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I诊断价值对照研究与分析

2017-11-13 03:51赵晓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0期
关键词:冠状胸椎符合率

赵晓峰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1)

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I诊断价值对照研究与分析

赵晓峰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吉林 通化 134001)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患者采取CT与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接诊的纵隔型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经术后病理证实,包括中央型肺癌24例、周围型肺癌16例,均实施CT与MRI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价值。结果CT与MRI诊断纵隔型肺癌不论是中央型还是周围型,其诊断符合率均为100%;CT诊断可见边缘不规则肿块,外缘呈分叶状、毛刺状,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等,而MRI除了前述情况还可见肿块侵袭胸椎、胸壁及胸膜等。结论将CT与MRI诊断应用于纵隔型肺癌中均有不错的诊断价值,诊断符合率较高,但MRI还可进一步检出肿块侵袭情况。

纵隔型肺癌;CT;MRI;诊断价值

肺癌属于临床常见疾病,纵隔型肺癌属于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因发于患者肺内,存于纵隔处[1],极易和其他疾病混淆而出现误诊。若能及时确诊与治疗,很大程度上可降低其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有关研究报道中指出,本病在40岁以上男性中好发[2],常用的诊断方式有X线、CT及MRI等,其中X线逐渐被淘汰。为了进一步探讨纵隔型肺癌患者采取CT与MRI诊断的价值,我院针对接诊的4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纵隔型肺癌的患者实施了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4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纵隔型肺癌患者,纳入时间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均进行CT与MRI诊断。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6.8±5.6)岁;术后病理证实有24例为中央型肺癌、16例为周围型肺癌,鳞癌14例、腺癌11例、小细胞癌15例。

1.2 方法

1.2.1 CT诊断:CT诊断所用的仪器为GE32排螺旋CT机,管电压为120 kV、层厚为5 mm、螺距1,患者采取仰卧位,从肺尖扫描至肺底,实施平扫。平扫结束后可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将300 mg/mL对比剂优维显以高压注射器实施肘部经脉团注处理,注射速率控制在2 mL/s,总共注射100 mL,注射完毕后等1 min后扫描。

1.2.2 MRI诊断:MRI诊断所用的仪器为西门子超导1.5T MR,以矢状面SE/FSE实施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其中平扫包括横断面与冠状面T1WI与T2WI,前者参数包括TR 821.0 ms、TE 10.0 ms,后者参数包括TR 3380.0 ms、TE 88.0 ms,并加用冠状面或横断面脂肪抑制T2WI处理;增强扫描则包括横断面与冠状面T1WI,参数包括层间距0.5~1.2 mm、层厚8~10 mm,利用高压注射器将0.1 mmol/L钆二乙三胺五醋酸注入,速率控制在2.0 mL/s,注射完毕后实施增强扫描。

1.3 统计学处理: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 果

2.1 组间诊断结果对比:CT与MRI诊断纵隔型肺癌不论是中央型还是周围型,其诊断符合率均为100%,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法结果比较[n(%)]

2.2 组间影像学结果比较:CT诊断可见边缘不规则肿块,外缘呈分叶状、毛刺状,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等,实施增强扫描后肺部肿块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而MRI诊断除了前述情况还可见肿块侵袭胸椎、胸壁及胸膜等,其中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中央高信号),且冠状面与矢状面可见支气管狭窄、闭塞,增强扫描后肿块出现明显强化表现。

3 讨 论

肺癌在临床比较常见,纵隔型肺癌作为比较特殊的类型,临床并不常见,主要在贴近纵隔膜处好发,发病初期往往和纵隔内膜较大淋巴结融合,使得肿块则更大[3]。此外,纵隔型肺癌在一定程度上和原发性纵隔肿瘤相似,使得临床误诊或漏诊率较高,为此若能准确诊断与尽早治疗,对于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临床诊治期间,除了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查体及观察症状外,还需结合影像学方式诊断,包括X线、CT及MRI等,其中X线分辨率较低,使得漏诊率较高,而后二者则在近几年成为主要诊断方式。

我院针对接诊的40例纵隔型肺癌进行研究,均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前均采取CT与MRI诊断,结果显示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符合率均达到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T诊断与MRI诊断均可见肿块边缘不规则,外缘呈分叶状、毛刺状,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等,而MRI还可见肿块侵袭胸椎、胸壁及胸膜等,CT增强扫描为不均匀强化,而MRI增强为明显强化。CT技术是临床诊断比较常用的方案,有着无创性、操作简单方便等优势,增强扫描后可判断病灶和肺部血管的联系,同时能直接观察支气管受累情况,对病灶形状与密度、周围组织等情况进行明确[4]。不过,CT扫描有一定放射性,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在临床诊断时需加强重视。MRI诊断属于比较先进的技术,有着组织分辨率高、无创、多参数、多方位等优势,可形成多序列与多方位成像,从而对淋巴结、肿块等转移现象有更好的敏感度,可明确侵袭胸膜、胸椎等情况。MRI诊断扫描时间较长,但对人体无放射性[5],为此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纵隔型肺癌在临床上属于特殊肺癌,并不多见,为此诊断时不仅要观察临床症状、查体及询问病史,还要结合影像学诊断综合评价,CT与MRI诊断均有不错的临床价值,符合率较高,但是MRI诊断可以进一步明确肿块侵袭程度,从而更好地为病情作出评定,便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值得借鉴。

[1] 林永平.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2):24-26.

[2] 盛爱萍.74例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3):205-206.

[3] 郑志敏.CT及MRI应用于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5):129-131.

[4] 郝增华,王东云,左鹏,等.纵隔型肺癌CT及MRI临床表现与诊断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2):48-49.

[5] 于立军.CT与MRI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3):416-419.

R7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30-0037-02

猜你喜欢
冠状胸椎符合率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冠状切面在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