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的美学创作及艺术风格

2017-11-16 01:50张纪尧长春建筑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电影文学 2017年24期
关键词:山河故人樟柯故人

张纪尧(长春建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0世纪90年代以将,中国影坛进入“多元化的生命:自由美学时期”,具有鲜明电影创作个性的“第六代导演”走上历史舞台,他们将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的个体命运,以自由随性且不着痕迹的风格化影像书写,呈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原貌,与以启蒙之姿,利用极富精英品位的真实影像构筑老旧中国乌托邦想象的第五代导演,一同构建了国产电影创作领域的多元化美学创作形态,促使中国影坛走向百花齐放。“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是风格化电影美学的践行者,从第一部电影《小武》,乃至其后的多部剧情片如《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直至2015年上映的电影《山河故人》,他的电影作品具有始终如一的真诚坦荡,以浓烈质朴的纪实风格、深沉温厚的平民意识展露对整个时代的追怀与感伤,对现实处境中的平民生活投以真诚的尊重与关怀,诚如贾樟柯自己所言:“我想用电影去关注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和沉重。”贾樟柯的电影讲述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但他的生活背景与阅历赋予他的天然的草根情结,令他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带着一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直面生活带来的刺痛感,站在大众的立场以独特的眼光客观且冷静地体察时代变迁中平凡个体遭受的挤压与阵痛,别具动人的艺术品格。

电影《山河故人》是贾樟柯第一部真正在中国内地院线公映并引起广泛关注的电影,电影中,贾樟柯表现了对故土、对小人物一以贯之的关注,但在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上与其以往作品稍有不同,体现了其电影艺术创作水准的突破与超越。

一、纪实风格的延续与突破

纪实风格电影非常注重对电影时空完整性的呈现。纪实电影透过真实再现鲜明的、具有标志性的社会文化符号强调时代的印记,并通过刻画处于这一特定时代环境中电影人物形象的生存状态还原社会原貌,以时空真实性彰显电影的纪实美。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进行纪实风格电影创作的代表人物,在“第六代导演”无限度向好莱坞臣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创作的大潮中,贾樟柯独树一帜,始终追求电影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力图透过镜头语言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普通个体在时代巨变中的命运转变与需要承受的代价的全方位描绘,记述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展露其作为一位艺术创作者发出的关于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怀。《山河故人》中,贾樟柯依旧延续了其对于纪实风格的坚持,然而其在叙事空间上做出大胆的拓展,引入“超现实”的部分,表达了其深藏于纪实化镜头下的关于未来社会的关怀和忧虑。

在《山河故人》中,片名中的“山”字与“河”字共同构成了电影的现实时空。时光的匆匆流逝中,山仍屹立,河仍流淌,人却在岁月的变迁中变了模样。“故”字则是对电影情感空间的高度概括。“山”“河”“故人”都焕发着“家”的温度,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电影主体人物形象的情感记忆,人物之间的情感胶着则透露着生活的质感和浓度。在叙事的具体表现上,电影一共选取了三个时间点构筑了三个电影时空——即将跨越千年的1999年、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2014年、科技飞速发展的2025年,镜头下电影对往昔的追忆、对当下的反思、对未来的遐想,处处弥漫着贾樟柯关于时代的焦虑感,这是他从电影创作早期就非常偏爱的一种利用电影反映时代焦虑和现实焦虑的叙事方式。比如,过去时空中梁子在感情竞争中败给拥有大量财富的张晋生,当下时空中涛儿在婚姻中失守,未来时空中离乡多年的到乐甚至忘记母亲的名字,成长历程中母爱的缺失令他冲破传统道德观与年长的女教师发生情感碰撞,然而就因旅行社服务员误认为他们是母子的事实心生芥蒂……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人际关系在现实社会准则面前的不堪一击,一切美好的情感都存在分裂的可能,这是贾樟柯对现实社会中关于人们情感生活的深度刻画和诘问。另外,《山河故人》的情感构建围绕一个“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展开,贾樟柯赋予这份情感纠葛可以预见的关系走向,甚至借机“预言”了中国未来乃至世界范围内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这是其以往电影作品中非常少见的,因此不失为一次贾樟柯关于纪实叙事手法的突破。

贾樟柯用于彰显电影纪实美学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平实镜头的运用与原生态的剪辑。细数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他完全摒弃了蒙太奇剪辑方式,以及闪前、闪回、渐隐渐现组接镜头的运用,而生活流程般的镜头转换下毫不相关的生活场景的跳接却屡见不鲜。不可否认,这种不加丝毫润饰的镜头过渡手法突兀且生硬,然而,又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欠缺灵活度的影像带给了观者无比真实且震撼的影像,这正是贾樟柯所全力彰显的关于客观现实的原生态呈现的创作理念。

二、贾樟柯式的美学怀旧与文化乡愁

贾樟柯擅长通过再现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感的社会图景表达富含人文关怀的美学怀旧情绪,尤其是对那些在社会上流行一时便湮没于大众文化鄙视链底端的“庸俗”歌曲情有独钟。但巧妙的是,贾樟柯通常会赋予这些歌曲全新的意义,促使其在新的文本语境中重新散发光芒并爆发美学力量。比如贾樟柯在电影《三峡好人》中选用的《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电影中这两首歌曲所代表的含义已然超越了大众流行文化冲击下歌曲所代表的某种低俗意义,而是对平民文化时代表征的一种印证。同样的,贾樟柯对于港台歌曲或者世界流行歌曲的选用秉持相同的艺术态度,比如《山河故人》中选用的港台歌手叶倩文的代表作《珍重》和1994年世界杯的主题曲GoWest,这些歌曲所蕴含的美感力量来源于其所传达的人物内心的忧伤,比如爱情纠葛的伤痛、母子分离的伤感等,正是歌曲所具有的感染力,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关于自身与社会的反思,以及变革所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镌刻着时代印记的流行音乐元素是贾樟柯创作电影流露出的美学怀旧特征的标识。

《山河故人》聚焦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创伤,个中情节充满贾樟柯对于逝去故乡的眷恋与怀恋,充满浓重的美学怀旧与文化乡愁意味。实际上,贾樟柯对于故乡山西汾阳的执着自其电影创作伊始便一直延续着。从某种意义上说,山西于他自身而言,已经超越了故乡这一单纯概念,而在岁月的消逝和文化的演变中成为他电影艺术创作的精神原乡。贾樟柯凭借一股对文化血脉的坚守多次令山西地域文化参与电影叙事,以山西在时代变迁中的蜕变呈现中国历史巨轮向前滚动的印记,表达了其关于处于文化危机的中国社会的深切人文关怀。

三、结 语

投身于电影创作领域以来,贾樟柯始终致力于以纪实主义风格电影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组成其电影作品的一个个肃穆且庄重的镜头,无一不充满敦厚且感伤的情怀,诉说着过往遮蔽于宏大历史叙事下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时期难以言说的伤痛。从总体上看,《山河故人》的创作风格是贾樟柯对过往创作理念的延续,其中不乏其对社会现实高度敏感的解读,然而,从电影叙事角度而言,该电影虽聚焦于对历史文本的描绘和阐释,但其对超现实叙事的应用实为贾樟柯在美学创作与艺术风格上的突破,可谓其电影创作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猜你喜欢
山河故人樟柯故人
第13话 故人
过故人庄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
《山河故人》与山西方言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贾樟柯:走西方
山水路迢迢,故人心不变
千年执手故人归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