的“黑女人”却得到了诗人真诚热烈的讴歌赞美。

三、内心情欲的再现

在分析黑人文学作家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建构方面,巴巴拉·克里斯蒂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一书中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她认为,黑人女性形象的建构不能仅仅建立在颠覆以前主流社会所建构的歪曲形象的基础之上,而应该反映黑人女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示其真实的现状。在这样的创作立场下,桑戈尔在《黑人面具——给毕加索》中探寻黑人女性内心情欲的复杂性,在这篇诗作中黑女人的形象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通过多角度暗示出来,因此呈现丰富、饱满的立体状态,他诗歌中的女人第一次充满了对身体美、感官美的正视及探索。如“这细腻的月芽,这片唇更加黝黑,沉甸甸--那里有同谋女子的微笑?”女人沉睡中的种种姿态在桑戈尔眼中那里成了人性统一性的审美象征,她不仅是人性美的某一方面的代表,而是一种人性的综合。“紧闭着的眼皮,双重的侧影、黝黑的嘴唇”都是美的千变万化的形象,她们是桑戈尔眼中纯粹的艺术,正是这种简单的神秘感,却拥有着美的丰富性。

同时这首诗中对女人的欲望进行了象征性的表达,拥有欲望的女人是人原始野性的象征。而桑戈尔用“沉睡”来表现女性脱离了欲望之后的返朴归真。在沉睡中,欲望是“不在场”的,对于女性美的塑造描写只是桑戈尔目光的投射。“欲望“的沉睡,唤起了男性主体对女性身体的审视与窥探。脸颊、下颏、青铜头颅、黄铜色的前额,这些形象修辞所使用的符号都象征性表现了以男性的眼光去审视女性,而在《黑女人》和《残缺的女人》中热情奔放在黑土地上的黑女人和被唤起的女性主体意识却在沉睡中被”遮蔽“或者被“掩盖”。当沉睡的女性作为欲望的客体时,诗作者的视线、读者的视线、诗中男性的视线三位一体审视着非洲女性的生存形态和生命要求。

四、结语

桑戈尔的诗歌是非洲诗坛重要的声音,他的诗篇大大扩展了非洲诗歌的领域。但是国内学术界对桑戈尔及其作品的的研究却寥若晨星,甚至可以说非洲文学一直处于学术研究的边缘位置。但桑戈尔作为一名政治家兼文学家,一直在社会活动与文学创作中致力于保护和弘扬黑人文化,始终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更值得称道的是他有意识地从黑人生活、传统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黑女人”形象,使长期蛰伏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黑人妇女“浮出历史地表”,藉由诗歌中的语言表达黑人女性的觉醒与成长。在审美意义上,桑戈尔的诗歌取材新颖,风格独特,开阔了读者的审美空间和接受维度。在研究意义上桑戈尔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有利于黑人文学从边缘向主流位移,有利于扩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领域。其中对于黑人女性的书写对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主流话语空间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①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塞内加尔]列·塞·桑戈尔.桑戈尔诗选[M].曹松豪、吴奈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2]黎跃进.“黑人性”运动与桑戈尔[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90-93.

[3]辛禄高.桑戈尔—— 直觉地呈示非洲部落的节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4.

[4]俞灏东.被“同化”还是保持了“黑人性”? —— 试论桑戈尔其人及其诗歌创作[J].宁夏大学学报,1990,4.

[5]黄远流.“ 走向非洲”札记采访(下)[J].新闻界,1996(4):26.

[6]林树明.多维文化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8]艾丽丝·沃克.寻找母亲的花园[J].汪义群译,外国文艺,1994(6).

[9]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借用思维导图学习古诗词系列之一——意象篇
朦胧意象
意象花园
来自林间的风
抓住古诗词教学的核心:解读意象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