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的影像分析

2017-11-13 03:51陈应富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0期
关键词:大面积低密度头颅

陈应富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100)

关于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的影像分析

陈应富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100)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患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0例,患者在治疗不同阶段采取颅脑CT影像检查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患者被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采用西医保守治疗,B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随时关注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A、B两组患者不同阶段进行CT检查发现,患者在1 d内检查各个征象较少,第1~2内周低密度征、脑水肿征等明显增多,第2~3周后梗死区低密度灶减小,等密度区增加,1个月后,又出现低密度病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患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不同阶段采用颅脑CT,可结合诊断结果,根据不同阶段病变发展状况,指导临床做出每阶段相适应的治疗方案。

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CT影像

脑梗死是指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大面积脑梗死是由脑供血动脉主干阻塞引起的大面积脑组织损伤。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较急,且可能伴有较多的并发症[1],包括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等,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困扰。对于此疾病的诊断以及脑梗死面积大小可通过颅脑CT影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具体判断和治疗方法。本文针对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颅脑CT的影像学表现,对患者做出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患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0例,对两组患者采用颅脑CT影像检查后,分为A组和B组进行不同的治疗,30例/组。A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6.32±5.72)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56±0.33)年,颅脑CT诊断后采用西药脱水、溶栓、抗凝治疗。B组患者男22例,女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9.52±5.71)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2.56±0.33)年,颅脑CT诊断后采用脱水、静脉滴注血栓通活血祛瘀治疗。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患有脑梗死,患者均排除同时患有其他重大疾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64排螺旋CT机进行颅脑检查,根据患者脑梗死的位置及其大小,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A组患者采用传统脱水、溶栓、抗凝治疗方法,给患者静脉滴注20%的甘露醇高渗溶液、利尿性脱水剂 如呋塞米(速尿)、利尿酸钠可间断肌内或静脉注射,服用氢化可松等药物。溶栓治疗可采用链激酶、尿激酶。抗凝剂可使用肝素、双香豆素,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这些药物都属于传统用药,对治疗脑梗死有比较好的效果。B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脱水、利尿用药同A组,同时静脉滴注血栓通活血祛瘀治疗。在溶栓、抗凝治疗过程中,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处理可能的出血并发症,一旦CT检查在低密度的梗死灶内出现高密度出血灶,应立即停止溶栓、抗凝治疗并及时作拮抗处理。在治疗期间要通过头颅CT复查对病灶进行具体的分析,并结合头颅CT的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1.3 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通过相应的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可以自行生活;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意识障碍改善,病情有所缓解,在治疗过程中,少数患者出现并发症,通过及时治疗好转;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EHAVE-AD量表进行测验和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BEHAVE-AD量表主要包括偏执、行为紊乱、攻击行为和焦虑恐惧。患者的得分与病情情况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CT各征象出现率对比[n(%)]

2 结 果

A、B两组患者在通过不同阶段进行CT检查发现,患者在1 d内检查各个征象较少,第1~2周内低密度征、脑水肿征等明显增多,第2~3周后梗死区低密度灶减小,等密度区增加,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脑梗死俗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质量超重、高脂血症等,许多患者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脑梗死的原因是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和栓子脱落,引起脑部血管出现堵塞,部分患者冠心病合并房颤,容易导致心脏瓣膜附壁血栓脱落 ,随血液循环流到脑部血管后导致血流中断,引起缺血缺氧后出现脑组织损伤。而在脑梗死中,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因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后诱发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毒性及炎性反应、自由基损伤等一系列的级联反应。同时,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发病迅速、病情严重及治疗难度大的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也随之增多,并且发病人群也在不断扩大。该病在发病时无任何预兆,如在日常中发现血压、血脂检验值等不稳定时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病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出现致残致亡,甚至于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应时刻注意。但是,患者在发病后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测患者脑梗死病变情况以及各项生命体征。

针对大面积脑梗死的检查,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为头颅CT影像检查,CT检查是医学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人体颅脑的扫描,获取高质量的灰阶图像,CT检查密度分辨力高,可直接显示 X线平片检查无法显示的病变。同时具有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只需患者不动,即可顺利完成检查,易为患者接受,且随诊方便。尤其是针对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这类急症的疾病,在短期内可重复检查,有利于观察病变的演变过程,头颅CT检查为脑梗死诊断及疗效观察最为可靠的依据。头颅CT检查大面积脑梗死时,CT影像表现为大面积的低密度阴影,对不同阶段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可清晰了解患者的病灶大小动态变化以及有无合并脑出血等。不同阶段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着时间的变化其CT影像也会发生改变,医护人员可根据头颅CT 结果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此外,2~3周后脑梗死患者CT扫描可出现模糊效应,CT平扫病灶为等密度,分辨困难,可以通过CT增强扫描,来显示病灶,并对某些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及显示率。

在本次研究中,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不同阶段采用头颅CT检查可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患者脑梗区域低密度病变逐渐减少,等密度增大,而治疗1个月后,坏死组织清除,可形成囊腔,出现更低密度病灶。与此同时,通过头颅CT检查患者病变区域,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在CT检查后,结合患者的病情分为西医保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无论是西医保守治疗还是中西结合治疗均能有效的保证脑血流的灌注,这为今后的预后治疗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发病后1 d内CT检查各个征象较少,2~7 d低密度征、脑水肿等明显增多,8~21 d后梗死区低密度灶减小,等密度区增加,1个月后,又出现低密度病灶,充分证实了头颅CT检查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了脑梗死疾病发展较快,临床及早诊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同阶段的头颅CT检查对患者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不同阶段脑梗死的CT表现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CT影像学表现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并有利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艳.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的影像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1):28.

[2] 毛建光.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的影像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7):155.

[3] 梁金虎.大面积脑梗死不同阶段头颅CT的影像特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9):140.

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30-0109-02

猜你喜欢
大面积低密度头颅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我国霍乱疫情一直处于散发平稳状态 霍乱大面积暴发可能性不大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基于低密度网格覆盖分析的重访星座优化设计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早期头颅成形术和神经学改善
朗盛推出采用薄壁设计的大面积结构部件
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