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与厌恶节制
——读马晓康的诗

2017-11-13 19:52祁守仁
延河(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布鲁姆姿态现实

祁守仁

流亡与厌恶节制

——读马晓康的诗

祁守仁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一篇名为《祖国与流亡地之外的另一个所在》的文章中说,“就本质而言,移居他乡并非流亡,相反,它是走出内心的沙漠。移居者受到内心愿望的驱使,想从‘集体人’的阶段转向‘个体人’的阶段。这是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是对走出被束缚的传统,走向自由革新的渴望”。从这个角度切入马晓康的诗作,一切隐含在文本背后的诗意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马晓康曾在国外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回国以后又独自生活在异乡,这些孤独生活凝结而成的经验,促使着马晓康的诗歌显示出一种“流亡”的气质。如果说在他早先的作品《还魂记》中,这些记忆还是一种未及消化的“液体”的话,那么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这组诗就是一块被反复打磨和灌溉的“记忆铁石”。它具有隐藏的无穷的力量,又在被一颗颗眼泪和汗水浸透过,这被现实和无奈衬托的文本,在用一种尖锐的力量拒绝读者。如《斧头歌》中的“知更鸟”,它为什么要“染着耶稣的血”“变色”和“飞翔”?如《缰绳》中的“马儿”,为何要在草场上“停止歌唱”?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指向一种被刺痛过的生活,那想被忘记的记忆就这样不管不顾地在诗行中留下了影子。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布鲁姆说的,“记忆对所有的思想都至关重要,对诗性的思想尤其如此”。

“流亡的姿态”是马晓康诗歌中一以贯之的亮点,那种驳杂的感觉始终萦绕着他的诗句。在《审判词之一:恨意》一诗中,“流亡的姿态”化作一只“眼睛”,它看到“在人人保护动物的地方/一个男孩的恨意,将月亮烤得通红”;在《窗外,响起了嘭的一声》中,这姿态又变成一只“耳朵”,但它听不清楚,以至于“《圣经》无法解读他内心的野兽”;而在《闲书》中,这种“流亡的姿态”变得更加尖锐,它在从另一角度诠释作者写作态度的同时,展示了“流亡者”内心最为挣扎却最想表露的呐喊——清明将至,我在北京西站看到一种声控玩具,准备烧给你/我说跳,它就跳。我说死,它就死。

细读文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马晓康在如何“消化”日常经验中已愈发成熟。现实作为一种可以被“嘲笑”的力量,接纳了作者“流亡的姿态”,并尝试着不断与其碰撞,顺其自然地呈现着一个年轻诗人试图降低诗歌的灵魂去触碰“生活的血痂”的勇气。弗里德里希在解释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时说,“现代诗歌如果涉及现实——物的或者人的现实——那么它也不是描述性的,对现实并不具备一种熟悉地观看和感觉的热情。它会让现实成为不熟悉的,让其陌生化,使其发生变形”。这恰恰可以反映马晓康处理现实与诗歌的态度,或者说马晓康的诗作必须提升到这样的高度,也只有这样的姿态能够内化作者所需要表述的复杂诗意。

除了拥有“流亡的姿态”外,马晓康的诗歌也体现着一位已逝的70后诗人马雁的观点。马雁曾经说,“太厌倦节制了,我已经讨厌节制地写作了。节制最开始像一根细的丝线,叫人着迷,甚至是银白色,发光。于是她缠绕,你变得精美起来。但是这毫无意义”。马晓康的诗歌以决绝的态度对抗着节制地写作,他的诗歌以行云流水般的模样,不断冲击着读者的想象世界,他丝毫不想节约自己的痛苦和悲哀,他想让它们以最真实、最愤怒的面貌去迎接每一名阅读者。比如《陌路上,每个人都开着各自的花》一诗,将这种不在意节制的态度发挥到了极限,笔者甚至不能够拆散这首诗,因为在形式上它也骄傲的保持着这种态度——

小万,这是三月二十五日的北京,深夜的北京,孤独而辽阔的北京

不需要新的意象和遣词造句

每颗跳动的心脏在0摄氏度的低温里发抖,水泥和钢筋的冷,是一个城市的律动

所有眼泪都要流得像冰,出轨的、艳遇的、单身的,都要伪装成正常的

因为爱,一首好诗,要故意去写烂

写给自己的诗要故意写给很多人

节制的、压抑的,放纵它们去抒情

我已疲惫于命运的跳动,像一粒尘埃想要变成石头,落地

这是全诗的第八节,作者用括号将它“包围”起来,似乎并不愿意读者去在意这一节,他想用这种无谓和无畏的勇气,告诉读者在“看不到的地方”隐藏着“我”深情的告白。在这一节之前,作者用一些简单又细碎的词语描绘着“小万”卑微的遗憾的生活,在这一节之后,全诗以吟唱式的句子结束。这一节作为分界线,引入了“我”,向读者抛出了“小万”与“我”究竟是谁、“我们”究竟是谁这样的问题。随后作者并未解答这个问题,而是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深夜,适合懦弱/深夜,适合自卑/深夜,适合恐惧/深夜,适合祈祷/深夜,适合忏悔/深夜,适合痛哭……”深夜成了终点,这些同一类型的词语成了终点,似乎也只能是它们,可以结束这首诗。

这样的令人无奈又无法改变的句法,在马晓康的诗作中处处可见,可能也正是因为他拒绝节制,厌恶节制,才会拥有这种独特的诗意表达,才会使得“流亡的姿态”永恒地矗立在他的诗歌中。

注释:

①阿多尼斯.《在意义天际的写作》.薛庆国、尤梅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9月.第1页。

②哈罗德·布鲁姆:《读诗的艺术》,参见[美]哈罗德·布鲁姆等著,《读诗的艺术》,王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8页。

③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李双志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8月.第16页。

④马雁.《马雁诗集》.新星出版社.2012年4月.第198页。

[责任编辑:李 东]

祁守仁,笔名祁十木,回族,1995年生,甘肃临夏人,就读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写作班。作品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民族文学》等刊。曾参加“第八届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中国诗歌》第六届新发现夏令营。

猜你喜欢
布鲁姆姿态现实
影响的焦虎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脸书将收购伦敦人工智能企业 布鲁姆斯伯里
布鲁姆斯伯里第一季度营收增长19%
基于混淆布鲁姆过滤器的云外包隐私集合比较协议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get!五大潮流热点 许你裙装 浪漫姿态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