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话成长

2017-11-14 20:23王彧钊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赵一曼太极拉萨

王彧钊

记得小时候,喜欢多问。问老师、问大人、问身边同学,经常问这问那。那时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新奇与期待。慢慢长大,渐渐不喜欢问别人,更喜欢问自己。说到成长,我经常自问: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关键因素是什么?

先是学历。

这学历不是指文凭,而是指工作后向导师学习的经历。回顾过去,要感恩的导师太多:真诚善良的蔡君英、可爱可敬的王雷英、严谨治学的励汾水、睿智豁达的张化万……导师们的诸多教诲就像万泉之水流入我那曾经干涸的心田,帮助我成长。

这当中,2008年3月跟随张化万老师参加的生活全景式培训对我影响尤为深远。

张化万老师是位睿智的老人!每次与他谈话都能得到启迪,特别是在他家里的那一次,我更是印象深刻。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残存的冬意在春阳下悄然退去。在老师的家里,我们聊了起来。有一件事,张老师说起时,还是那样充满感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事情发生在二十多年前,张老师刚被评为特级教师,他要完成一次很重要的公开教学展示,为此精心准备了《一只粗瓷大碗》一课。上课时,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随文本一同走进了战火纷争、人民饱受饥饿的年代。正式上课时,老师对这堂课充满期待,学生更是满怀信心。课的前半部分和设想的一样精彩,可是一个意外让这堂课的学习氛围彻底发生了改变。

“赵一曼看着战士们为其盛得满满的高粱米饭,此时她最想说什么?”面对踊跃的小手,老师特意叫了班上最优秀的学生杨小慧。“赵一曼很激动,她既想吃这碗米饭,又不敢吃这碗米饭……”显然这回答与预设极不相符。于是张老师很自然地打断她的话:“赵一曼会这样想吗?谁有不同意见?”看到杨小慧的答案被老师“否定”了,同学们一下子蒙了,不敢回答。于是老师又说:“那么我们就小组讨论讨论,看谁能说得更好。”……

接下来的课堂不尽如人意。

课后,老师认为是杨小慧“不成功”的回答造成学生情绪低落,导致后半堂课的不成功。于是,他苦苦思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杨小慧竟然答出了最不满意的答案?但张老师课后没有去找杨小慧问原因,因为她也很难过……

就这样过去了三个月。

一天,张老师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是高贵的皇帝还是低贱的囚犯,它都给你一样多。是呀,时间对于每个人是一样的,那“饥饿”不也这样吗?无论是英雄赵一曼还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都会感觉饥饿!“哎!小慧的回答其实就是赵一曼、就是同学们当初最真实的想法。可这最真实的想法却被我无情否定了。是我自己,扑灭了学生心中燃起的澎湃激情!”之后,老师找了杨小慧谈话,小慧的话又一次证实了老师后来的推断……

一个不成功的案例,张老师用三个月时间找到答案,而且在二十多年后仍记忆犹新。用“求真”的态度面对失败,让失败不只是痛苦,更是一种财富。这就是老师成功的秘诀。

每位导师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教学更是有真知灼见。这些东西经过岁月积淀后,愈加珍贵,就像一座宝藏深埋在地底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发现一座座宝藏,然后积极去获取。

再是经历。

一个人的气质来自哪里?往往来自于他的经历。当他经历过足够多的事,见识过足够多的人之后,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宠辱不惊,保持淡然。

2009年10月,我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现场比赛中有个“才艺展示”的环节,来自各省市的选手可谓是说学逗唱样样精通。我当时展示的才艺是“太极精气神”。在五分钟的展示时间中,前三分钟是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打杨氏太极,后两分钟是用毛笔在三尺宣纸上写上“精气神”三个大字。表演结束后赢得了全场的喝彩以及第二高分——4.917分。

当时这样展示,其实不是因为自己擅长太极,而是比赛的需要。先打太极后写书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诠释了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核心要求。对于太极,我在赛前一窍不通,即使在比赛现场,也只能照样画葫芦。可就是这三分钟“皮毛式”的表演,我却经历了三个多月的艰辛练习。

起初选择打太极是因为节目有新意,随着练习的深入,却发现那缓慢的、看似轻巧的太极招式有着无法承受的重量。

从6月底到10月份参加比赛,那段时间我每天坚持两小时的练习,早晚各一小时。可才练几天,就觉得自己笨;练了几个星期后,觉得自己很笨!身体缺少柔韧性,动作协调性差:手没平举,柔弱无力;腰没挺直,如同残枝;马步不稳,轻推就倒;眼神迷离,就缺“精气神”……每天两小时的练习,天天都是大汗淋漓。那三个多月的时间,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对精神,都是一种磨炼。

其实最考验人的还是旁人异样的眼光!

2009年,我已32岁。在学校附近的海天公园里,凌晨五六点、晚上六七点,都有打太极的人,可都是些退休的、年老的老头老太。打得特别好的,是两位参加过市级比赛的老太太。当时,我就是拜她们为师的。

凌晨时还好,周围都是自顾自锻炼的人们,很少有围观的群众。到了晚上,夏天来公园纳凉的人特别多。他们在边上围观,一开始这样说:“咦,这不是教我們孩子的王老师吗?您怎么到这里来练太极了呀?”“咦,这不是实验学校的副校长王老师吗?还挺年轻的,怎么就学打太极了?”……过些日子,他们这样说:“练来练去,就这几个招式!”“看这架势,好像没太大进步呀!”……到最后,他们这样说:“练了几个月了,还是这样子!”

平时在学校里,自己习惯了孩子们的尊重,习惯了家长们的热情招呼,习惯了同事们的善意包容。在海天公园练习的那几个月时间里,围观人群的话语和他们异样的眼神,确实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从起初的忐忑、排斥,到后来的从容、悦纳,这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而我也懂得了,在成长过程中,你要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毅力,还要经受得了别人异样的目光。做到这些,你才会离成功更近。

最后是游历。

记得若干年前,有一次上《拉萨古城》一课。课上,正当我讲得津津有味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地问我:“老师,您去过拉萨吗?”我摇摇头。学生又说:“老师,您没去过,就能将拉萨古城描绘得让人如此心动,相信您去了后会讲得更精彩。”学生的话一下子触动了我:是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真实的所见所感才最具说服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走出课堂,看过外面的大千世界,这课堂、这人生才更有意义。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篇章写到祖国各地的风情和美丽山水。于是,我和学生就有了这样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跟着课文游中国”——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用我们的双脚去丈量,用我们的内心去感受美丽的祖国。活动目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期限:这辈子。活动主体:我和你。活动成果:用照片、实物结合文字等方式来比较作家的文章和“我”见证后的差异。

就这样,我开始了“游中国”活动。

在东北,穿着防滑的钉鞋,历经四个多小时,徒步从雪谷穿越到雪乡;在甘肃,夜宿鸣沙山附近的沙坡头。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聚在沙漠中,骑摩托、滑沙、喝酒、唱歌、吃肉。唱够了,笑累了,喝醉了,随便找个沙坡头躺下,将身体与细腻的黄沙紧密贴在一起,遥想天上的月亮。

在新疆的天池边,目睹几秒内,漫天大雾在湖面上弥漫与飘散,惊叹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夜宿赛里木湖边上的蒙古包时,头上就是满天星辰。你只要敢想,随手就能摘下一颗星星来。蒙古包外是茫茫的草原,几百头牛羊发出的哞哞、咩咩声,与你的鼾声只隔一层薄薄的帐篷。早上起来,太阳从赛里木湖上升起时,你会发现自己和太阳从未如此亲近。

在拉萨,古城上空的蓝天不夹杂一丝杂质。在蓝天映衬下,拉萨城里的民居尤为显眼,大片的白色墙体中点缀着黑框的门窗。特别是晴空下的布达拉宫,远山的灰、墙体的白、正殿的红,给人以肃穆之感。最耀眼的算是大昭寺了!在蓝天艳阳下,那一片金会让你睁不开眼……

回想诸多游历,每一次都有令人难忘的人、事、景。这些都作为故事在课堂上、生活中一次次被我讲述。它们让学生更喜欢我的课堂,也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赵一曼太极拉萨
西藏“Z 世代”的拉萨记忆与憧憬
赵一曼:用“红枪白马”书写抗日传奇
推荐书目《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致敬钢铁女战士:赵一曼鲜为人知的原名曝光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拉萨土豪
太极Ⅱ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