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7-11-13 03:51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0期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发生率

盛 博

(鞍山市长大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1)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盛 博

(鞍山市长大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1)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临床护理路径,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并观察护理过程中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询问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升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使用。

临床护理路径;脑梗死;康复功能锻炼

脑梗死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多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脑动脉腔狭窄,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脑动脉栓塞,从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1]。该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脑血管疾病总数的80%,具有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在脑梗死患者中,有50%~70%无法完全康复,出现了各种后遗症,例如失语、意识不清、交流障碍、瘫痪或偏瘫等,在脑梗死后遗症中,最常见的就是偏瘫[3]。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通过康复锻炼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因此,文章主要针对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为52~66岁,平均为(55±10.6)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50~67岁,平均为(53.2±9.2)岁。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措施。

观察组则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为:①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病后由于对疾病的担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心理,从而出现精神不振、失眠等症状,部分严重焦虑抑郁的患者甚至有自杀倾向。相关文献指出,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最短需要3个月,因此在治疗后3个月内展开积极的心理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康复的信心。②卧床时期的护理干预:患者在卧床静修时期为了避免压疮的出现,需要保持良好的体位,从而关节出现变形或脱位等并发症。在保持仰卧位时,需要选择气垫床,且在肩下垫放软枕,将双肩抬高并稍外伸展上臂,将手肘和手腕舒展开,掌心朝上,五指微微张开,将上肢平放在枕头上。③下床后的康复训练:A.平衡训练:护士帮助患者依靠着床并保持与床形成90°直角,患者要保持腰板挺直,保持这一动作至少5 min,然后进行腰部的旋转,可以小幅度旋转骨盆,主要行前后左右的专项训练。B.生活指导:鼓励患者自行穿衣脱衣、洗脸刷牙、梳头吃饭等,每日不定时进行关节和手指的训练,1天10次;鼓励患者发音,通过伸缩舌头来锻炼舌头的灵活性。④功能锻炼:A.站立锻炼:鼓励患者扶着床进行重心移动锻炼,并由2位护理人员搀扶患者进行站立,让患者保持站立姿势5 min后,让患者尝试自己保持站立姿势;B.行走锻炼:让患者扶着床的栏杆缓慢移动,利用健肢协助患肢行走,并由护理人员搀扶进行行走锻炼,训练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确定。

1.3 观察指标: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并观察护理过程中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询问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Barthel指数的总分为100分,0分代表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日常生活需要人的帮助;而100分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较好,无需他人协助即可自行穿衣洗澡、上楼下楼、进食行走等。生活能力参照相关文献[4]制定:良:BI指数>60分,有轻微活动受限,能够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部分需要他人帮助;中:BI指数为41~60分,有中度活动受限且需要他人进行较大程度的帮助才能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差:BI指数≤40分,有重度功能受限且大部分生活活动需要他人辅助。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能力差异: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能力差异 [n(%)]

2.2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n(%)]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n(%)]

3 讨 论

随着现代医疗改革的推动,对临床护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效的护理路径不但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能力,同时能够减少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5]。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通过加强护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在治疗期间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不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脑梗死患者多容易伴随偏瘫,或者是由于患者没有开展康复训练,导致运动能力受阻,从而出现生活受限、肌肉萎缩等各种并发症状。因此,文章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从各方面开展干预活动,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本次研究观察中,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升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观察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能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从而减少患者的病死率,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推广。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升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使用。

[1] 祁金云.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2(12):2819-2821.

[2] 秦淑慧.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18(6):19-20.

[3] 刘畅,李明哲.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11):1576-1578.

[4] 王灵芝,陈秋月,杨丽华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22(15):9-10.

[5] 周松茂.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29(23):3639-3640.

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30-0253-02

猜你喜欢
脑梗死康复发生率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