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片《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

2017-11-15 15:54
电影文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班纳特达西傲慢与偏见

陈 莹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电影中的反讽是利用一定的形式扩大人物语言、画面、故事情节的张力,让观众通过反讽领悟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感受故事环境对人物造成的“压力”,从而获得感受丰富的观影效果。反讽作为一门艺术,主要有言语反讽、情景反讽、戏剧反讽三大类形式,每种反讽形式又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傲慢与偏见》是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罗伯特·Z·伦纳德执导,是最经典的版本。本文主要浅析其中的反讽艺术。

一、言语反讽

言语反讽是最常见的反讽形式,它体现在人物的对话或独白里。电影是一种集语言、摄影、音响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但人物对话与独白仍然是其结构故事的最主要手段,所以言语反讽是电影艺术中最常见的反讽形式。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二元语言学原则,认为语言包括“能指”和“所指”两元含义,“能指”指音响等纯物质层面,“所指”是人物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言语反讽正是借助语言的二元原则使观众透过影片中人物的声音来探究声音这一物质媒介所传递的深层内涵。所以,言语反讽是一种心理概念。言语反讽发生在人物对话或独白中,具有局部性,主要有反语、语境误置、悖逆词语并置、句式与内容不和等几种表现方式。

《傲慢与偏见》这部影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反讽形式也是言语反讽,我们根据言语反讽的表现方式将其分为反语反讽、语境误置反讽、语言空白反讽等,以期通过分析言语反讽的表现方式来感知语言的丰富性,洞察人物内心世界,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一)反语

反语,简言之,就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通过反义词或表述反面意思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使用反语反讽的修辞效果使人物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情感可以是讥讽等贬义情感,也可以是喜爱等具有褒义性质的情感。影片中反语的使用频率很高。

《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一家对达西先生是持有偏见的,在军团舞会上,班纳特一家初见达西,对其评价基本一致,伊丽莎白在偶然听到达西对自己的不满时,对达西的评价是“多么迷人的男子”。在这种语境下,伊丽莎白很显然不是在表达自己对达西的仰慕崇拜之情,而是借“迷人”来反讽出身上流社会的达西身上所表现出的傲慢无礼及自负。伊丽莎白紧接着的一句台词“集傲慢之大成,讨人厌的势利小人”为“迷人”做了最完美的注脚,可见伊丽莎白对达西印象之差,借“迷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军团舞会上,初见达西先生时,班纳特太太对达西先生的评价是“讨人厌的达西先生”;当得知耐德庄园的新租客不辞而别的消息时,班纳特太太为女儿珍失去了可能的丈夫宾利先生而遗憾不已,却说出“没有人会怀念那个至高无上的达西先生”。班纳特太太对达西先生的评价有“讨人厌”和“至高无上”两种,孰真孰假?我们完全可以从班纳特太太说话的语调和表情上来判断,班纳特太太是用“至高无上”的反语来表达对达西的厌恶之情,又因反语的使用,使得这种贬义情感得以渲染。

上流社会的宾利小姐初到马利顿,在马利顿军团舞会上“见识”了班纳特一家,对伊丽莎白·班纳特说:“让我恭喜你,在你家人方面。一个有天分的年轻歌者。有一个以其机智与学识而扬名的表亲。两个在军官餐厅受举杯祝贺的妹妹。一个最有趣的谈话人物的母亲。更别提你在弓箭方面的灵活运作了。那么有趣的一个多才多艺的家庭!”看似充满溢美之词的长篇大论实际上是在反讽伊丽莎白拥有一个卑微可笑的家庭:一个妹妹唱歌跑调,表哥狡猾谄媚,两个妹妹与军官调情,母亲说话口无遮拦。以至于伊丽莎白在听了这番“贺词”后无言以对,甚至跑到屋外哭了起来。可以说,这是宾利小姐对班纳特一家的鄙视与不屑,从深层次上讲,是上流社会对中产阶级的歧视,是19世纪英国常见的阶层歧视现象。

(二)语境误置

语境误置又可理解为“错误借用”,即将适用于某一场合的语言借用到另一场合,而这两种场合的情况基本是相反的,按照正常逻辑推理,是不应该用在这一场合的。因为借用来的语言会对后一场合的语境产生一定的语言压力,甚至是通过语言对后一语境进行解构,使得语言使用者或语言的描述对象处于赤裸裸的境地。影片《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在得知莉迪亚与韦克翰私奔后气倒在床,柯林斯先生送来了他的“安慰”:“你女儿的死反倒是一种祝福!”“祝福”一词应用在成功、胜利、喜庆等美好的场合,而柯林斯却在班纳特太太女儿私奔及其他四个女儿可能因私奔一事嫁不出去这一困境中使用这一词。语境误置使得班纳特太太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对其是极大的嘲讽和羞辱。

(三)语言空白

从语言学角度来讲,语言空白是指语言的缺失,这种缺失可能是语言使用者想说却因某种顾虑未说出的,也可能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者从创作角度出发,故意留下的空白。语言空白作为一种典型的结构范式,在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起重要作用。伊瑟尔(1989)指出:“正是虚构文本中的空白诱导着读者的意义建构行为。”汪正龙(2005)认为:“空白结构意味着文学意义解读的开放性。”这种语言空白常出现在电影的结尾处,使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筑一个基于自己经验的审美世界。需要注意的是,在人物对话过程中,也会有言语空白,以言语的缺失来表达更为强烈的情感。

在军团舞会上,很多太太都对达西先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人看重达西先生英俊潇洒的外貌;班纳特太太永远用财富来衡量人,看重的是达西先生的财富;温顺可人的珍·班纳特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欲言又止;紧接着富有勇气和智慧的伊丽莎白·班纳特认为达西先生“多么傲慢自大!”伊瑟尔(1988)认为,文学作品中空白结构其中一个意义是“使相互作用中的读者投射有可能组织成一个参照视域”。同样,电影的对话情境也能为观众确定一个判断空间,让观众在“意义建构中起控制作用”。所以,我们很容易根据下面伊丽莎白和珍说的“我更喜欢宾利先生”来了解其对达西先生的看法。这样的情节设置是在用语言空白来激起观众的兴趣,对达西做出评价,同时也借珍的无以言表来讽刺达西傲慢至极,起到反讽的目的。

二、情景反讽

Littman和Mey(1991)综合了文学理论和言语反讽的理论,认为情形的意外转折与意图受阻的一定组合构成情景反讽。胡春华(2008)认为“情景反讽是由于常规模式与现有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性而形成的”。反讽情景是在言语反讽的基础上形成的,言语反讽重在局部,而情景反讽重在情节的编纂、人物性格等整体性方面,这种情景与平常的情景不一样,甚至是相悖的,从而形成一种情景压力,赋予观众较权威的解释权和更广阔的解释空间。一般而言,情景反讽包括语调反讽、视点反讽和戏访反讽等。

(一)戏仿反讽

模仿是一人对另外一人言行举止的效仿,如果模仿得惟妙惟肖,那就是一种复制,没有任何感情色彩。而戏仿是对另一情景的再现,除了模仿之外还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即对被模仿者极尽嘲讽之能事。

军团舞会上,达西因看不惯中产阶级的舞会而郁郁寡欢,并对伊丽莎白做了一番不满的评价,而此时坐在帘子后面的伊丽莎白和她的朋友夏洛蒂恰巧听到了这番对于自己傲慢无礼的评价,伊丽莎白非常气愤,并“一本正经”、语调“傲慢”地戏仿了达西做出评价的样子,逗得站在一旁的夏洛蒂咯咯直笑。达西应该没有想到他所看不上的中产阶级女子是这样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勇气与胆识俱佳且女性意识特别强的女孩子。可以说,伊丽莎白的戏仿既解构了达西傲慢的态度,使其态度充满了笑料,同时也是对达西等上流社会歧视中产阶级的一种有力反击,是两种社会阶层的较量。

(二)语调反讽

文学作品中的语调反讽可以通过与作者的叙述态度、语调等相悖完成,而电影只能通过人物不同寻常的言辞及语调达到反讽的目的。这种反讽是不动声色的,却又让处在故事之外的观众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观看人物在故事中的相互“厮杀”,从而获得更大的解释空间和审美建构权,也更能清楚地洞悉人物心态。

影片中班纳特太太对自己派珍·班纳特骑马到耐德庄园做客,途中因淋雨而得以留宿耐德庄园这一建议得意扬扬,因为这距离其寻找拥有财富的上流社会年轻男子做女婿的目标近了一大步,班纳特先生的语调就变成了这样:“我们可希望伊丽莎白能设法使自己感染上感冒,而且停留久得能与达西先生订婚。若是可安排一场暴风雪,我们就派吉蒂过去。要是有个年轻男子凑巧在那宅第里,一个喜欢唱歌并可以讨论哲学的年轻男子,当然玛丽可以前去。接下来,若一位年轻军人身着漂亮制服出现在莉迪亚之前,一切就更完美了。”通过这段对白,观众也很容易辨认出,班纳特先生在用班纳特太太的语调来反讽太太不惜牺牲女儿的健康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行径。并且在观众看来,这样的语调反讽比直接批评班纳特太太要“过瘾”,具有较强的讽刺性。

(三)视点反讽

视点反讽是指影片中从某一人物的视点出发看到的世界与观众看到的世界不一样。一般而言,“某一人物”多指精神异常或思想不同于正常人的人,比如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方方《风景》中死了的“小八子”等。影片中却有一位与众人观点不一样的柯林斯先生,他对于赞助人凯瑟琳夫人评价极尽赞美之能事,认为其是一位“谦和亲切、亲和仁慈、和蔼谦让”的女性,而这一评价与包括班纳特先生在内的一般人对其“非常骄傲并讨人厌的女人”的评价是不一致的,这种因视点不同而引起的悖论,就叫作视点反讽。影片中柯林斯对于凯瑟琳夫人夸张的赞美反而使自己陷入被审视的境遇里,是对其势利谄媚性格的有力反讽。

三、戏剧反讽

戏剧反讽是指观众的全知全能与影片中人物无知之间的张力,观众已经知道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而影片中的人物却蒙在鼓里。电影《傲慢与偏见》中,观众已经知道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而影片中班纳特太太却对着柯林斯直呼“我未来的女婿”。观至此,观众就会觉得特别好笑,班纳特太太对于财富痴迷的嘴脸又一次显露出来。更为滑稽的是,班纳特太太认为伊丽莎白不应该拒绝拥有财富继承权的柯林斯,气愤之下,说了句“她是极为愚蠢顽固的女孩,而且不知自己利益所在”。柯林斯就认为“伊丽莎白是个愚蠢、顽固的女孩,那些缺失不会使她成为一个令人想要的妻子呢”。这就让观众感觉其不可理喻,好像在看一部闹剧。观众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看影片中的人物是如何自我折磨、突破困境认识事情的真实面目的。

四、结 语

影片《傲慢与偏见》运用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等反讽艺术塑造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化影片主题。在多重反讽艺术的塑造下,珍·班纳特的温顺可人、伊丽莎白的智慧和胆识、班纳特太太对财富的痴迷、柯林斯的势利谄媚、达西的傲慢无礼、班纳特先生的绅士通达等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活跃在银幕上。此外,达西之所以傲慢,伊丽莎白之所以存有偏见,除了误会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即上流社会与中产阶级的对立,反讽艺术对这一主题的彰显也起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班纳特达西傲慢与偏见
秒破命案
秒破命案
傲慢与偏见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GC-MS法分析藏药坐珠达西中的化学成分
语义学与语用学在《傲慢与偏见》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堤坝Forchheimei型非达西渗流场特性分析
靖边气田低速非达西渗流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