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2017-11-15 06:58胡成选狄国林卞进楠
时代金融 2017年29期
关键词:县域全县金融

胡成选+狄国林+卞进楠

为全面深入了解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情况,探索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促进县域产业发展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人民銀行景泰县支行以全县产业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现状,探索县域产业自身发展和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概况。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地带,县名寄寓“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全县总面积5483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16.76万。辖8镇3乡,135个行政村,7个社区。全县耕地面积69万亩,其中水浇地36万亩,有天然草场523万亩。全县灌溉条件便利,被列为甘肃省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境内矿产资源富集,石膏储量居全国第二,石灰石、煤、石英石、铜等矿产储量丰富。旅游资源独特,有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的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沙漠绿色宝岛”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泰龟城等。依靠丰富的资源优势,景泰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不断优化结构调整,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1.49亿元,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52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1亿元,同比增长2.1%;大口径财政收入3.9亿元,同比下降4.54%;地方公共预算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8.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6.13元,同比增长8.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3.99元,同比增长8%;进出口总额1011万元,同比下降69.07%。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经济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全县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2.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但人均水平较低。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1.49亿元,在全省86个县中排名第24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上水平。但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只有23008元,低于全省人均26442元的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全国人均53817元的平均水平。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2016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1.7:28.8:49.5调整为22.7:24.3:53,一、二、三产增速分别提高1.2、0.8、3.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但产业发展还存在如下矛盾: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尚未显现;工业缺乏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主导产品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由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联带、促进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导致自然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难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制约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3)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但与全省及全国水平差距较大。201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6元,较上年增长8.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4元,较上年增长8%。但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7元的水平相比差1281元,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的水平相比差11130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6936元的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来说相差较大,相差3389元。

(二)县域产业发展情况

1.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目前,景泰县一二三产协同发展不断优化。一产方面,特色林果、水产养殖、优质瓜菜、中药材、现代畜禽等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升;二产方面,石膏建材、能源新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工业经济不断做大做强;三产方面,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三产聚集带动效应日益凸显。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初步显现,种养殖业所产出的产品被作为农畜产品深加工的原料;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种植业、乡村旅游业、创意农业、农业加工的发展;各类产业化企业有效地拉动了本地的就业;各乡村依靠本地的资源特色、文化等吸引游客,从而发展乡村旅游业。

2.县域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近年来,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景泰县深入实施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产质效化,全县初步形成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

(1)新型工业化。在实施“工业大县”战略上,景泰县一手抓主导产业培育,一手抓园区开发建设。着力培育建材、冶炼、化工、能源新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重点打造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景泰正路工业园及大唐工业区产业承接平台,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末,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8.36亿元,同比下降1.8%;完成工业增加值9.2亿元,同比增长6%。工业企业256家,规上工业企业34家,税收过千万5家。

(2)农业现代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景泰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林果、优质瓜菜、玉米制种、沙漠洋芋、中药材和现代畜禽业“六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深入实施枸杞、红枣、梨、苹果、文冠果、沙漠洋芋“5个8万亩”和100万只羊、100万只鸡、20万头猪、1万头牛“1121”工程。2016年末,基本形成5万亩瓜菜生产基地,15万亩经济林果、10万亩优质饲草种植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2家,家庭农场达120个,规模化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000多个。认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18家、地理标志商标2个,创建农产品品牌18个。甘肃菁茂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丝路林牧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标志着该县现代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态势。endprint

(3)三产质效化。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消费环境,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2016年旅游人数达203.38萬人(次),较上年增长22.33%,旅游收入11.85亿元,较上年增长21.79%。文化产业机构140家,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建成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镇服务站10个,村级服务点46个,各类网店346家,景泰县被确立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二、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情况

(一)县域金融发展情况

1.县域金融发展总体概况。截至2016年末,景泰县有农发行、工行、农行、建行、邮储、甘行、农信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8家,银行机构营业网点40个;各类人身险公司和产险公司12家;华龙证券营业部1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家;中和农信农户自立服务社1家,典当行1家。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210家,各发卡机构布放ATM机88台,POS机1269台。2016年12月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55亿元,同比增加10.12亿元,增长15.95%;各项贷款余额62.46亿元,同比增加1.38亿元,增长2.26%。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14亿元,同比增长9.8%;赔付支出8045万元,同比增长5.1%。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参与直接融资累计5290万元。

2.县域金融发展的主要特点。近年来,景泰县金融机构立足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实际,深化金融服务民生领域和实体经济各项措施,推进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切实加大对重点领域、特色产业、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全县金融发展呈现以下积极变化和特点。

(1)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格局基本形成。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大型商业银行下沉经营重心,加大对县域中小微企业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坚定支农服务宗旨,满足分散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农业发展银行拓宽业务范围,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开发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创新,加快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保险、证券也从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支持经济发展。县域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金融服务格局基本建立,良性竞争局面开始形成,金融服务合力效果持续提升。

(2)金融服务经济能力不断加强。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完善开户、存取款、转账、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增设流动服务网点、助农取款站点,合理布放ATM、POS机、转账电话等机具,将金融服务向贫困村延伸,基本实现了现代支付基础设施到乡镇,电子支付工具运用到行政村,部分专业化市场非现金支付工具到户覆盖。同时,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累计为全县4.08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评定信用农户3.99万户,建档面78.92%,评级面77.18%,对已建立信用档案的3.40万农户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20.49亿元。

(3)绿色金融实践初显成效。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金融发展已经上升到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景泰县金融机构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信贷结构调整来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8.73亿元,其中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贷款余额8.64亿元,节能环保服务贷款余额0.09亿元。

(二)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情况

1.县域产业金融需求主体及特点。当前,县域产业金融需求主体主要是广大农户、小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县域产业金融需求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季节性和分散复杂性。农业生产受客观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十分明显。大量的农业生产仍要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时节轮转,农户的信贷需求沿袭“春贷秋还”的周期性交替。同时,农村小微型企业在经营规模、技术水平、抵押担保条件、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和种种不足,其金融需求呈现“短、小、频、急”的典型特点。二是大额贷款需求不断扩大。随着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种养殖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促使10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需求不断增加。三是农户对贷款品种需求呈现多元化。一方面,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投资运营周期拉长导致贷款需求期限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小企业、种养大户的短、频、急贷款需求日趋增多,也促使农户对贷款品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

2.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情况

(1)健全机制。建立了扶贫、财政、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推进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通过联合举办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座谈会、金融联席会、政银企推介会等形式,促进政府、银行、企业以及农户深度对接,有效发挥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融合支持县域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构建了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的综合服务产业长效机制。

(2)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利用支农、扶贫再贷款资金积极支持以“一村一品”、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为重点的农村特色产业,并在贷款利率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和优惠,以此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近两年来投放支农、扶贫再贷款7.63亿元,用于全县“三农”经济及特色产业发展。据统计,近两年来支农、扶贫再贷款资金共支持红枣、枸杞、马铃薯、果品等经济林9万多亩,支持各类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0多家,带动9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3)信贷扶持。针对全县产业特色,县域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设施蔬菜、红枣、枸杞、早酥梨、苹果、中药材、沙漠洋芋及生猪、羊的养殖等地域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扶贫带动效果好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2016年末全县农户贷款余额30.06亿元,农户贷款中90%以上的用途为从事地方特色种植、养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信贷模式,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脱贫致富。2016年末,全县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社贷款余额达3.50亿元,为1万多农民工提供了劳务机会。积极支持水电、风电、光电开发等新能源产业,2016年末贷款余额达18.11亿元。以创建国家级旅游示范县为契机,加大金融支持旅游扶贫开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2016年末贷款余额1.25亿元。支持寿鹿水泥、金龙化工等重点企业转型升级,2016年末贷款余额2.84亿元。减少煤炭、有色金属开采及冶炼业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2016年末该类行业贷款0.14亿元。endprint

三、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产业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景泰县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资源禀赋,但县域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面广量大、市场体系不完善,产业经营存在规模较小、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发展深度不足、产业附加值低,群众增收缓慢的现状。

1.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和气候。虽然初步形成主导产业雏形,但是基地布局仍零星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区域开发、规模發展,产业集中度不高。

2.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龙头加工企业少、规模小,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销售仍以初产品为主,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低、占有率低。

3.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全县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健全,特别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技术人员、科研机构。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农产品的升级换代滞后,新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运用。

4.产业扶持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地方配套建设资金,信贷机制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扶贫产业建设资金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服务产业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景泰县基本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在服务县域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的现状。在农村金融机构以农信社和资金互助社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相对缺乏,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缓慢,证券、保险、小贷公司规模小,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准金融机构还是空白。国有商业银行布局局限于县城;政策性金融政策性业务过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能力低下,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2.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造成产业服务短腿。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都是上级行授权的业务产品,受信贷权限上收、部分行业信贷投放被限制等影响,放贷规模小,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无法自主开发针对县域实际和产业发展特色的金融产品。农信联社以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作为支持“三农”的主要产品,但该产品存在额度小、期限短的缺点,无法满足近年来新兴发展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周期长、投资大的资金需求。

3.农业保险服务供给不足造成农业产业风险突出。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成本高、险种少,保障农民生产的效率不高,导致对“三农”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往往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弱化了金融机构对“三农”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加之灾害损失补偿水平低,风险化解作用不强,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就会形成信贷风险,致使当前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

4.农村抵押担保难制约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农村的房产、土地、森林等产权改革才刚起步,融资时难以落实有效的物保或保证担保,而农村信贷抵押担保体系还未完全建立,担保公司规模小、实力弱,支持企业融资作用非常有限,且贷款反担保条件过严、手续繁杂、门槛过高,担保公司基本不愿意为贫困群众进行担保,增加了信贷的困难程度,从而制约了金融机构参与产业支持的积极性。

5.行业壁垒及条块分割等因素制约县域产业发展。长期以来在县域产业发展中,金融信贷投入与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金投入等没有形成整体协同效应,难以应对产业扶贫项目风险高、投入大的挑战。

四、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对县域产业自身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实现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应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

2.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现代化。农业先天具有弱质性,农户经营规模小及其产业化水平低、控制农产品加工链条能力弱的特点又放大了这一缺陷。对此,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3.建立财政、税收等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县域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资源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县域产业。适度调整财税机制,对县域优质企业、特色产业发展实行优惠财税政策,促进县域产业发展。

4.强化科技支撑。坚持科技型发展之路,加快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5.强化示范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优先支持资本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现代化农业基地项目,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引领产业结构调整,资本转型增效,促进县域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二)对金融支持县域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丰富金融服务主体,健全县域金融协作机制。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建立县域金融协调服务机制,增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合力。在信贷领域,改变农村信用社“一支独大”的局面,引导大中型银行延伸县域服务网络,创新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模式。在保险领域,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保险,提高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水平。在担保领域,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促进县域信贷投放增长。在直接融资领域,加快发展县域资本市场和农产品期货交易,提高县域居民财产性收益,化解市场风险。

2.注重金融服务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主动适应县域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力推广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发展价格指数、天气指数、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新型险种。加快推进农产品期权、农产品指数等新型避险工具研发工作,促进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3.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县域金融服务均等化。加大信贷投放,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投放,努力实现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积极探索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地区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实现方式。扩大网点覆盖面,鼓励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集群地区设立小微专营支行,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县域金融服务重点,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4.完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守住风险底线。按照审慎监管理念,积极探索建立“两管理、两综合”框架下的监管体制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隐患。健全风险处置预案,不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升基层监管机构公信力,强化综合执法检查职责履行力度,指导金融机构更好地依法合规经营。逐步构建起安全、持久、有力支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金融体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县域全县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