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

2017-11-16 01:50李毅鹏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电影文学 2017年24期
关键词:同名大众文化网络文学

李毅鹏(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随着互联网这一空前敞开的社交空间越来越广泛地为人们所利用,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也获得了空前的便利,网络文学应运而生。而同为大众文化的产物与消费对象的电影则开始从网络文学中获取创作文本,在对网络文学进行改编后,实现文字和影像的联姻。网络文学对电影的渗透,已经成为当前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一、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指的是当人类在社会生产得到充分发展后,进入到消费社会时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以商品化逻辑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在消费时代,生产者“恪守那些看来是畅销的、一举成功或破产的秘诀和标准”,针对大众的消费欲望进行生产,并且是具有可复制性的、可大规模传播的生产。电影也不例外。如九把刀执导的、改编自自己的同名小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所遵循的畅销秘诀显然便是以电影声色形兼备的优势,对“怀旧”和“校园式爱情”进行书写,以迎合具有购买力和怀旧情结的,刚刚离开校园步入沉重现实社会的观众。而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大量迎合潮流出现,带有一律化倾向的同类题材青春爱情电影也印证了这种消费文化下商品的可复制性。

在消费文化中,消费者在接受娱乐时有着更多的主动性和对欣赏的把控力。由于票房便是当下衡量一部影片商业价值的最重要标准,因此绝大多数观众喜闻乐见的网络小说会更容易被搬上大银幕。如郭敬明的《爵迹》(2016)就改编自他本人的同名小说。郭敬明本人以及《爵迹》故事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大量符合消费环境要求的元素,如奇幻的,由水、风、火、地四个国家组成的奥丁大陆,这片大陆上的各种精通魂术的人以及王爵和使徒之间的关系等。而郭敬明则全面掌控了小说的改编,保证了各类能诱发观众观看欲望的元素不会被削减甚至被放大。美丽、神奇、声望、财富等符号概念在整个故事中被融合为商品,出售给观众。而在这种出售中,商品凭借的是新奇多变的外表给观众带来官能刺激,而并非电影的深层内涵,这使得电影被诟病为有离奇空洞之嫌。

而网络文学在消费文化主导下的电影改编也反哺了网络文学的新型创作和旧作的二度接受。如辛夷坞的同名小说在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拍摄之前已经出版7年,而电影的问世则又一次带动了小说的销量。可以说,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和电影双方的互相促进。但反过来,从图书发行的角度而言,电影的上映就意味着小说创意和构思的泄露,又造就了部分网络小说的出版困难。如陈凯歌的《搜索》(2012)改编自被认为是中国社会派小说第一人的文雨的同名小说,电影抨击了网络时代“人肉”技术带给叶蓝秋等人的伤害。而叶蓝秋的命运,她和陈若兮等人的关系等观众都已经在电影中有所了解,这会抑制观众对纸质书的购买欲望。文学和影视艺术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其实正是由消费文化造成的。

一言以蔽之,就网络文学改编电影而言,正是市场直接刺激了产出。而在消费文化下,观众在电影传播中作为消费主体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尊重,这也就使得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呈现出一种众声喧哗的,由大众文化创生出的气象。

二、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之间关系密切,前者可视为后者的基础。而电影艺术本身就是与大众文化息息相关的,近年来电影成为一种可以被民众广泛、频繁消费的文化商品,这还受到了全球化和数字化经济的影响。

大众文化意味着人类原本较为抽象的愿望、需求乃至情感被具象化和商品化,成为某种统一的包装与宣传,它在迎合大众的同时也在塑造大众,个体被动地进入到社会整合机制当中,形成某种思维惯性。在网络文学改编电影中,这种塑造往往体现为一种对“小清新”式的纯爱的宣扬。如苏有朋改编自饶雪漫同名小说的《左耳》(2015),杨文军、黄斌改编自顾漫同名小说的《何以笙箫默》(2015),赵真奎根据籽月同名小说改编的《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2016),等等。这种具象化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便是张一白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2016),电影改编自张嘉佳同名小说。原著和电影的叙事其实截然不同,电影将原著中的若干个短小的故事变为以一条主线,即幺鸡和陈末的爱情,带动另外三条支线(陈末和小容的感情,猪头和女友的感情,茅十八和女警察的感情),三条支线和主线彼此交叉,对主线进行润色的叙事,以使整部电影的故事完整、丰厚且有一定的跌宕起伏。

快节奏和对现代科技有着重度依赖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特征,这也使得普通观众在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消费时,能够将这种消费与日常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并拥有更为多样化的选择。并且在网络文学被改编成电影的这一过程中,读者/观众能够高度地参与到电影的创作中来。这也直接反映在电影的表达方式以及运营宣发模式上。大众能凭借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更为便利地将自己的日常审美喜好以及对小说文本的理解传达给电影主创。而电影主创不仅不可能忽视这些来自大众的意见,甚至会主动进行与读者,即潜在观众之间的互动,积极营造话题,在演员遴选等方面炒作电影热度,以网络平台亲近观众,提升电影的关注度等。从这一点来说,网络文学使得电影的创作早已突破了旧有艺术的精英创作规则。如同样是根据天下霸唱(张牧野)小说《鬼吹灯》进行电影改编的乌尔善的《寻龙诀》(2015)在口碑上就要远远高于陆川的《九层妖塔》(2015),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充分考虑到了大众的审美,如在胡八一这一角色的选角和造型设计上,就遵从了大量网友的意见,选择了曾经在《龙门飞甲》等电影中展现出“英气而又有帅劲”的陈坤。

而大众文化还是国际文化中的共有内容,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得更宽一点就可以意识到,相对于欣赏门槛更高的文学而言,电影本身就在国际文化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大众文化参与下形成的,表达了某种“民心所向”情感意志的电影,在当前这一网络时代,是完全有可能在世界级别的交流平台上,代表了某种民族文化或民族气质登场的,并有可能相较于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更容易因“接地气”而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所迫切需要的新资源。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韩国作者可爱淘的同名小说在被韩国导演李焕庆拍摄为电影《那小子真帅》(2004)之后,也被中国购买版权,拍摄了同名电视剧。而根据目前中国网络小说如《斗破苍穹》《逆天邪神》《盗墓笔记》等在国外网站上的惊人日均流量,以及这一类小说迥异于传统严肃文学,但是在数字电影时代显然更具有影像化优势的仙侠、玄幻类性质,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未来,中国的网络文学也完全有可能对外实现这样的文化输出。

三、都市文化

如果说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在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中还体现得较为明显的话,那么都市文化则属于这类电影较为隐性的属性。而从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网络文学抑或是电影,都市居民才是它们的消费主体和娱乐对象,这也就催生了网络文学改编电影中的都市文化。都市成为这类电影中人物发生社会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并且都市本身的多场景性、充分机遇性也使得电影在叙事时能拥有充沛的资源。只要对近年来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进行归纳就不难发现,大量电影叙事的生成场域都在城市且多为现代都市,电影中的大量美学形象和象征符号也是属于都市这一物质空间的。而远离都市的网络小说并非没有被搬上银幕的,只是相对于以都市空间为主的电影而言,它们往往在接受度上处于略微尴尬的位置,除了玄幻以及两部盗墓题材电影之外,大量非城市背景的网络小说在改编成电影后都遭到了程度不一的遇冷。如带有恐怖意味的黎妙雪的《地狱的第十九层》(2007)、张菁的《荒村客栈》(2008)和罗志良的《荒村公寓》(2010)等,尽管其原著小说都拥有一定的读者基础,但电影最终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票房成绩。

以郭敬明根据自己小说改编而成的《小时代》(TinyTime)系列为例,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上海,而主人公林萧、顾里、南湘和唐宛如四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她们的经历也与这座城市紧密相关。如顾里家庭条件相当好,电影中多次表现顾里拥有大量的奢侈品,在另外三个人来她家做客时,顾里打开自己豪华的衣帽间让三个人随便挑选那些昂贵华丽的衣服。也正因这样优越的经济条件,顾里和顾源的感情备受阻碍。在《小时代》(2013)和《小时代2:青木时代》(2013)中,由于四个朋友还未走出学生时代,因此上海的繁华迷离还没有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小时代3:刺金时代》(2014)中,都市文化随着四个人大学毕业进入职场而越发清晰。高楼大厦、舞厅、车水马龙等都市风景线已经成为频繁出现的审美对象,更为重要的是,主人公的人生体验已经走向对享乐和物欲的追逐,包括远远超出普通观众消费能力的各色时尚品牌等,人物的爱情和友情都在纸醉金迷中产生,这不断给予观众在感官上的刺激。这一方面是因为郭敬明使用这种种浮夸、奢靡意象包裹的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悲伤和痛苦,以美好的包装来衬托伤疤的丑陋;另一方面则是都市特有的快节奏生活导致了都市人特有的脆弱心理和实利观念,这也是电影中人物身陷爱恨分合的原因之一。

又如蒋钦民执导的《恋爱前规则》(2009),电影改编自《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电影主人公陆飞是在北京工作的动画设计师,秉承“不恋爱主义”,在北京拥有较好的居所,而女主角冉静则是一名漂亮的空姐,两人阴差阳错地合住在一起,逐渐产生了感情。两人收入不菲的职业背景、陆飞的恋爱观,以及在冉静强烈要求搬进来和陆飞一起住以后,两个单身男女这种张扬的、离经叛道的身体叙事策略等注定是属于都市的。与之类似的还有如李虹改编自提刀狼顾的同名小说的《我的美女老板》(2010),张一白根据九夜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匆匆那年》(2014)等,在此不赘。

值得一提的是,都市文化是早已存在于国产文学和电影中的,如王朔的“顽主”系列小说就曾被搬上大银幕,但是根据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呈现都市文化这方面则与前者有较大差别。前者对都市生活是持有批判态度的,作家们试图将都市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荒原”,展现的是都市空间中种种荒诞的一面。而在来自网络文学的电影中,都市形象却一般是正面的、光鲜的。这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正是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区别,在商业语境下,网络文学和电影的创作都倾向于进行观众更容易接受的物质罗列和对理想化生活的塑造,而非对观众身处的都市生活进行拆解和批判。

当代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在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以及都市文化汇合的潮流下被改编为电影,这类经过题材选择和精心的营销计划的电影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受众号召力。可以说,在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和都市文化充分影响这些电影的改编与创作的同时,电影又为上述文化的面貌以及文化和文化间的传输增添了新气象。

猜你喜欢
同名大众文化网络文学
同名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集成成像同名像点三维形貌获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