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照民歌:相见当下影视剧之缺失

2017-11-13 23:25杨志刚太原
娘子关 2017年3期
关键词:影视剧民歌影视

●杨志刚(太原)

比照民歌:相见当下影视剧之缺失

●杨志刚(太原)

民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农耕时期的产物,是典型的草根艺术。在当时资讯不发达、传播手段缺乏、传承方式单一,仅靠口传心授、口口相传的原始方式,民歌居然能流传开来,传承下去,而且距今已有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历史了,在互联网+的时代依然没有褪色,依然受到当代人的喜爱,依然是不少歌唱家的保留曲目,是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是百姓饭后茶余哼唱的曲调,在群星璀璨的星河里熠熠生辉,光芒四射。不能不令人思考。分析其原因,我认为:

民歌皆非受命之作,也无功利色彩,完全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源于生活,情动于中,是创作者情感的由衷宣泄,思想的真实表达,内心世界的声音外化,是生命的体验,是现实生活的感叹,字字真情,句句实感。正因为民歌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直面现实,抒发的都是真实的情,歌唱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事,接着时代的地气,冒着生活的热气,所以民歌才有拨击心弦、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才能引起百姓的情感共鸣,大家愿唱、愿听、愿传;民歌的雏形一定是某个人的原创,但最后的成型一定是经过了多人甚至几代人的润色修改,是千推敲万斟酌的成果,凝结着众人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创作没有档期的限制,不需要按时交货,历经时间的打磨,不断去粗取精,优胜劣汰,流传下来的作品才堪为艺术瑰宝;我国民歌浩如烟海,但风格迥异,很少雷同,同为《茉莉花》、《摇篮曲》,江南江北各不同,不跟风,不模仿,没有克隆,更没有抄袭;歌词夸张而不失真,通俗而不失雅,风趣而不荒诞,新颖而不怪异,山西民歌尤为突出,情歌更加精彩。“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拿起了筷子我端不起碗”,入心入肺,神态可掬,把相思相念之情抒发的酣畅淋漓。“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乱,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蛋”,心理活动和外在动作结合,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烟锅锅点亮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你穷”,生动、形象,赞美了纯真的爱情,令人为之叫绝。“二套牛车慢悠悠,真魂魂跟在哥后头”,具有勾魂摄魄的效果,真乃神来之笔。“瞭见哥哥从南来,热胸脯趴在冷窗台”,朴实、纯洁、真挚,把祈盼哥哥早回家的形象活灵活现在眼前。等等,举不胜举。

民歌与影视剧是两种艺术形态,艺术当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彼此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只要我们静思细想,认真研究民歌的生成和传播,就不难发现两者有共性的规律,那就是: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才能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精雕细刻,才可能成为艺术精品,才会传得开,留得下;只有弓下腰、低下头、真心拜群众为师,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才有可能使作品更臻完美,才有可能由“高原”成为“高峰”。

然而,比照民歌,相见当下影视剧有诸多缺失。

从程序上来看,应该是编剧先有生活感想再有创作构想,先积累了生活素材再确定创作题材,“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现在不少影视编剧,或是依据日历确定主题,日历中有什么重大节日就创作什么主题的作品;或是根据领导喜好选择题材;或是按制片方要求完成“命题作文”。编剧不管题材是否合适,只看报酬是否合适,不是有感而发,而是为利而发,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而是以人民币为中心。很多剧本不是用“脚”写出来的,而是在咖啡厅、酒桌上“侃”出来的,是闭门“造”出来的。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写的是自己不熟悉的事,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生活,靠情感戏支撑长度,凭想象瞎编情节,难免使作品故事虚假,内容空洞,思想肤浅,味同嚼蜡,成了“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主题先行,定制创作,违背了创作规律。熟悉生活、体验生活,是演员塑造人物的基础和保障,然而,有的演员特别是一些明星,只谈稿酬不谈情怀,不用说体验生活,连剧本都不认真研究,不琢磨人物,不熟悉剧情,甚至连台词也不背,忙于应酬,疲于赶场,不在演技上下功夫,仅靠“高颜值”、“小鲜肉”吸引观众眼球,靠绯闻提高知名度,表演缺乏内涵,流于表面,塑造的人物扁平无奇,其粉丝也是记住了明星的名字记不住其扮演过什么角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求一字稳,捻断数根须”,文章不厌千遍改,好作品是“磨”出来的,但不少影视公司为了赶工期、赶档期,只求进度不讲高度,只求数量不讲质量,为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任意缩短拍摄周期和制作周期,难免使作品“萝卜快了不洗泥”,粗制滥造,漏洞百出。影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可现在的影视编剧听不得不同意见,缺乏虚怀若谷的境界。剧本仅仅是影视剧众多环节当中的一环,当然也是重要的一环,导演、演员等其他主创人员,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理解对剧本进行适当修改(笔者也反对乱改),进行二度创作,但有的编剧特别是一些大腕编剧,总是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和片方签订霸王条约:“不准改一个字”,把自己的剧本当作了《圣经》,难免作品能播出而不能传开,是力作但不是精品更不是经典。

那些民歌的作者,留下了流芳千古的作品却没有留下姓名,作品广为传唱却没有拿到一分钱的稿酬,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也许正因为他们丝毫没有名利概念,才能潜心创作、自由表达,也许正因为当时作品换不来钱财、不怕丢了“饭碗”,才能进入声由心发的状态,才会千锤百炼,也许正因为他们双脚踩着大地没有脱离生活,才能使作品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田野的芳香,才能真实地为人民书写,为生活咏唱。当然,时代变了,不可能回到那种原始的创作状态,但是,民歌创作者那种精神、态度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学习,民歌的创作流程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借鉴。

猜你喜欢
影视剧民歌影视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影视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