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国学素养提升策略探讨

2017-11-15 04:15汤璐璐许志娟缪周芬
长江丛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国学素养文化

汤璐璐 许志娟 缪周芬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国学素养提升策略探讨

汤璐璐 许志娟 缪周芬

国学素养就是通过对国学经典的研习,提高自身的内在涵养,进而提升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国学素养即学生在对国学知识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对其中的某一领域深入研习,持久爱好,从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素养。而作为未来教育者的小教学生的国学素养却存在着文学能力薄弱,国学意识缺失以及学习持久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策略主要立足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其国学精神的建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水平的提升三方面展开论述。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国学素养 问题 提升策略

何为国学?就我国而言,“国学”是指中国数千年灿烂文明的结晶—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一般来说,广义的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学、哲学、科技之学、地理、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狭义的国学包括东西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宋明理学、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而国学素养就是个人通过学习国学,培育塑造的个人素质,它包括道德品质、风度涵养、知识能力等内外方面。

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儿童世界的不断变化,小学教师的知识和能力需求趋向综合化,因此,本文所说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国学素养”即学生在对国学知识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对其中的某一领域深入研习,持久爱好,从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素养,它主要由国学精神、知识储备和学习运用展示三方面构成。其中国学知识是基础,学习运用能力是核心,国学精神是灵魂。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国学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国学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本科院校将国学纳入通识课程,武汉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成立了国学院,并依托哲学学科培养国学硕士、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还专门设立国学经典教育研究推广中心,以促进国学教育在全社会的推广。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国学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学教育在高校再次得到重视,但是,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国学教育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导致小教学生的国学素养普遍偏低,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点:

1、国学意识缺失

不少学生盲目崇外,对国外名人和思想文化如数家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历史知之甚少;除此以外,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国学就是诵读经典、背诵诗词等,对国学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忽视了国学的真正内涵及其重要性。

2、文学能力薄弱,学习持久性不足

学生语文功底不扎实,国学阅读存在障碍,汲取知识的能力不足,学生的国学研读往往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他们也就无法整体把握国学知识体系,进而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

3、学习兴趣不浓,阅读热情匮乏

课程选择上,如果没有学分获得的强制要求,那些技能操作性充实、趣味性更强的课程常常更受学生欢迎;而且,课外阅读时,学生不会主动选择国学方面的书籍。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国学素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结合已有资料成果及自身经历,我们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固有观念导致国人对国学认识的偏颇

自鸦片战争以来,传统文化被武断地作为中国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落后的根本原因。一些时代精英对西学趋之若鹜,积极译介当时先进的国外文学,致使那些毫无中国历史背景与社会基础的文化思想在国内漫延。人们片面追求西方的科学民主,猛烈批判甚至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过度追求自我意识,丧失了民族文化根基。之后,对国学的批判虽然有所修正,但是那些思想观念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暗自生根发芽,根深蒂固,仍从根本上动摇着人们对国学的认识,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学习国学是历史的倒退,是“复古保种”,甚至先入为主地将国学与封建迷信等同视之。

2、个人先天素质差异,以及基础教育中学习兴趣的抹杀

由于学生的心理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以及国学本身思想深刻严肃、内容晦涩难懂的固有特点,导致国学文化不能与他们产生心灵与思想上的共鸣,国学经典势必会遭受大部分学生的冷待。

小学至高中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导向使得大部分学生长期死记硬背文学知识,缺少国学价值分析与评判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排斥心理,抹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教育环境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根基不牢,极易随高考一同消逝。进入大学后,学生一方面往往选择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业余爱好中;另一方面,即使学生有心研习国学,但是苦于知识与能力的严重匮乏,最终只能望洋兴叹。

3、学校国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虽然已经设置了一些国学课程,但是课时压缩较大,课程涉及内容狭隘,偏向于枯燥深奥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性操作,以致于学生学习范围单一,对国学了解较少,且兴致缺缺;更重要的是,学校设置的国学课程没有与时俱进,缺少针对性,忽视了小教学生与其日后小学国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学生缺乏将学术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的能力。

4、大众文化、网络文化乃至实用主义的冲击

大众文化是适应社会大众文化趣味的一种文化范式,娱乐性、通俗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大众需求是它的动力。因此,为了刺激大众需求,拉动经济效益,富有思想与审美内涵的国学文化被低浅地炮制、倾销,这种媚俗浮浅的快餐式文化消费妨碍了学生汲取优秀文化传统的视野,影响了他们的美育感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国学就是古代的奇闻趣事或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情诗艳史,阅读后傻傻地一笑了之,国学因而成了余裕的消遣品。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也成了各种文化的价值与精神支柱之一,但是网络的游戏化、低俗化和集群性也导致不少大学生完全沉溺于网络(尤其是网游),削弱了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暂时放下网络专心学习;此外,碎片化的网络阅读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狭窄和浅薄的趋势,他们对国学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盲目接受的信息影响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心智。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发挥其优点的同时也诱发了庸俗实用主义。由于学生国学素质的培养是长期性的、潜移默化的,对自身和其他人产生的效果不显著,经济效益也不高,所以一些学生和高校更多地追求那些具有短期高回报率的学科文化。

二、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国学素养提升的策略思考

在查阅资料以及对问题原因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关国学教育的研究论著已成规模,但具体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国学素质培养与拓展的讨论却常失之片面。提出的解决途径侧重于从改善学校教学管理宏观角度入手,却忽视了大学国学教育内容与小学教育对象间如何衔接的问题,对师范学生如何将大学学到的学术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的问题缺乏对策。

(一)重振国学精神,广泛阅读国学经典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端正对国学的态度,主动亲近国学。首先,作为未来儿童国学教育的启蒙者,小教学生肩负着国学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国学精神断然不能废止于此;其次,国学中不乏优秀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中国的现行教育,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体系的优化;而且其思想和审美内涵能安放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学会以一种沉静含容的风度面对快节奏的生活。

对国学精髓的体悟一定要基于对国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老师提供的国学经典阅读参考,广泛涉猎,以此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领略国学内涵。最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加强对文本的研读体悟,努力建构具有思想导向性、审美想象性的阅读途径,而且对于自己的阅读障碍,课后要主动寻求老师给予阅读指导。

(二)发挥学习主动性,努力提升文学能力

学生通过课堂的提问讨论平台,自觉学习探究,提出独立见解,培育思考与批判的精神;还可以与老师一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将故事、游戏等导入国学课堂,使之迸发活力,让自己在真实感知中饶有兴致地探索。课外,合理安排时间主动学习,班级集体或者小组一起定期地进行交流分享活动,提高辨识文化糟粕的能力;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诸如象形文字艺术、说文解字趣谈、汉服设计、礼仪文化导览等基础的国学课程,拓展知识面,建立学习兴趣。

对于自己薄弱的文学能力,小教学生平时可有针对地主动加强阅读、写作训练,提高语文修养,亦可进行国学教育的微格教学模拟,提升从学术知识到教育知识的转化能力。

(三)多途径进行国学教育实践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自身兴趣特长进行艺术创作,将一些有趣、富有思想却生涩难读的国学内容以词曲、童谣、绣品等形式广泛传播,在推广相关的国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锻炼学习运用能力。

要注意与小学的合作,开展剪纸、盆景、陶艺、皮影制作演出、对联创作、篆刻等民族特色课程,让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感知传统文化魅力。小教学生在积累国学教育教学经验之外,还能观察了解小学生各阶段的认知规律和品性养成规律。

回归乡土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可以通过对文化现象的调查,了解并掌握国学文化情况,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参与知识与文化的建构,反哺理论创新。

总的说来,国学正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学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形势喜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树立正确的国学意识,自发提高文学与实践能力。高校也应注重学生知识转换能力的培养,推进课程建设和师资力量培育,促进课堂与课下形成合力,努力创成一套系统的师范生国学教育体系,只有深具师范特色的国学教育才能使未来的教师们在择书研读与创作实践中,涵育情操,养成优雅格调,提升教育智慧与能力,从而自根本上推动国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1]张加明.高校国学教育的路径探讨[J].高教探索,2012(3):150~152.

[2]梁思影.高职院校学生国学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63~65.

[3]傅晨倩.理工科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研究[M].重庆:西南大学,2007.

[4]张泓平.师范院校实施国学教育的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36~38.

[5]张平仁.提升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7):81~83.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四位一体’的师范生主动发展平台建设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D/2015/01/85。

汤璐璐(1995-),女,本科,常州工学院;许志娟(1996-),女,本科,常州工学院;缪周芬(1971-),女,江苏江阴人,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国学素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谁远谁近?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