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死之间的蜿蜒与激荡
----作为心理小说的《多湾》①

2017-11-13 23:50
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寡妇本能桃花

李 震

① 长篇小说《多湾》,周瑄璞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爱与死之间的蜿蜒与激荡


----作为心理小说的《多湾》

李 震

当我准备动用文字来讨论周瑄璞的长篇小说《多湾》的时候,我再一次意识到,所谓文艺批评的确不是对一部作品作出简单的肯定性判断,或者否定性判断,而是这部作品已经展示的可阐释的意义空间所激发的一种学术言说的冲动,以及由此引发的批评家与作家、与读者构成的三方对话。《多湾》之所以能够引发我进入学术言说的冲动,是因为它展示了相当丰富的意义空间。譬如它蕴含了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中原民间生活的文化史意义。再譬如它浓缩了20世纪以来河南农村与陕西城市底层社会的历史变迁。还譬如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尝试的种种叙事方式的探索等等。而最能够激发我进入学术言说冲动的则是它作为一部心理小说所展示的意义空间。

心理小说始于19世纪西方作家司汤达、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人作品中的心理叙事,到20世纪发展为意识流小说,深入到弗洛依德所揭示的无意识世界。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王蒙等作家试图将意识流写法引入中国,却未能将心理探索的触角深入到无意识世界,而是揭示了“文革”前后普遍的社会心理。其后,许多中国作家的小说都做过心理探索,如铁凝、王安忆、苏童,以及陕西作家贾平凹、邹志安、冯积岐等。我之所以说陕西70后作家周瑄璞的《多湾》是一部心理小说,不仅是由于这部小说展示了周瑄璞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细腻入微的心理优势和大量精彩的心理描写,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的叙事几乎是按照心理过程完成的,故事情节退居在了心理过程之后,而且作品的总体结构和人物命运也是按照心理需求来完成的。

一、爱与死:两种本能之间的“多湾”

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河南中南部颍河流域的民间生活史。蜿蜒曲折的颍河作为一个意象,隐喻着祖祖辈辈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多舛的命运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而这个意象更深入的一层隐喻在于颍河人生命的蜿蜒曲折。如果按照奥地利心理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人的本能的分析,整部《多湾》便是爱(生的本能)与死(死的本能)之间的蜿蜒与激荡,就像那条奔流不息而又曲里拐弯的颍河。

据此,我有理由认为《多湾》的总体结构就是在生的本能的极致(爱)与死的本能的极致(死亡)之间搭建起来的。爱与死之间的心理距离,远非小说中讲述的70多年的社会历史所能够穷尽,而是颍河人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延宕的生命历程。

按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爱与死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并行而相反的两种本能。《多湾》异常生动地讲述了这两种本能在颍河人的生命中的复杂关系。贫困、饥饿、疾病、自然灾害、政治迫害等一系列趋向于死的本能的因素,与对生存的渴望、对人格的守护、对爱的追求之间,构成了几乎每一个颍河人源自生命深处的悲剧冲突。小说较为完整地讲述了季瓷、章柿这两代人从生到死的过程,以及生与死在他们生命的各个阶段的相互交织与对抗。季瓷的爱,是伴随着对死亡的恐惧而到来的。她刚刚出嫁,就接连死了公婆和丈夫,并因舅舅送的陪嫁物——一口小洋钟——而陷入死亡的预感之中。当她以过人的求生本能果断选择了改嫁之后,又陷入两个小姑因抗拒做小老婆抵债而吊死在同一棵树上的死亡恐惧之中。而当她再一次以顽强的求生意志,将爱献给夫家,用自己的辛劳为夫家偿还了巨债,并开始生儿育女的时候,由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饿,又一次将她逼向了死亡的边缘。但她依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她用剪花刺绣的手艺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换取食物,度过了死亡的危险。这种爱与死的冲突与激荡,伴随了季瓷一生。即使到了她子孙成群、寿终正寝的时候,自然死亡的威胁与她对子孙的眷顾这种爱的本能之间,仍然是季瓷时时面对的冲突。正因为此,她才对自己挚爱的孙女章西芳表现出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冷漠”:每次与西芳的离别她都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惜别与依依不舍,而是简单地说声走吧。这种爱与死的冲突与激荡,同样成为季瓷的孙女章西芳生命中的悲剧,章西芳对爱的渴望和投入,换取的却是欺骗、拒绝和堕胎。按照弗洛依德的学说,生的本能是肯定性的和建设性的,其目标就是建立某种联结和统一体,并极力去维护之,而死的本能是否定性的和破坏性的,其目标就是死亡,就是取消联结,故而带来毁灭。章西芳初入爱河,苦心建立的这种爱的联结,却被迫取消。而更加惨烈的是她与男友之间爱的联结的取消,与自己挚爱的奶奶季瓷的死亡同时抵达。将这种爱与死的冲突与激荡,在章西芳的生命中推向顶峰的是那一场车祸。那场车祸是在章西芳与自己的情人转朱阁经历了一次极度的爱的欢愉之后,突然转向死亡的拐点,可以说爱的极致与死的极致几乎同时抵达。而“死”后章西芳的灵魂飞回到了颍河湾,飞回到了自己挚爱的奶奶、爷爷、妈妈,以及所有死了的亲人身边,在那里,爱与死合为一体,构成了小说叙事的峰巅。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作者周瑄璞是以“爱”和“死”两种本能为阴、阳两个极点,完成了《多湾》的叙事结构的。因而《多湾》的结构就像一个太极图,以死和爱为阴阳两极,画出的一条蜿蜒曲折、无限轮回的曲线,一条像颍河一样的曲线。这条曲线就被作者叫做:多湾。

二、多湾:一部用人格心理构建的心灵史

整部《多湾》可以被视为是一部人格心理学。人格本身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现象。小说中讲述的几十号人物所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格的完美,而他们的人生悲欢几乎全部是由对人格完美的追求,或者人格的残缺造成的。可以说对人格完美的追求是颍河人爱的理由和趋向于生的本能的主要动力。

小说中表现了多种不同的人格境况,处于极致的是两个人物,一个是一生追求人格完美的季瓷;一个是一生为人格残缺所困扰的章有福。

季瓷的一生都是依靠人格力量走下来的,她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都不会放弃对人格完善的追求,她用自己的辛劳和聪慧不仅走出了自己改嫁后的困境,而且为婆家还清了债务,挽救了整个家庭。她在全家饥饿到死亡边缘,也不愿意去向一位关心自己的男人借一袋口粮,即使在乞讨的时候,她也会剪个花,给村里的姑娘们,以消除乞讨带来的自卑和屈辱,艰难地留住岌岌可危的自尊,从而维护自己的人格。一直到死,季瓷都没有给别人带来过任何牵累,不管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她都始终在独自完善自己,帮助他人。季瓷是人格心理学中所说的典型的完美型人格。完美型人格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忍耐、有毅力、守承诺、贯彻始终、爱家顾家、守法、有领袖般的影响力、喜欢控制、光明磊落。小说对季瓷性格的描写几乎全部符合这些特质。

章有福一生的痛苦和困扰就是因为其生理缺陷导致的人格的残缺。他和所有健康人一样有着作为人的各种需求,他需要爱,也需要被爱,他爱他哥哥的遗孀、她的嫂子桃花,但桃花偏爱章四海。这严重加剧了章有福的人格残缺。小说中描写这种人格残缺最精彩、最真实的表现是对章有福捉奸的描写。章有福猜出桃花和章四海都没有去邻村看戏,一定有奸情发生后,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鼓起勇气,终于从戏场狂奔回村里,准备将桃花与章四海捉奸在床,暴打这对奸夫淫妇。但当他冲到这对正在赤身裸体寻欢作乐的奸夫淫妇面前时,表现出的既不是愤怒,也不是吃惊,更没有如预想的那样去暴打,而是自己大哭了起来。这是典型的人格残缺的表现:人格的残缺使他的心理变得极度脆弱,完全丧失了攻击和征服对方的勇气。正是这种人格残缺决定了章有福最终离家出走,颠沛半生的命运。

此外,章西芳的人格状态是多重的、复杂的。她深得祖母季瓷的人格标准的遗传和规训,又遭遇到现代社会关系的复杂纠葛,因而导致了她人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正是这种多重人格决定了章西芳在恋人、丈夫、情人、官员和网联男友面前的不同面具,决定了她对农村与城市、家人与社会、爱情与事业、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完全不同的情感取向,也决定了她命运的起伏不定。而在“文革”中利用阶级关系整人的章节高等那一批人,是属于分裂型人格。属于人格型分裂的人多存在变态心理。正是这种变态心理使这些人在整人时经常会采取种种虐待手法。小说中描述的一个个在“文革”中被整的人大多死于变态的虐杀。凡此种种,都足可以让我们从人格心理角度去考量这些人物形象的得失和成败。因此,整部《多湾》可以被我们看作是一部活态的人格心理学。

三、多层次的世俗心理探索

作为一部心理小说,不管作者是否自觉,《多湾》对诸多世俗心理的探索,应该大大超出了心理学家们的想象。有许多心理现象也是心理学家难以用理论去表述的。小说中最成功、最感人的心理描写就是章柿一生找寻从小失散的绳姐,最后只找到绳姐的坟墓时的那一段心理描写。绳姐是在童年时对章柿倍加关爱的一位小伙伴,却因为饥饿被家人卖到外地,从此了无音讯。章柿一生都在思念着这位小姐姐,不惜一切代价托人四处打探、寻找,直到他进入垂暮之年。但最终找到的,却是绳姐的坟墓。作者对绳姐墓前章柿撕心裂肺、百感交集的心理描写可谓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这段描写不仅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心理空间,而且的确已将那个时代普遍的情感心理表达到了极致。

这部小说完全可以衍生出来好几部学者们没有书写出来的世俗心理学。

譬如说寡妇心理学。小说精彩地描述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寡妇心理,真切而微妙。作为丧偶女性,所有寡妇都在经受爱情缺位的心理煎熬,同时也在承受传统道德、家族伦理和社会舆论的监视与压迫。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她们从生理到心理都在渴望爱情。因此,寡妇心理是女性心理中因残缺而激荡的一种独特类型。追求人格完美的季瓷在丧偶后,既没有按照传统观念,去从一而终,守候亡灵,终老一生,也没有像小说中其他几位寡妇一样,去选择红杏出墙,而是坚定地选择了改嫁。这一选择与季瓷的人格类型完全统一。而桃花是另一种寡妇的类型,她没有选择改嫁,也没有选择从一而终,更没有接受小叔子劣质的爱情,而是选择了长期与章四海偷情,当他们的奸情被章有福公之于众后,她便由偷情转向了大胆而公开的爱,而且一直到老。小说对这位寡妇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从写桃花在面临被饿死的危险时,抗拒性地接受章四海的食物,到公开热辣地爱章四海,并向章四海的原配挑衅,桃花的心理通过一系列动作、行为、语言,一步步都表现得合理而微妙。季瓷的嫂子季刘氏又是一种类型的寡妇,所不同的是季刘氏是一个比较富裕而且有教养家庭的寡妇。她是在出去学文化时与周老师相识、相爱的。作为有教养家庭的寡妇,季刘氏与周老师相爱之后的心理冲突,比其他几位寡妇要剧烈得多。因为传统道德与家族伦理对她的压迫要比其他几位寡妇大得多。正因为如此,她的爱也要强烈得多。因此,小说在对几位寡妇的心理描写中,最充分、最精彩的就是季刘氏。这部分心理描写,不仅是小说中的华彩部分,而且也可能是最值得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于芝兰是《多湾》中唯一恪守妇道的寡妇,自从丈夫死于监狱之后,于芝兰既没有改嫁,也没有寻找新的爱情,甚至没有越雷池半步的心理,而是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这个全方位符合传统文化对一个寡妇的规约的人物,或者说,在传统文化的意义上可以作为模范寡妇,可以立贞节牌坊的寡妇,却屡遭政治迫害,以至于被虐待至死。作者虽然没有对她的心理做过多的描述,但这位寡妇的心理或许是作者留给人们的最大的想象空间。

再譬如说偷情心理学。《多湾》中讲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偷情故事。如桃花与章四海、季刘氏与周老师、章西芳与转朱阁等等,他们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偷情心理。桃花与章四海是在极度困苦的饥荒年代发生的偷情故事,桃花的情感与物质的双重缺位成为这一偷情故事的直接导因。在物质极度稀缺的状态下,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一般也会松懈下来,但是桃花与章四海却遭受了章有福的强力干预,更遭受了社会舆论和政治上的双重压迫。因此,他们在心理上经历了从隐秘到公开、从压抑到完全释放的过程。而季刘氏与周老师的偷情则不是在饥荒状态下发生的,因此他们面对了比桃花与章四海更加严峻的来自传统文化和家族伦理的压迫。他们的行为完全出自情感的缺位。这两对恋人的偷情是发生在传统道德和宗法伦理保留比较完整的农村社会的话,章西芳与转朱阁的偷情则是发生在现代都市中的行为。如果说桃花、季刘氏的偷情是由于情感缺位的话,那么章西芳与转朱阁的偷情则是一种婚外恋;如果说桃花、季刘氏的偷情是完全出自生理与心理补偿需要的话,那么章西芳与转朱阁的偷情则是出自一种生理与心理的娱乐,出自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此外,《多湾》还触及到了新兴的网恋心理学。网恋现在很普遍,网恋与传统的恋爱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发生在虚拟空间,恋人之间的相识、相爱、相亲没有经过传统恋爱中那种在现实层面上的直接接触,也没有经过中介的联结和撮合,而是在虚拟中纯粹凭借想象来完成。因此,网恋的心理过程与传统恋爱心理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且是一个随着互联网出现的新兴的心理类型。《多湾》对章西芳和Past的网恋心理的描写,应该说开启了一个新的心理探索领域,而且至今还很少见到文学作品中有这么精彩的对网恋心理的表达,值得读者和心理学家去关注与研究。

四、在互文关系中延伸的心理空间

《多湾》本身已经给人们展开了一个巨大的心理空间。但不管作者是否有意为之,《多湾》的心理空间绝非仅限于它本身,而是巧妙地通过潜文本和互文性,将此文本的空间延伸至为人们所熟知的文本空间之中,从而将已有的空间延伸至更大的空间。这种潜文本和互文性主要是通过每一章篇首的引言打开的。

《多湾》每一章篇首都加有引言。前14章的引言全是河南当地的民谣、民谚,后12章的引言选自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引言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一种装饰,而是作者巧妙设计的潜文本,它与小说本身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从而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心理空间。

前14章引言中的民谣、民谚,汇聚了中原一带丰富的民间生活经验和地方性知识,如蚂蚱经、黄瓜谣、虼蚤歌等等。这些谣谚诙谐、机智,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富有人生哲理。作者以此作为引言,构成小说《多湾》的一个系列潜文本,并与《多湾》形成互文关系,从而成为小说中人物命运的隐喻和人物心理空间的延伸。

后12章的引言摘自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构成了小说的又一个潜文本。由此,《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与《多湾》形成了新的互文关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的三个角色:老渔夫、老太婆、金鱼,演绎了对物质、欲望的三种不同态度,表现出三种心理状态和人格类型,正好和《多湾》中的人物心理和人格类型形成了一种相互参照和互动关系。譬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老渔夫勤劳、本分,与《多湾》中的季瓷的勤劳、本分在心理和人格上的相互隐喻;老太婆的贪欲所导致的千金散尽、荣华全失,与章西芳的贪欲所酿成的车祸、破相、生命垂危和事业全毁,构成了有效的互文和相互隐喻关系。而那条金鱼则在《多湾》中并没有出现,却是所有《多湾》人祖祖辈辈共同寻找着的命运的主宰者和生存的希望所在。

使用引言尽管是一种常见的写法,但不同的引言与文本之间会构成完全不同的关系。最常见的引言大多是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试图对文本进行理性的提升与概括。这类引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无法与文本形成互文关系,更算不上潜文本。而《多湾》的引言,采用的是谣谚和童话诗。这些来自民间和诗人的作品,自身就在讲述故事,可以构成潜文本,并与小说文本形成互文关系,同时又富有诗意,可以用韵文和咏唱的方式,使小说中讲述的人物心理和生存命运实现诗意化的升华。这种方式有似古希腊戏剧中经常出现的歌队,采用合唱的方式,随时可以将整个剧情诗意化。

行文至此,我仍不敢肯定《多湾》的作者是在自觉地写作一部心理小说。但《多湾》的文本现实已经告诉我,这是一部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心理学研究价值的作品。本文所作的,仅仅是一个提示,更深入的研究尚待心理学家们来完成。

李震,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

责任编辑

)

猜你喜欢
寡妇本能桃花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古代的寡妇
桃花眼
阅读理解专练(三)
用道
逆本能
喊桃花
吉米问答秀
斗牛犬“桃花”
幺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