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迪克》到《白鲸》的影视化嬗变

2017-11-16 01:50扈玉婷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电影文学 2017年24期
关键词:莫比白鲸迪克

扈玉婷(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一、故事主题化繁为简

小说《莫比·迪克》作为19世纪海洋小说,其将多重主题思想融合于字里行间,人性、历史、科学、生命、宗教、种族等主题都具有极为显著的时代色彩和复杂的社会内涵。然而电影《白鲸》导演化繁为简,根据现代观众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原著深度性社会内涵,将故事的主题局限在美国式英雄主义,以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吸引现代观众的观影兴趣。

导演麦克·巴克对原著背景、矛盾、人物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将原著小说移植到20世纪70年代冷战时期,将捕鲸船改编为核潜艇,因为白鲸对核潜艇的攻击,导致船长埃哈伯失去一条腿,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为维护国家安全,毅然决然地驾驶着新潜艇寻找白鲸。为凸显其英雄主义色彩,故意将白鲸对国家、个人安全的破坏力予以渲染,残疾的埃哈伯已经不再是原著中偏执疯狂的暴君,转而被描述为一位英雄。虽然故事主题的简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小说的社会批判性,但是却让影片故事矛盾更为清晰,有利于满足现代观众的观影兴趣。同时,为了实现对故事主题的简化处理,导演麦克·巴克对征服、种族等深刻主题相关内容予以删减。原著《莫比·迪克》中赫尔曼·麦尔维尔将海洋描述为物质掠夺的战场,在大海上能看到人类的贪婪、占有和掠夺。作者用大量与鲸鱼相关的艺术文字对鲸鱼价值、如何宰杀、如何利用进行细致的描述,尤其对龙涎香、鲸油的提取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描写,可以说作者用一部鲸鱼百科全书隐喻人类的贪婪,对当时英国社会海外扩张、殖民主义进行批判。然而导演却在影片中对这些内容予以了删减,降低了故事的社会批判性。同样影片对种族歧视主题相关的内容也进行了情节的改编,例如,原著一章“白鲸的白色”对白色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既写到了普通民众、统治者对白色的推崇,又写到了自己对白色不同的看法,并且采用白鲨、信天翁、白色战马、裹尸布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白色物体批判当时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然而电影《白鲸》上映在新的社会时期,导演麦克·巴克赋予了黑人和白人平等的地位。例如原著中深受白人虐待的黑人青年皮普在影片中却深受白人伊实马利和米歇尔的喜爱,并且成为工作搭档,既弱化了故事的批判性,同时也让故事的主题逐渐简化,向着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情趣的方向发展。

二、叙事结构回归传统

小说《莫比·迪克》中主要采用开放式叙事结构,将大量素材与主题穿插在一个以死亡开始,而又以死亡结束的环状叙事结构中,将众多复杂、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呈现给读者,然而电影为保证故事主题的清晰化,对原著叙事结构进行了个性化改编,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封闭式叙事结构。

导演一方面主要采用了单线性叙事结构,让影片以英雄主题为核心进行叙事。原著小说基本上以伊实马利海上冒险为主线索,同时以船长与白鲸之间的故事为副线索,主副线索时而平行发展,时而相互交错影响,小说中大量和情节无关的故事素材如作者主观感想、评论、幻觉、噩梦、独白等内容被穿插于小说文本中。然而在影片《白鲸》中,导演选择了原著小说的副线索,也就是以船长与白鲸的故事串联起整部电影。故事由核潜艇遭受白鲸攻击、船长遇难、40年后核潜艇重返大海、船长与米歇尔博士的冲突、同仇敌忾消灭白鲸等情节组成,运用色彩、对话和画面等形式把这些主要情节根据矛盾冲突的变化融合在一起,为现代观众展示了完整而又与原著截然不同的叙事过程。对原著中较为零碎的情节,如预言家死亡预测、伊实马利的噩梦等与英雄主题关系较小的细枝末节,影片仅以旁白的形式只言片语予以带过。既有利于理清故事脉络,又能给观众直接的心理冲击。

另一方面,电影《白鲸》采用了一种直线型叙事顺序,遵循传统戏剧“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完整地讲述了一个英雄的复仇故事。原著中淡化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不同场景、人物、时间总是突然纠结在一起,时而颠倒,时而顺畅。然而在影片《白鲸》中,导演直接以船长出海为开始,一步步详细地讲述了出海的遭遇及40年后故事矛盾的升级。同时在情节的安排组织上,根据主题需求采用了大量传统西方戏剧式表现手法,把原著《莫比·迪克》的不同板块内容进行合并和影像化重组,将船长捕杀鲸鱼相关内容按照直线型时空顺序进行串联。为了强化情节之间的联系,导演在影片中大量利用旁白等画外音,通过全能视角叙述者的讲解把故事联系起来。尤其在展现关键情节时,伊实马利的声音不断出现,不仅让影片的发展显得自然顺畅,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现代观众对故事的理解难度,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水平。

三、人物形象高度提纯

赫尔曼·麦尔维尔将笔下每个人物刻画为矛盾综合体,虽然有助于小说挖掘社会深度,但是却也为其影视化转变带来了非常大的创作难度。导演麦克·巴克对原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提纯处理,让其正面形象最大限度地得以展示。

首先一改船长偏执的形象,让其成为伸张正义、身残志坚的美国式英雄。原著中船长因为在一次捕鲸鱼过程中被白鲸“莫比·迪克”咬下一条腿而心怀仇恨,驱使他肆意捕杀鲸鱼,甚至不顾船上所有人的安危。然而在电影《白鲸》中导演却对船长埃哈伯的形象和性格进行了颠覆,船长不再是偏执冷酷的硬汉,当核潜艇遭受鲸鱼攻击造成众多船员死亡、自己残疾时,他悲天悯人,出于正义和爱国情怀勇敢地与白鲸搏杀,即使过去40年,他也没有忘却白鲸对他、对船员、对国家安全的伤害和威胁。与小说中偏执鲁莽的追杀不同,影片中的船长富于智慧,同时又意志坚强、自信乐观,既具有美国人所推崇的浪漫主义的英雄气魄,又具有人性的闪光点。同样影片中斯塔伯柯也不再谨小慎微,而是变得谨慎但不缺乏勇气;奎魁克也不再凶悍蛮横,而变得更为专注和充满荣誉感;黑人青年不再自卑,而是变得更为活泼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电影《白鲸》还创造出米歇尔博士这一原著中并没有的女性形象,赋予其科学、严谨、自信而又无畏的性格闪光点。影片满足了现代观众对女性形象及现代女性的渴望和想象,米歇尔对自然、海洋充满无限的向往,她对黑人青年皮普毫无歧视,甚至极为乐意与其一起探究白鲸的奥秘。生态主义者米歇尔对船长捕杀鲸鱼的行为极为震惊并勇敢地站出来进行阻止,而当她了解到船长的故事和用意后,她又对自己的判断进行了新的思考。可以说,电影《白鲸》为保证故事的英雄主义色彩,最大限度地对故事人物形象进行了提纯化处理,让每个人物形象更加正面和积极。

四、结 语

在《莫比·迪克》向电影《白鲸》影像化嬗变的过程中,导演麦克·巴克根据现代电影艺术特点和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对小说的主题、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让整个故事更为清晰明了,产生更多戏剧效果,其成功经验也值得我国的电影创作者予以借鉴。

猜你喜欢
莫比白鲸迪克
傻狗温迪克(八)
傻狗温迪克(七)
我的白鲸朋友
小学生迪克比
海豚VS白鲸,谁更聪明
小学生迪克比
白鲸
神奇的“莫比鸟斯带”
空中“大白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