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17-11-14 07:21李慧平郝巧云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57期
关键词:全程心肌梗死实验组

李慧平,郝巧云

(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李慧平,郝巧云

(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实验组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对两组抢救指标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及治疗时间都比对照组短,差异比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院内AMI的再次发生率以及院内再次PCI率都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使用全程优化护理,减少了抢救的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效率和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几年急诊科采用全程优化护理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表扬,这种护理措施调理清晰、措施合理,效果比较显著[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患者进行抢救,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0~68岁,平均(53.8±3.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之间没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卧床姿势,对患者的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进行测量并且监测,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抽血化验等术前的准备工作。

实验组患者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1)不断的优化接诊流程。急诊的患者病情本来就很急,需要争分夺秒,因此,医院可以允许急诊患者先救治在挂号,开通绿色通道,护理人员在接收患者后应该立即以最快速度将其推入抢救室,并且同时通知相关医生接诊。(2)不断的优化抢救流程。应该在抢救的过程中,建立护理小组责任制,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观念,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护理失误。护理人员在接诊患者后,先全面的评估,初步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给接诊医生提供病情的动态信息。(3)优化信息化网络系统。对急诊的流程在不断的优化过程中,对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快速的建立信息化网络,对患者的概况应该思路清晰的进行表述,将患者的信息实现共享化,不断的将护理抢救的工作效率提高,这样可以及时有效的反应患者的病情。(4)不断的优化后期对患者的转运交接工作。对患者的病情确诊后应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部分需要实施PCI介入治疗的患者应该尽早的通知相关的介入医师,做好相关的交接工作。(5)做好抢救记录。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相关的抢救工作人员应该对全程的抢救工作做好记录工作,对所有的数据在事后进行整理汇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心电图时间、分诊的评估时间、静脉用药的时间以及治疗时间都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在院内AMI的再次发生率以及院内再次PCI率都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时间 心电图时间 静脉通道时间 急救总时间实验组 30 0.51±0.31 4.32±1.31 3.81±1.21 40.12±5.41对照组 30 2.61±0.81 7.92±1.61 7.52±2.41 65.81±7.82

表2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逐渐的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疾病的发病时间比较紧,病情变化比较快,死亡率也比较高,因此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抢救一定要及时有效,而且还要求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极高,这样才能全面的保证抢救的效果[2]。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全程优化护理,这样可以保证抢救过程中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将抢救的时间有效的缩短,对疾病的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并且在患者抢救完成后,转去相应的专科诊室进行治疗时,应该优化其转运的交接工作,不断的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交接漏洞,一定程度上也使转运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用药时间以及治疗时间都比对照组短,而且实验组患者在院内AMI的再次发生率以及院内再次PCI率都比对照组低,差异比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使用全程优化护理,减少了抢救的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效率和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吴艳平.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7,01(12):167-169.

[2] 刘 静.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7,02(15):254-255.

[3] 乐颜赟.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14(09):23-29

R473

B

ISSN.2095-8242.2017.057.11203.02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全程心肌梗死实验组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手工制鞋全程LOOK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