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 行吟八桂
——论石才夫的诗歌创作

2017-11-13 12:07容本镇
广西文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壮族诗人

容本镇 / 著

在广西当代文坛上,诗人石才夫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存在。他的诗品和人品,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个人印记。他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明确的创作主张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他不被社会上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潮所左右,不被诗坛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旗号所迷惑,在各种嘈杂喧嚣的声浪中,他抱持着自己坚定的执念,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略和气魄,放开歌喉,纵情歌唱。石才夫的诗歌作品,主要汇集在两部重要的诗集里,一部是《以水流的姿势》,一部是《八桂颂》。从这两部诗集中可看出,石才夫曾创作过不少小桥流水、晓风残月式的抒情小品,但他更注重、更用心投入的却是那些表达家国情怀、歌颂大爱大美的昂扬之作。他是一位有着大视野、大格局和大情怀的诗人。

一、看风云之变幻,抒家国之情怀

石才夫出生在广西中部一个壮族农家。家庭经济的窘迫,并没有压抑住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学的热爱。他聪慧好学,思维敏捷,十六岁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习作。1984年考上广西民族学院(今广西民族大学)后,更像鱼儿游进了大海。在这所被誉为“作家摇篮”的大学里,他成为一名活跃的校园诗人。他毕业前夕创作的那首《明天我们毕业》,曾引起年轻学子们强烈的共鸣,并曾成为大学生们毕业晚会必选的朗诵节目。二十多年后,这首诗被作为朗诵诗的经典之作收入了上海百家出版社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图书《中国朗诵诗经典》一书中。

石才夫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外星云》杂志社工作。这是一份以报道海外信息为主、在国内声名远播的文化类综合期刊。石才夫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四年,从记者、编辑直至副总编。这段人生履历对于他来说至关重要,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而且练就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2002年是他人生旅程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调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先后任文艺处副处长、处长。他由一个一线的文化传播者变成了一个文化管理者,或者说,他由一个诗人和文化人变成了一个文化官员。2012年当选为广西文联副主席,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自成为文艺处副处长的那一刻起,石才夫便有了“官员”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这样的身份和角色,表明他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民间诗人。如果做个类比的话,民间诗人或文人类似于古代所谓的“士人”,而具有官员身份的诗人,则类似于古代“士大夫”一类的诗人。古代士大夫强调忠君爱国、社稷为重,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人文历史和传统,也渗透和反映到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传统之中。石才夫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领悟的,他的家庭出身和成长历程、他所受到的教育和他的职业生涯,也决定了他所具有的政治立场、文化情怀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他对自己所属政党和思想信仰的忠诚与热爱。他从不隐藏或掩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而这种坦荡、坚定和自信,正是一种可贵的品格和操守。他在《旗帜》一诗中开诚布公地写道:“这是一面旗帜,鲜红的旗帜/铁锤和镰刀的形象/铭刻着百年沧桑的印记/我们高举这一面旗帜/走过昨天,走过雪山草地/跋涉二万五千里/无数激情燃烧的岁月/把这面旗/浸染得如火如霞,如血如诗//…… //没有旗帜/我们会失去方向/没有旗帜/我们就没有朝气蓬勃的形象/中国的天空,要飘扬中国的旗帜/中国的土地,要孕育新的崛起。”

石才夫不赞成以游戏心态“玩文学”。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严肃的:“倘若自己写自己看,那随便。但如果要发表出来,就得有所选择,至少,要有益于世道人心。”他不认同文学要与政治保持距离,不认同要保持艺术的所谓“纯粹性”就必须远离政治的观点。他自己的创作,尤其是近年来的创作,总是贯穿着家国情怀的重大主题,总是洋溢着昂然向上的澎湃激情。他不吝于对这个伟大时代的讴歌,不吝于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颂扬。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他创作了充满豪迈之情的《让我们歌唱祖国》,创作了反映壮乡首府南宁沧桑巨变的《记忆之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他创作了《奔》;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八十周年之际,他创作了《山河铭记》。在《爱的清明节——献给老山魂》一诗中,他对保家卫国、壮烈牺牲的英烈们充满了崇敬与怀念:“收下这束山茶花吧/伴着你的/是那春雨里/怒放的红木棉/还有我对老山兰不灭的思念/我知道/在你永恒的微笑里/盛开着祖国三月的春天。”正是这种家国情怀的胸襟与气度,铸造了石才夫诗歌创作的宏大格局和高远境界。

二、寻骆越之根脉,咏八桂之大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石才夫非常喜欢艾青的这一著名诗句,并在心底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一诗句,也成为他写作《八桂颂》最直接的动机和最重要的驱动力。

石才夫对故乡故土、对八桂大地的挚爱与深情,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他到过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别处的风景如何美丽,我总觉得还是广西最好。哪里的山水都比不上桂林山水,哪里的美食都不如广西的米粉、粽子,哪里的水果都不如广西的芒果、沙田柚,哪里的歌声都不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八桂颂·后记》)他对这片土地,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的热爱,“慢慢变成了一个歌手自然的歌唱,一个诗人本能的吟诵”。

石才夫的足迹,踏遍了八桂大地的千山万水。他的诗歌创作,绝大部分都与八桂大地有关。正如他在《八桂颂》序诗所说的:“这是一个人的舞台/我的诗是一束柔光/被叫作红水河 左右江 花山 北部湾/猫儿山 大瑶山圣堂山的布景/写满脚印和歌声。”以往,石才夫曾写过不少歌咏广西的诗,但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八桂颂》是石才夫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一次审美聚焦和激情思考,是一个壮族儿子对故乡故土的一次全景式眺望和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方位吟咏广西奇山秀水和人文历史的个人诗歌专集,仅此一点,这部作品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部作品中,石才夫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思接千载的时空思维,追怀壮族历史,回望骆越先人,寻找当代壮族儿女的源头与根脉。“也许只是躲一场雨/也许是劳作之后/稍事歇息/这一睡就是五万年//那时不知道/最早的有云南元谋人/后来有北京山顶洞人/近一点/有来宾麒麟山人//再后来/都叫/中国人。”(《柳江人》)他对自己的骆越祖先、对历朝历代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都充满了景仰和敬意。

悠久而斑斓多彩的壮族历史文化,极富内涵和特色的文化遗存与文化符号,是《八桂颂》生动描述和多维度展示的重要内容。比如,对千古不解之谜的花山岩画的猜想与诠释,对崇尚黑色的神秘的黑衣壮所进行的凝视与描述,对“铺陈在美丽南疆”的壮锦和写满“无字经文”的壮族绣球的演绎与渲染,等等,勾勒出了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轨迹和多彩的文化风貌。而那面能够敲出心灵颤音的、如春天惊雷般的巨大铜鼓,则象征着一个民族乐观、坚强和勇敢的品格:“有歌声的日子越过越滋润/爱铜鼓的民族能翻过最高最险的山。”

但诗人的目光并没有局限和停留在自己的母族上。壮族不是一个狭隘封闭的民族,壮族诗人石才夫也不是一个狭隘封闭的诗人,壮族开放、包容、重情重义的文化基因早已渗透在这位壮族儿子的血脉里。因此,当他深情地眺望和歌咏自己民族的时候,他的目光也投向了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繁衍生息、与自己的民族共生共荣的其他世居民族身上。汉族客家人的围龙屋、瑶族聚居地的长寿秘诀、苗族美丽的银首饰、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仫佬族温暖的火盆、毛南族的花竹帽、京族的独弦琴等,都奔涌到了诗人的笔下,凝练和焕发出了浓郁的诗意。透过这些有代表性的元素和意象,我们看到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风采,感受到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八桂颂》是一部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的颂歌,也是一部奇山秀水、自然风光的颂歌。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城镇、乡村、高山、河流、海湾、岛屿、森林、草地、丰饶的物产、绽放的鲜花,等等,犹如一首首无声的歌、一幅幅立体的画,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一百年岁月里/你是那一页沧桑/一千里行程中/你是那一座祠堂/一百种颜色里/你是最美的五彩壮锦/一万个星座里/你是红红的/红红的东方太阳。”(《一百种颜色》)这首把红七军的诞生地百色演绎为“一百种颜色”的诗,足以让人在美的意境中浮想联翩、意趣盎然!

三、感世界之缤纷,抒人间之真情

诗人的内心世界是敏感而丰富的,他们对缤纷世界的观察和感受独特而细腻。石才夫对世间万物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洞察力和敏感性,他的许多诗作,都是感官受到瞬间触动而生发出灵感和审美诗意的。窗外一只黑色燕子的鸣唱,他似乎听到了故乡春天的消息,以及孩子纯真的期待。夏日午后的一场大雨,被困车子的“我”感受到了城市被淋得不知所措的窘境与无奈。此外,一个电话,一头长发,一缕阳光,一丝寒意,一朵云彩,一片桃林,一阵蛙鸣,一棵树的影子,一首流行歌曲……都会掀动他的思绪,激发他的灵感和想象。

石才夫善于捕捉和表现细节,注意刻画人物形象和内心情感的波动,如《捡红豆的少女》《打毛衣的姑娘》《汲水的女人》《风说你要来》《一种称呼》等。其中《捡红豆的少女》就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内心情感丰富细腻的纯真少女形象:“刚把撒满信笺的温柔寄出/你却忽然醒悟/似乎少了点什么//于是 在初秋的风里/你弯成一幅剪影/寻觅南国多情的诗句/将那一串成熟的豆荚轻轻一掰/便暴出心底羞涩的秘密/一颗 两颗/黄手帕盛不完初恋的情意//今晚/就让甜蜜醒在梦里吧/明天/再将这火热的相思寄出。”

石才夫尊师重友,为人真诚,他的许多诗作都生动地记录了师生之情、同学之情、朋友之情。在这里,我想提到他的两首悼亡诗,即《哀长勋》《诗人之死——兼悼堃哥》。两首诗,分别表达了对两位英年早逝的文友兼校友杨长勋、黄堃的悼念。诗中有哀思,有怀念,点评独到,情感真挚,读来既令人动容感慨,又引发读者的哲理思考。看《哀长勋》中的一节:“或许 一个人的高度/真的不能用身材/来衡量 因此/你把并不高大的身影/以令人仰视的高度/永远定格在/文坛的星空/举杯吧 这是最后的一次痛饮/此去千年/无论是茫茫戈壁/或是绿柳轻烟/你的名字 将成为/兄弟们永远无法放下的/挂念。”黄堃、长勋也是我的文友和师弟,我一直都想为他们写一篇纪念文章,但至今也没有写出来。今天刚好是2017年清明节,特借才夫的诗表达心中的缅怀和思念吧!

创作有深度有厚度的作品,是需要有深厚的生活、知识和情感积累的。石才夫深谙此理,而且躬身践行。无论是《以水流的姿势》还是《八桂颂》,都体现了作者积淀的深厚和知识的广博。尤其是《八桂颂》,表现这样的大题材大主题,更需要同时具备作家的才华和学者的素养,需要具备厚积薄发、取宏用简的能力。石才夫在写作中始终遵循着藏多露少的“冰山原则”,注意表达的节制和简约,注意避免知识的堆砌和卖弄,因此,他的诗能够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能够在简约中营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在质朴中传递出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当然,《八桂颂》也有一些遗憾之处。这部作品是自治区重点文学创作扶持项目,实施时有时间要求。或许是时间有限,有些作品未能作更多的推敲和打磨,精雕细琢不够;有的在内涵上还可挖掘得更深一些;有的诗作语言比较直白,在诗意提炼上还可多下一些功夫。但相对于《八桂颂》的整体价值和分量,存在的这些不足,也就无伤大雅了。

猜你喜欢
壮族诗人
壮族村落传统武术与民俗的互动分析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最帅的诗人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诗人”老爸
壮族迎客歌
愤怒
壮族山歌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