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社会的映射:《回归》隐喻意义

2017-11-16 01:50孙福庆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电影文学 2017年24期
关键词:伊万回归父爱

孙福庆(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俄罗斯电影《回归》(Возвращение)是安德烈·萨金塞执导的处女作,该片荣获2003年举办的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和金狮奖两项殊荣。影片以其质朴宁静的画面、情节简单而内涵深刻的独特风格脱颖而出,在国内外赢得广泛的赞誉。

一、影片情节简介

影头开头以海底沉没的一艘木船为焦点,配以深邃婉转且略带凄凉的音乐,给人们留下了悬念。一天,两兄弟吵闹着回到家中,被妈妈以“安静,爸爸在睡觉”打断。两兄弟对12年未归父亲的突然“回归”感到惊讶,包括妈妈和外婆在内的所有人对这“回归”都感到无所适从。兄弟两人对父亲的态度截然相反,在安德烈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还依稀存在,他很快就接受了父亲并流露出无限崇拜;而在小儿子伊万的“字典”里,父亲是仅存在于一张褪色的旧照片上那个未曾谋面的男人,因此他表现得极为排斥父亲。

为了使父子增进感情,妈妈建议他们去旅游。在七天的旅途中父亲对儿子们进行了近乎军训式的训练,这使得本来就生疏的父子关系愈加渐行渐远。在途中接连发生几件事,父亲为了儿子能迅速成长而表现得看似冷酷专断、袖手旁观。两兄弟由于长期与母亲、外婆接触,接受的都是母性教育,尤其伊万恋母情结较重,因此他们无法接受父亲近乎“军训式”的教育,导致了父子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当然,整个七天的旅途中父亲在两兄弟心目中并非仅是专断和暴力的形象,他遇事镇定,有条不紊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睿智和敢于担当、埋头苦干的精神,都成为兄弟俩成人路上最好的学习范本。例如,雨中车陷泥中,父亲教他们如何利用身边的树枝将车弄出来;父亲在上孤岛前教他们如何给小船涂沥青等。此外,父亲在得知抢劫兄弟俩的男孩身处窘境之时,毫不犹豫地给这个男孩钱,这展示出父亲善良的一面。

父亲意外在高塔上坠亡之后,两兄弟竭尽全力利用途中父亲教会他们的本领将父亲带出荒岛,当他们筋疲力尽地将包裹从船上搬到车子后,发现载着父亲尸体的小木船飘向了水面中心,渐渐沉没海中,伊万也情不自禁地喊着“爸爸”,此时剧情已基本接近尾声,从某种意义讲,父亲完成了父爱的“回归”。两兄弟也因此而迅速成长,特别是安德烈立刻就转换为“新爸爸”的角色,懂得了男人应该学会独立处世,懂得担当。

父亲在高塔上意外坠亡的悲情结局值得人们深思,影片意欲传达的是家庭教育问题、父爱的伟大,抑或是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片名“回归”的隐喻意义

自美学者莱克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问世,由此开启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时期。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也就是说人类概念体系是通过隐喻方式建构的”。[1]6隐喻不局限于一种修辞方式的认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是心智操作手段。同时,隐喻是在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文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隐喻具有民族文化独特性。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件事来理解另一件事,是将一个概念域(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1]5隐喻过程中涉及源域、目标域两个概念域,同时,相似性也是其重要的因。相似性或者称形象性(意象),是联系两个概念域的重要因素。源域通常是人们熟知、比较容易理解的日常生活概念,目标域为相对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隐喻的过程就是将源域概念或意象投射到目标域概念或意象的过程,这是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内核,概念隐喻的研究通常涉及的是语言层面的隐喻现象。但实际上,不仅在语言中存在概念隐喻,在其他领域也有不同的体现,如电影、音乐、绘画等领域。

隐喻通常从语言层面进行研究,但实际上,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在其他领域也有不同体现,如电影、音乐、绘画等领域。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借助语言展现人物性格和主题内涵,往往还通过一些间接手段揭示其暗含的隐喻意义,留给观者一定的思考空间,正是通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隐喻方式能达到最佳效果。“概念隐喻在电影作品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同一部优秀文学的作品一样,应具有启发意义,能够将观众的想象力充分调动起来,这就需要对影片从片名到语言、主题、镜头、音响、画面、背景等不同内容进行最佳艺术处理,将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通过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传达到接收者的头脑中。”[2]

该影片片名“回归(возвращение)”具有深刻内涵,首先,“回归”是指离开家12年的父亲回到家中,这是其基本含义;第二,“回归”的隐喻意义,是指“父爱”的回归。也许路途中父亲表现得看似冷酷无情、专断暴力,一派大家长行事风格,但是他的初衷是不容置疑的,为了让两兄弟快速成长,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真正的男子汉,这是一个缺席孩子成长12年的父亲对孩子爱的一种特殊表达,只因为他太急于想在短时间内弥补这缺失了12年的教育。途中的第二天早上父亲因有公事要办,打算收拾东西离开,当他看见小伊万坐在树杈上开心地钓鱼,爸爸远远地望见,眼神中充满了爱意,镜头也停留了几秒。此外,当伊万发疯似的跑向森林,父亲紧追其后的画面出现时,特别是当深知恐高的伊万爬上高塔时,伊万关上顶盖不让父亲上去,这时父亲焦急地说:“求你,儿子,让我上去。”但伊万哭喊着说:“你走开,我恨你,如果你不走开我就跳下去。”父亲紧张地说:“别动,等着我。”随后父亲从另一侧爬上高塔,只说了“伊万,儿子……”就瞬间坠下高塔,这一刻最好地诠释了“回归”的真正含义,完成了父爱的“回归”,也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三、“父与子”的政治隐喻

影片《回归》中使用了典型的“父子”关系作为喻体,用阔别12年的父与子隐喻俄罗斯解体12年后的国家领导人与民众,同时将父亲身上的一系列特征映射到国家上。“父子”关系隐喻属于典型的“亲属关系”隐喻范畴,亲属关系隐喻是以两事物之间的关系相似性为基础,可用于喻指两事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亲属关系隐喻常用于政治领域,特别是国家处于政治、经济危机时期,А.Ю.Леонова指出:“亲属关系隐喻模式在国家政治危机时期使用的频率较高,可以起到缓和危机、化解矛盾的作用。”[3]

事实上,两兄弟性格迥异,一个桀骜不驯,一个言听计从,这也象征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双重性,俄罗斯地处欧亚交界,是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气质,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也表明了俄罗斯民族的双重性特点。

《回归》这部电影拍摄于2003年,恰逢父亲12年后回归,也就是父亲在1991年离开家,而苏联解体正值1991年,这显然不是偶然事件,旨在隐喻12年后一个新的权威回到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12年间俄罗斯国内政治动荡,经济下滑,民不聊生,整个俄罗斯社会失去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面临着向哪儿去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俄罗斯人民正在做痛苦的抉择。

此时的俄罗斯需要在一个强有力的掌舵人带领下走出阴霾,或者说最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父亲”的领导、一个强势人物的出现,父亲的“回归”更深层次的隐喻是在俄罗斯大地上一位强人的“回归”。

然而,这个民族双重性格决定其矛盾性,既希望强势人物的诞生,又完全拒绝专断暴力。然而这位父亲是独裁专制、暴力激进的代表,他希望国家快速走向复兴,由于他12年的失联,使得他与“人民”缺少感情基础,加之他不善沟通、强权且暴力的行事风格,使得紧张关系愈演愈烈。人民无法接受如此暴力激进的“父亲”,而是呼唤一位兼具“父性”和“母性”气质的领导人物的出现,渴望强大的“父亲”出现,但拒绝暴力和激进主义,“毕竟俄罗斯民族在大苏联时代的暴政中经历了太多的创伤记忆”[4]。

当父亲不幸坠亡后,安德烈仿佛魂附体般瞬间长大,带领弟弟克服困难在深夜里穿过森林将父亲拖到船边,隐喻“新父亲”诞生,一个兼具“父亲”般强大睿智和“母亲”般温柔善良的“新父亲”的“回归”,他才是能带领俄罗斯再次走向民族复兴的人选,权威回归俄罗斯,俄罗斯民族精神再次回归,这是电影真正的题旨。同时整部电影中父与子的亲属关系隐喻语用意义在于,强化了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国家危急时刻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具有积极的评价意义。

四、结 语

无论是从“父爱”回归角度鉴赏,还是从政治隐喻角度解析,《回归》都是一部具有深厚内涵底蕴的影片,在看似简单的情节背后彰显了宏大的社会政治问题。通过影片故事情节的分析,抽象出“回归”的隐喻内涵,总体而言,包括两个隐喻意义:首先,从家庭角度而言,是指父爱“回归”;第二,从社会角度出发,喻指“新父亲”回归,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需要这位新权威的“回归”,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回归,这是其政治隐喻内涵。隐喻意义的解读能更深入地揭示影片意欲传达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但理解的视角不尽相同,其丰富的隐喻内涵还有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猜你喜欢
伊万回归父爱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书评:《独一无二的伊万》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父爱如山
伊万卡的新角色:“第一女儿”还是另一个“第一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