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多多硅谷精英大批回归

2017-11-14 23:09邵玫
沪港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硅谷人才

邵玫

1月17日,百度宣布任命陆奇为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去年9月,陆奇从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职位上离开,这个被称为“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的离职引发业界广泛猜想。他的去向确定之后,舆论颇为复杂,“华人败走硅谷”、“硅谷的魅力正在下降,中国的吸引力正在上升”等各种议论不绝于耳。

近些年,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在硅谷精英中占比很大的华人,的确出现大规模回流现象。中国这个发展快速而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子归来。

中国科技企业的高管薪酬正与硅谷接近

早在2015年8月,美国科技博客TechCrunch网站就以“中国正在吸引来自硅谷的高管”为题刊文称,对硅谷人才来说,为中国公司工作是既可行又极具竞争力的选项,因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高管薪酬正与硅谷接近。该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雇员超过1000人的企业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员工级别越高,中美公司提供的薪酬越接近,例如初级工程师的税前年薪分别为5万和9.5万美元左右,而总监及以上级别的年薪都在20万美元左右。

禾赛科技创始人李一帆发现,自己回国的决定很容易做出,也很容易就得到了周围人的理解。2014年,他辞掉了硅谷一家有名的公司的首席工程师职位,回国创业。

从硅谷回到国内,即意味着打破之前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开始适应“太快、太忙、太累”的国内互联网行业节奏,但对这些人才来说,收入各方面也很有保证。中国互联网行业为核心员工提供的薪资体系,早已和硅谷接轨,“现金+股票/期权”这样的待遇,越来越具有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国际人才的政策,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2012年,中国又实行“万人计划”,同年9月,中央2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试点改革绿卡、居留、签证以及出入境制度,进一步降低海外人才获得中国“绿卡”的门槛,提升绿卡待遇,为“人才回流”提供了各种便利。

在组织部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各地纷纷建立人才办,结合自身实际,出台各种人才政策,如北京的“海聚工程”、湖南的“313计划”、苏州“姑苏人才计划”、无锡“530”人才计划、杭州“5050计划”等。随着各项人才计划的开展,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工作、专业人才的管理、人才吸引平台的搭建等各项工作陆续展开;留学创业园、海创园等吸引各类人才发展的新载体纷纷出现;创业平台、资金、信贷、税收等人才发展所需的推动政策也逐步完善。

提高薪酬正是中国公司努力吸引硅谷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行业資深观察人士孙永杰表示,以阿里、百度、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都面临国际化问题。从企业发展战略上来讲,他们需要从国外,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企业引进高管人才。高速发展的中国科技企业不仅为硅谷华人高管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而且还提供丰厚的股权回报等现实利益。相形之下,一些外企近年发展并不如意,如戴尔、惠普等发展不如以前,导致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纷纷跳槽中国企业。

除了企业的积极招揽,中国的发展大环境也成为吸引硅谷人才的重要因素。TechCrunch网站说,尽管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嘀咕声”不断,但其发展引擎仍在连续高速运转,6年来稳定在6.5%以上。与此同时,高素质员工的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增长。

“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华人高管回归。”孙永杰提出另外一种可能,“特朗普近日签署的有关难民、移民的禁令已体现出其保守倾向,不排除以后还有其他政策会限制华人流动。与其在外受排挤,为何不考虑回来呢?”

回国窗口期不容错过

与当初中国互联网近乎“一穷二白”的场景不同,今天中国已经既有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有遍地开花的创业公司。精英们在硅谷获得的技术创新领先优势,回到国内有着很大的用武之地。

仅从几家巨头招揽的人才质量就可见一斑。百度已经将一大批顶尖硅谷技术专家招至麾下,如斯坦福大学副教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权威专家吴恩达,Facebook前资深科学家徐伟,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统计学教授张潼,异构计算专家、AMD异构系统前首席软件架构师吴韧等。蚂蚁金服同样如此,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是麻省理工博士、前普渡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人工智能部总监盛子夏是卡内基美隆大学博士、曾就职于Discovered Card,研究员俞本权此前是谷歌高级主管工程师。而在腾讯、华为、360等企业,来自硅谷的人才同样比比皆是。

多个国际猎头认为,对于硅谷精英来说,最近这几年的回国窗口期不容错过。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极快,很可能会“时间不等人”。

人才服务公司GCP(Global Career Path)合伙人Timothy Li认为,硅谷技术海归的优势最多只有未来3至5年。在他看来,虽然中国之前一直在学习硅谷模式,然后进行微创新,但很快会迎来质变,在很多方面超越硅谷。

中国未来或可以有多个硅谷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认为,中国已崛起为世界最大电商市场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创新的领军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全世界290万件专利申请中,中国约占100万件,而美国仅为52.6万件。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中,深圳被广泛视为“中国的硅谷”。在麦肯锡董事华强森看来,高科技人才发挥才能的地方已绝不止深圳一个城市。他认为,从经济层面而言,中国并不是一个“同质体”,每个大城市都可以“独立运转”。鉴于各个城市的庞大规模和差异,“我看不到中国未来为何不能有15至20个硅谷的理由”。

去年5月,美国互联网精英罗丁(Cyriac Roeding)来中国考察创业环境,三周后,他的结论是:未来几年,北京是美国硅谷唯一真正的对手……北京的企业家精神看上去就像是新生的、有时甚至是更纯粹的硅谷。endprint

罗丁认为,北京不止会成为一个有趣的创业乐园、一个巨大的创业联盟,而且把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者对扩张规模的渴望结合起来了。“北京是主要的创业中心,中国顶级高校北大、清华的工程天才们与风投在此相会。看到这里的规模、速度、抱负、资本和人才,我认为,未来十年,这里将是硅谷的真正对手。”

他还说,在中国,3~5年就能建立大创业公司,在美国需要5~8年。创业者们都希望能借助成功的理念,努力、尽快地超越对方。

也不光是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城市,杭州、成都、南京甚至一些二三线城市,都成为硅谷精英们的“淘金”之地。以杭州为例,这个去年刚举办过G20峰会的城市,已经有了阿里巴巴及其旗下的蚂蚁金服等一众世界领先的企业,人工智能产业也已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镇。乌镇智库发布的《FINTECH2016:世界与中国》、《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杭州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企业均已超过广州,形成“北上深杭”新格局。

不少城市已然意识到这股潮流,并想尽办法吸引来自硅谷的人才到那里安家落户。例如,此前南京组织过专门的硅谷创业人才恳谈会,成都则专门设立了对接硅谷高端创新项目的高新孵化器。

从硅谷带着51支创业团队回到中国的硅谷高科技创新创业高峰会创始人、执行主席雷虹感慨地说,即使到了成都,她也“感觉整个城市都动起来了,远远超出想象”。这样的现象,在当下的中国绝非孤例。

做国外“想做而没做到的事”

薪酬之外,更应看到海归潮背后的事业空间“诱因”。以金融科技为例,事实上,中国作为传统金融产业后发国家,监管部门明智地对行业采取了包容态度。这导致以金融科技+金融场景生态为核心的新金融产业在中国迅速崛起。无所不在的便捷移动支付,结合电商、O2O、消费金融创造出来的广阔新金融产业空间,都给这个行业带来了超越全球的想象力。

业内人士分析,这波以互联网精英为主的归国潮,开启于中國移动互联网及创业井喷初中期,也就是2013年、2014年左右,国内的互联网平台、服务、产品,以及构建的生态、用户数量、商业机会等,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业务场景和用户不仅开始布局全球,而且创下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

在技术能力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开始打破IT核心技术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中国最前沿、最具创新的技术能力,集中出现在互联网公司。这为硅谷人才回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盛子夏分析说,以前我们总有一个惯性思维,要做什么事就先看看欧美、日韩是怎么做的,之后“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如今我们已然成为被复制的对象。他举例说,支付宝实名用户4.5亿,全球第一;滴滴打车用户3亿,全球第一;腾讯社交平台总用户数,全球第一……

“以蚂蚁金服为例,我们做成了全球金融机构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把金融变得像可乐一样,无论贫富、国籍、城乡,都能享受同样的服务。”说起这些,盛子夏不无骄傲。

而关于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可能性,还有诸多更为乐观的预计。近两年,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发现,在跟哈佛、斯坦福等名校留学人员交流时,他们表达的回国创业意愿越来越强烈。“中国创业的黄金10年已强劲启动,经济在持续增长,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面临广阔的市场,机会无限,未来可期。”

互联网科技企业最需要的市场、技术、人才要素,中国现在已经完全具备且难以被媲美。

硅谷仍具吸引力

不过,在中国工作是个不错的选项,并不意味着硅谷的吸引力在显著下降。“选择回国的中国工程师,通常在硅谷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他们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因此希望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方亮看来,“硅谷的多样性强,具有技术创新土壤,仍然是业内人士的朝圣之都,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都渴望过去”。方亮2006年获得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曾先后就职于硅谷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2015年秋天,他看到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空白,并考虑到个人职业发展,选择回国。

对于中国国内的技术创新领域“生态圈”,方亮也有他个人的看法。他认为,很多国内公司如今在技术创新上建树不多,喜欢跟风,这一点跟硅谷不同。另外,国内喜欢过多强调某个公司想做什么,硅谷则是一群公司共同做某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在竞争方式上,硅谷比较常见的是良性互补,但国内更多的是同质恶性竞争”。endprint

猜你喜欢
硅谷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共几个人
硅谷并没有发明什么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硅谷之谜
《硅谷之谜》
智珠
毛遂自荐
中国企业到底应该向硅谷学什么
创新是硅谷的成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