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药的不良反应及其有针对性的缓解方法

2017-11-13 03:51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0期
关键词:西药药品发生率

王 欣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药药局,辽宁 锦州 121000)

浅谈西药的不良反应及其有针对性的缓解方法

王 欣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药药局,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对西药的不良反应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缓解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94例应用口服西药治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患者。均给予2组患者发放药品说明书以及相关宣传资料发放;同时临床主治医师需要给予观察组患者进一步细心讲解药理药性和健康宣教操作,对2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以及仔细记录。结果经过针应性缓解方法操作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P值均<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西药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药品知识细心讲解和健康宣教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显著性提升。

西药;不良反应;针对性缓解方法

西药是指在给予患者西药治疗时所应用的药物,是相对于中药而言的,可通过化学方法将其合成或者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有效药用成分进行制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1],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于西药治疗方法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使用次数的不断增加,临床上因滥用西药治疗疾病以及患者耐药性显著增加等多项因素出现了西药不良反应类型越来越多的临床现象[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效果,因此临床上一直致力于研究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针对性缓解方法。为了对西药的不良反应以及针对性缓解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我院对94例患者进行了如下过程探究以及如下结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对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94例应用口服西药治疗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即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所有患者均经过医护人员讲解对本次探究目的、探究过程、健康宣教主要内容以及具体讲解方法均进行了充分了解并表示自愿参与本次探究,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27∶20,最大年龄是86岁,最小年龄是27岁,中位年龄是(47.14±11.4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26∶21,最大年龄是84岁,最小年龄是28岁,中位年龄是(46.35±10.24)岁。对2组患者的组间数据(性别、年龄、病程、一般病情等)进行对比发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2组患者西药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密切监测以及仔细记录。均给予2组患者发放药品说明书以及相关宣传资料发放操作,其中发放的宣传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患者自身所患疾病相关知识、药物指导知识、药物不良反应知识、注意事项等;同时临床主治医师需要给予观察组患者进一步药理药性细心讲解和健康宣教,以期进一步强化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口服药用药指导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帮助患者进行正确认知疾病、正确服药,有效降低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判定标准:利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本次探究中2组患者干预后的满意度,并进行组间数据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参与研究的94例应用口服西药治疗疾病的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对比均用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 果

将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差异较为显著,具体结果如下:观察组患者中出现了3例头晕、恶心、呕吐患者,1例发热、寒战患者,2例乏力、嗜睡患者,1例皮疹患者,1例失眠患者,2例心脏功能受损患者,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是21.27%(10/47);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了6例头晕、恶心、呕吐患者,3例发热、寒战患者,1例乏力、嗜睡患者,2例皮疹患者,4例心脏功能受损患者,6例过敏患者,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是46.80%(22/47),经χ2检验发现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0.05)。本次探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随着我国对疾病防治以及疾病治疗工作的逐渐重视,西药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在西医药品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药品不良反应[3],会对患者的临床疗效产生严重影响。西药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在应用正常剂量的西药药品下给予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时对机体所产生的损伤以及与用药目的不存在一致性的身体反应。临床医师经过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深入分析后发现对患者病情缓解最为有效的防治药物是西药,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中药。据相关文献报道,引发我国西药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以及滥用。

本次研究中,存在比较好的药物不良反应控制效果,主要原因是[4]:第一,首先我院在进行医院采购药品时会进行严格质量把关,保证西药药品合格、优质,对药品采购以及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加强,对快要过期的药物需要及时更换以避免因使用过期药品发生医疗事故,有效降低医疗纠纷发生概率;第二,我院要求主治医师熟练掌握各种西药药品的药理药性,包括不良反应、适应证、禁忌证等,避免发生滥用药品的情况,有效降低患者因耐药性增加引发的西药不良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针对性提出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法,保证用药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第三,熟练掌握西药治疗过程中药物的用法、用量、用药次数等[5],严格按照医嘱或者说明书给予患者西药给药,避免治疗过程中剂量过多以及过少的情况出现,有效减少因剂量不准确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上升的情况;第四,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理状态进行及时了解并利用主动询问法充分了解患者内心存在的疑惑,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予以解答,尤其是关于不良反应如何缓解的相关性知识,通过充分询问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例特点以及耐受情况,根据沟通内容给予患者用药剂量调整和用药方案调整[6];第五,给予患者疾病知识以及用药知识的健康宣教,使患者显著提升对西药不良反应的认知程度,并通过用药安全讲座、宣传单等方法给予患者以及主治医师用药安全意识培养,避免发生患者因不遵医嘱擅自增减服药剂量情况的出现,以显著降低患者发生西药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现今医疗技术还不能对某些顽固性疾病给予彻底根除治疗,如糖尿病、癌症等,因此需要通过长期服用西药来显著抑制疾病发展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然而大量、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强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肝脏、脾脏等器官造成功能性损伤,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导致死亡。因此,临床上在应用西药治疗和预防疾病时十分重视药物使用方法以及药量,不滥用药物,不擅自增减药量,同时注重饮食禁忌和运动指导,通过定期做临床检查和生化检查确认身体恢复状况,对西药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通过有效措施良好控制西药不良反应反应的发生。

综合以上结论可知,在西药治疗过程中有效缓解西药不良反应的方法是给予患者药品知识细心讲解和健康宣教,应用有效针对性缓解办法对显著降低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均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

[1] 曾立青.浅谈西药的副作用及其有针对性的缓解方法[J].北方药学,2015,12(11):116-117.

[2] 姜沛沛.关于多种西药联合共用的副作用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75-76.

[3] 杜微微,金国栋,陈雪梅,等.西药的副作用及有效的减缓方法[J].北方药学,2014,11(3):36.

[4] 李伟.分析多种西药共用的副作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11):163-163.

[5] 张月礼,李建芬,刘静,等.多种西药联合共用的副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a4):188-188.

[6] 李公英.多种西药共用的副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4):176-177.

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30-0039-02

猜你喜欢
西药药品发生率
是不是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西药联用注意事项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水果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