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电影中美术元素的应用

2017-11-16 01:50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23
电影文学 2017年24期
关键词:光影美术文学

王 磊(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随着电影技术的日趋完善,对电影美学表达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电影拍摄与制作,其实是件相当复杂的事情,涉及诸多的文化类型,包括小说、美术、音乐,甚至哲学、历史、摄影等。[1]一部好的电影,是将这些元素综合运用,并把每一部分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的结果。美术是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它决定着一部电影最直接的观感与美感,值得我们去探究其中的艺术价值。

一、电影主要表现应用元素

为了使电影表达的主题思想更为丰富,可以应用文学、美术等元素将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世界充分地表达出来。

(一)文学

文学自古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不同人群的思想特征。电影文学即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文学作品形式。文学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电影一旦失去了文学的支撑就失去了其思想内涵。文学借助文字的外衣表达,是种静态的美;而电影则是各种感官体验,是一种动态的美。因为手法的多样化以及表达的多样化,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能够在众多艺术中吸取养分,始终保持着与文学的高度重合。文学与电影两者相辅相成,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并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多重联系,这些多重联系使得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

(二)美术

电影与美术具有相似的审美观。电影拍摄的画面构图,也是美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在画面构图上有着表达技巧的相似性。另外,美术作品中画面影调、色彩与光影的运用,也是电影拍摄中必须运用的重要手法,两者彼此借鉴、相互影响。电影中常见的结构转变与画面切换,其实就是美术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运用。当然,除了以上这些以外,电影视觉造型更是电影拍摄中重要的要素与环节,电影的服装道具师乃至造型师,都需要考虑电影角色的造型。而造型灵感的来源,很大一定程度上来自美术作品的审美倾向。电影与美术的关系,足以证明其深远的影响意义。

二、电影美术元素应用

电影艺术创作离不开电影美术元素的应用,包括构图、色彩、光影、结构、造型等。

(一)构图

通常而言,电影中的任何镜头、场面都是经过导演精心安排、反复拍摄的效果。每个长短镜头的设计,都要从电影作品的主题、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设计调整,达到增强画面感染力、表达电影思想主题的效果。这与美术中的画面构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镜头结构中使观众理解导演想要传达的电影主题。在作品《我不是潘金莲》中,由于其大胆采用圆形遮罩画面进行影像呈现,在观众中产生热议。抛开好坏对错的评价,由电影画面“构图”引发的事件本身足以看到观者的视觉体验在电影之中是多么的重要。按照导演冯小刚的说法,“我觉得这个故事是非常中国的,过去中国古代那些文人画是圆的,圆形画幅很有中国味道,会使李雪莲的故事从视觉上更中国”。影片之中同时采用方与圆的构图方式,分别暗合了中国人情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共存。

(二)色彩

色彩是电影作品中抓住观众眼球、吸引其注意力的最直观武器。色彩对观众有着强烈的暗示作用,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编剧导演的故事叙事中。从人的生理特征上来说,人的眼球视网膜能够吸收视觉可见色彩,并在视神经的作用下将其视觉信息输到人的大脑,因此人的大脑就印记下了物体的光与色。如同凡·高的作品《星空》,画面的绚丽色彩对人眼球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在电影《宝莲灯》中我们同样看到具有超强的对比与饱和度的画面,使得电影具有仿佛食物般秀色可餐的卖相。色调的对比运用具有诠释电影画面的作用,颜色撞色或者色差的对比,也让电影风格产生了更多的变化。色彩还具有不同的情感属性,不同色彩带给观众不同的感观体验,使观众在更加适宜的氛围中欣赏电影艺术。

(三)光影

光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对电影艺术而言更是如此。有光才会有影,没有光就没有了电影作品的表达,美术元素中的光影,先于电影光影的发展。光影在美术中的发展,为电影作品的光影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光,成为电影造型与艺术表现中人物塑造、风格塑造的画面造型手法。通过光影形成视觉对比,传递视觉信息并给予其视觉快感。如在《阿飞正传》中,电影的整个光影基调都是暗沉的,甚至是带着忧伤的。咖啡馆中,旭仔与歪仔在对话,随之画面切向旭仔的面部,咖啡馆门外的斜阳穿过门窗,穿过货架打在咖啡桌上,使人物脸部表情更加模糊,陡然给电影增加了一份伤感。大量的光影效果,使电影更多了一份艺术气息。

(四)结构

中国画常见的绘画技巧便是留白。留白的运用在中国艺术中非常普遍,甚至成为美术作品中重要的表达技巧。留白的艺术性在于,使得画面更有层次感,同时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利用了人类视觉想象,将画面艺术不断加强。[2]近些年来,大量的国产电影也运用了中国画的留白手法,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剧情在不同的理解之下具有不同的走向,但同时每一种说法也都成立。其特有的叙事手法是将电影“留白”成功运用的结果。每种情节发展,都是破碎的、不完整的,需要观众自己去理解、想象和参与。故事穿插着讲述,始终保持着神秘。这正是“留白”手法的妙用。

(五)造型

电影造型是指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以形、色、光表现具体的人、景、物特质,并引导观众理解的表现手段。不同的受众会对不同的艺术造型产生完全不同的艺术感受与联想。而真正对造型因素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政治环境与社会文化背景。在观众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想象结果,造型因素正是电影对观众想象引导的一种途径。通过造型引导,使观众设身处地的进行想象与思考。[3]同时,观众对造型的理解与想象,也是一个再加工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象,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卧虎藏龙》的拍摄,无论是电影服饰造型还是场景造型,都是在美术元素中学习并获取灵感的直接结果,这种技巧的高超应用,也是这部影片最终赢得大奖的重要原因。

三、结 语

美术元素是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为影片画面造型进行设计和创作的艺术元素。而美术对电影的影响则体现在电影叙事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美术元素从每个细节中展现出电影艺术的魅力,也正是美术与电影的糅合,促进电影艺术品质不断地发展提升。中国元素在影片中的应用使得这一综合艺术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快速发展。相信我们对于电影艺术中美术元素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势必会促进电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民族电影艺术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光影美术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光影
光影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创意美术
光影之下
光影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