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了不起的菲丽西》的成长主题

2017-11-16 01:50李珂珏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电影文学 2017年24期
关键词:法国舞蹈梦想

李珂珏(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由于目标观众群中有大量未成年观众,成长是动画长片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在艾瑞克·莎莫和艾瑞克·韦林推出的动画电影《了不起的菲丽西》(Ballerina,2016)中,观众所能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而俗套的关于“学艺—追梦”的故事,还有对于成长主题的重新阐释。

一、“成长”的立脚点

在《了不起的菲丽西》中,故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都是自我,换言之,电影最为关心的,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菲丽西成为芭蕾舞者这一梦想的最终实现与否,而是以菲丽西为代表的无数个“我”、无数个青春个体如何面对和改变自己的个体成长经验。

电影一开始就传达出一种人生极为艰难的语境。相较于迪士尼动画电影中,主人公大多一开始就生活在较为平静、祥和的环境中,直到有一天遭遇飞来横祸,从此命运发生转折不同,《了不起的菲丽西》则是直接将主人公置于一个较为极端的悲惨环境中,从而开始步步向上的奋斗。在电影中,菲丽西和男孩子维克托都是孤儿,他们生活在孤儿院中,而孤儿院的院长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和蔼可亲、体贴周到的慈父形象,相反,院长对菲丽西的舞蹈梦是持不赞成态度的。这种无父无母的设定使作为一个个体的“我”这一角色进一步凸显了出来。两人几乎从来就没有感受到父母疼爱、庇护的滋味,而现在又没有真正成年可以另组家庭,他们必须走过一段孤苦无依的生活。在一开头,因为菲丽西在孤儿院的时候就每天习舞练功,她抓紧每一点时间把着铁床练芭蕾的动作,可谓是练得废寝忘食。对此,院长是不满的,他在教训菲丽西时说:“人生是非常艰难的,命运并不会可怜你。”在菲丽西痴迷于舞蹈时,院长并不是不知道菲丽西的梦想,但是院长的理念是“梦想不能当饭吃”。

梦想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的,是人们理想的成长目标。然而人生的重重难关以及一些突然的变故都有可能成为扼杀梦想的元凶。而其中只有一部分人能够不改初心,坚决地向着梦想的方向努力。成长的意义也就在此体现出来,即自己的成长是在体会到某种艰难以及希望的渺茫之后,依据自己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和具体方向完成的。因此,院长对于菲丽西的教训可以说不仅仅是给观众制造了一个叙事背景,让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也是菲丽西成长之路上的一个标记,在此之前,菲丽西对于舞蹈的热爱还可以说是自发式的、本能的,或者是包含了一点对于已经不在人世的父母的思念的;但在院长已经明确点明希望菲丽西对人生不要抱有幻想后,菲丽西对舞蹈梦的坚持才可以说是在明知自己生活的并不是童话世界后,依然有勇气和激情去战胜困难,实现理想,并且这种对理想的坚持在他人的反对下,包裹在其动机附近的杂质被滤清,菲丽西认识到了成为一个舞蹈演员是“我”的需要,从此以后,她开始了对自我价值的探求与追问。孤儿院院长代表了“他们”,而“他们”的话语并不比“我”的个人表达更为重要。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菲丽西的竞争对手——小女孩几卡米耶。从芭蕾技巧上来说,经受过系统而艰苦训练的卡米耶无疑是在菲丽西之上的。但是当舞蹈老师问两个女孩儿“你们为什么跳舞”的时候,菲丽西说因为舞蹈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是她看见“我”的一种方式。而卡米耶却说学舞蹈是出于母亲的逼迫。这就是菲丽西能够战胜卡米耶的关键所在。“我”的重要性(而不是梦想的重要性,因为卡米耶尽管是被迫练舞但是也可以视作她是在帮助自己的母亲实现梦想)被凸显了出来,菲丽西的成长是她先找到了自己(即舞蹈),然后再由自己找到了人生,最终将热情转化为才华,使“我”成为一个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在社会上独一无二的人。而卡米耶的才华却是没有“我”的支撑,也就失去了热情,她没有自我,而是将自己当成了一个承载母亲理想的物。

二、个体的成长经验和与他者的互动

菲丽西和维克托可以视作社会中的边缘个体,他们对巴黎歌剧院的了解仅仅来源于一张图片,但是依然保留了童年的天真的他们能够在“桀骜不驯与游戏化的行为方式中,逐生命热情而行”,电影以一种开放心态,展现了菲丽西作为一个离经叛道的(这点从她冒用卡米耶的身份闯入歌舞剧院就不难看出,菲丽西并没有接受过太多的道德教育),“处在社会与文化结构中的青春个体,常常被社会忽视”,逐渐在社会主流的召唤下,实现与社会主流文化和道德伦理和解,重新获得新的社会身份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成长是伴随着与他者的互动的。

例如,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电影中,菲丽西在擦地过程中结识的恩师奥丽特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曾经遭遇不幸的菲丽西,她因为腿受伤而终止了自己的芭蕾舞生涯,在舞团里当一个默默无闻的清洁工。当时的奥丽特可以视作一位“隐世”的大师,然而在遇到菲丽西以后,奥丽特不仅收养了菲丽西,还在舞蹈上对她倾囊相授,甚至在知道了菲丽西是冒名顶替来的时候,还教菲丽西如何圆谎。在奥丽特的培养之下,原本芭蕾舞零基础的菲丽西不仅没有在残酷的淘汰制度下被淘汰,还成为班上的佼佼者,她的一个大跳成功地让一直不服气的卡米耶说应该让菲丽西来跳这个舞;除了奥丽特以外,菲丽西还获得了编舞大师梅拉特的青睐。两位成为菲丽西的贵人。当菲丽西迟到、摔倒甚至最后落选时,惜才的梅拉特都选择了给予菲丽西机会,原本被选上的卡米耶则被淘汰了,而卡米耶也在自由女神像事件后与菲丽西化敌为友。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涉及了男女两性之间的互动。《了不起的菲丽西》一个较为深刻的地方就是设置了俄罗斯王子这一角色。在《胡桃夹子》竞选的最后一场比拼前夜,菲丽西原本应该为了第二天的比试而练习,而俄罗斯王子却来对菲丽西说她已经非常优秀了,提出在这个晚上和菲丽西约会。之前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自己女性魅力的菲丽西难以抵抗王子的甜言蜜语以及富有多金的身份。然而约会结束后,菲丽西不但因为疲倦睡过了头,直接错过了关键的比试,还一直心事重重。俄罗斯王子是一个符号式的人物,他出现的意义在于让菲丽西理解到他者利益与“我”的利益之间存在矛盾时,冲突并不都是激烈的、明显的,还会有这种温和的方式让女性自动放弃努力,并且这样的诱惑是无处不在的。菲丽西之所以上当就是在于王子让她相信自己是特别的。一旦菲丽西的逻辑和行动被王子所左右,她就很有可能失去一切。也就是在经历了和俄罗斯王子的交往之后,菲丽西才真正确认了自己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那就是并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但是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维克托。

在电影中,维克托一贫如洗,但是他在机械方面有着发明创造才能,曾经无数次修好菲丽西的音乐盒,还做出了滑翔翼。两人共同飞过建造了一半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的画面意味着他们两人的成长是同步的。维克托鼓励菲丽西继续自己的舞蹈梦,为了菲丽西能够去看一眼心中的圣地巴黎歌剧院而乔装改扮帮助菲丽西逃出孤儿院。在成长过程中,菲丽西意识到甜言蜜语永远只能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调剂品,而那个对自己的个人实现全力支持的人,才是她值得珍惜和托付的。而在菲丽西的个人感情之外,她的恩师,世外高人奥丽特的感情线在电影中也是较为重要的。在电影中,舞蹈总监梅拉特最后爱上了奥丽特,这使电影的“大团圆”意味更为浓厚。但是电影限于时长,对奥丽特的情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展开。实际上,奥丽特作为一条副线可以在叙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她作为一个曾经的芭蕾舞大师所应该收获的也不仅仅是梅拉特的爱慕。在奥丽特的舞蹈生涯中,有没有对舞蹈产生过胆怯、厌恶但最终依然深深地眷恋着舞台的经验,这直接关系到她为何要教授菲丽西舞蹈技巧。如果电影在这方面稍微深入一点的话,观众将会获得更多的感动。

三、个体成长的现实意义

《了不起的菲丽西》中尽管没有出现明显的宏大话语,但观众依然可以感受到在励志性叙述之中还有一种轻快的历史想象,以及附着在主人公鲜活、美好的成长中的法国特有的浪漫主义文化,这使得电影具有重新追忆、审视法国的现实意义。

在《了不起的菲丽西》中,菲丽西的成长实际上是与法国的成长紧密相关的。在电影中,观众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19世纪末期,法国巴黎特有的一种浓郁风情,还可以感受法国人为之骄傲的“法国梦”。在电影中出现的大量细节实际上是与历史有出入的。如菲丽西全力以赴准备的舞剧《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经典芭蕾舞剧,但这部舞剧的首演是在1892年的俄罗斯。但电影中出现的建造了一半的埃菲尔铁塔又似乎在提醒观众当时是1888—1889年,《胡桃夹子》还没有被写出。除此之外,电影中还出现了法国赠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而法国将雕像装箱时是1885年,美国收到雕像并在纽约揭幕时则是1886年。也就是说,电影展现了三个具有年代标志感的元素,给观众呈现的却是错乱了的时间线。这并不是主创欠缺历史常识,而是在于主创希望这些元素让观众感受到法国的成长。

埃菲尔铁塔在建成后是当时巴黎市的最高建筑,它的树立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胜利一百年,也是为了当时的法国巴黎世博会。法国要在世博会上展示其工业革命成果。当时的法国已经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而埃菲尔铁塔也就承载了要超越英国水晶宫,成为巴黎乃至法国的代表的任务。一言以蔽之,此时的法国正处于经过了百余年的努力而站在一个辉煌的巅峰上的时刻。菲丽西的出现,也代表了法国当时崇尚艺术、追求梦想的良好风尚。

在电影中,菲丽西终于踏上舞台,展现出自己光芒四射的一面,其实对应的是埃菲尔铁塔的竣工,菲丽西作为一个非贵族出身的穷女孩儿,没钱没权没势,正如历经了大革命洗礼的法国,她的个人梦想的背后是整个“法国梦”,电影中个体的成长与国家的成长是交相辉映的。

从这一点来观照电影,就不难理解为何电影中的“法国梦”是如此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即《了不起的菲丽西》中,菲丽西尽管怀着对舞蹈的满腔热情和钟爱,但在追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芭蕾舞中,短短十天的培训其实是不足以使她登台表演《胡桃夹子》的。并且在菲丽西的学艺过程中,她也几乎没有遭遇普通芭蕾舞者有可能遭遇的如受伤等挫折,仅有一次无关紧要的对决失败,后来对手卡米耶也主动选择了放弃,避免菲丽西处于一个更尴尬的位置。这实际上一方面是电影叙事需要浓缩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困难磨折,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菲丽西的纵情一跳是需要与整个法国在当时成长到了收获的节点相匹配的。

在《了不起的菲丽西》中,导演为观众讲述了菲丽西作为一个最底层的热爱芭蕾的穷苦女孩儿,在几乎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凭借着激情与梦想,顺利地登台出演《胡桃夹子》,达到理想的彼岸的故事。故事从“我”出发,阐释青春个体的成长经验,展现其在成长过程中与他者的互动,并在其成长中隐喻国家成长。尽管电影在深刻性上有一定的欠缺,甚至可以说在情节设计上不乏“失范”之处,但就文化内涵和教育启示而言,《了不起的菲丽西》依然是一部值得借鉴的佳作。

猜你喜欢
法国舞蹈梦想
法国(三)
法国(一)
冰上舞蹈搭档
梦想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我和舞蹈
法国浪漫之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