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百鸟朝凤》的改编策略

2017-11-16 04:18
电影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焦三爷百鸟朝凤天明

刘 慧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小说的电影化改编

《百鸟朝凤》是贵阳作家肖江虹发表于2009年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游天鸣的男孩,在父亲游本盛的引导和强制下,拜唢呐王焦三爷为师学习唢呐,几经周折之后,游天鸣成为唢呐班班主,但随后却和唢呐一起被时代和社会所边缘化,最后不得不放弃吹奏唢呐。肖江虹认为,繁华都市和凋敝乡村的对比,让他开始去思考传统和精神传承,其实他想借此表达对父亲一辈和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意。

小说发表后,先后有几位导演和肖江虹接洽,出于对吴天明电影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担当的欣赏,他将小说交给吴天明导演,并亲任电影的编剧。对于电影的主题,二人的观念基本一致,但是在关于电影剧本脉络和细节的具体商榷过程中,肖江虹和吴天明产生了分歧,他曾毫不掩饰地说:“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时候我们俩总吵架。”

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电影《百鸟朝凤》,在努力保持原有文学作品的总体框架和故事风貌的前提下,融入了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索,将主要人物进行“嫁接”,对故事的结尾和电影的主旨进行了改编和重构,赋予了电影更恰当的精神内涵,不但深化了电影主题的表现和意义的发掘,而且对于文学作品电影化极具参考借鉴价值。此部电影的主题立意与价值追求,再加上吴天明一以贯之的朴实的现实主义手法、深厚的人文观照和隽永的美学风格,使该片成为一部具有严肃追求的艺术片,值得国产电影的从业者深思和借鉴。

二、主要人物形象重新聚焦

《百鸟朝凤》原是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后人依照此谱写成唢呐名曲。小说《百鸟朝凤》题解为:百鸟朝凤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在小说中,作者刻意描摹和彰显《百鸟朝凤》唢呐曲的高贵地位,不但只有德高望重的亡人才能享受该曲八台唢呐的最高礼遇,甚至唢呐师傅对这支曲子也偏爱有加,一代弟子只能传一人。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唢呐最终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电影《百鸟朝凤》对小说的改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主要人物——唢呐师傅的重新聚焦。

小说的男一号是游本盛,他年轻时想学唢呐,可方圆百里的师傅都不收他。其后,游本盛的唢呐梦就在儿子游天鸣的身上延续着。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受到了西洋乐器和乐队的冲击,唢呐逐渐被边缘化,游家班几乎濒临倒闭。焦三爷也为生活所迫,到城里一个工厂里去看大门。这时,只有游本盛对唢呐班的复兴念念不忘,甚至在重病不治时,仍然卖掉了家里最珍贵的那头牛,给游家班购买乐器。他临终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听到游家班给自己吹上四台唢呐。可是,他的愿望却未能实现。最终,游天鸣在父亲的坟前吹起了那传说中的《百鸟朝凤》,他所祭奠的不仅仅是父亲卑微的一生,而且是父亲对唢呐的一片痴情。

游本盛对唢呐满腔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热情在电影中难以表现,吴天明将天鸣父亲在小说里的戏份“嫁接”到电影中的唢呐师傅焦三爷身上。

在电影中,焦三爷并没有去工厂看大门,而是在重病之际依然心系游天鸣的唢呐班。小说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去世后,焦三爷拖着病体为亡人吹响嘹亮的《百鸟朝凤》,这一幕仿佛是杜鹃啼血,将整部电影推向了高潮。社会变革暗潮涌动,但不管人心如何思变谋新,焦三爷对唢呐始终坚贞如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最后一丝气息展示了手艺人生命不息、传承不止的朴素信念,奏响当代唢呐艺人的最强音。电影结束时,游天鸣在焦三爷的坟墓前吹起了《百鸟朝凤》,作为对师父最好的祭奠,也是对他一辈子坚守着传统文化的最高褒奖。

电影使得原本戏份不多也并不丰满的人物焦三爷更加醒目突出,对于电影的主题“坚守匠心”起到了很好的升华作用。

三、一个故事三种结尾

据肖江虹自述,小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尾:

初稿中,父亲病逝,游天鸣想起父亲一生最爱唢呐,但却未曾吹过唢呐,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但是自己却无力让唢呐艺术重新获得乡民的热爱,更无法在父亲的葬礼上给他吹上他梦寐以求的八台唢呐的《百鸟朝凤》。天鸣此时肝肠寸断,不由得悲从中来,吹起了《百鸟朝凤》,热闹中蕴含无比的凄凉。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天鸣所哀悼的是父亲对唢呐的一世痴情。

小说发表前,在编辑的建议下,肖江虹在定稿中将结尾修改为:省里派人下来挖掘和收集民间民俗文化,宣传部长希望游天鸣能够把游家班重新组织起来,将传统纯粹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游天鸣到省城去找游家班的师兄弟,但是在外打工的他们不是病就是伤(天鸣的师兄进城打工,不到半年一个染了尘肺,一个断了手指),他们无法也不想吹唢呐。内外夹击之下,游天鸣终于决定放弃唢呐。这时,游天鸣恰好看到一个老乞丐正在吹奏《百鸟朝凤》……这个结局,封死了唢呐艺术的三条出路:其一,焦三爷作为掌握了唢呐技艺且热爱唢呐的唢呐传人,在生活的重压和徒弟传艺无望的情形下,彻底放弃了唢呐;其二,唢呐班已无法继续,合法传人游天鸣也心灰意冷,决定永远地告别唢呐;其三,除了焦三爷和游天鸣之外,民间还有其他的唢呐传人,那位“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吹奏的正是真正的《百鸟朝凤》,他或许就是不肯向现实低头的焦三爷的化身,他或许是唢呐的希望所在,但是却如风中之烛般脆弱绝望。

在电影中,焦三爷成为主要人物之后,文化馆的人前来寻访唢呐传人,病重的焦三爷听到之后,挣扎着用他生命中最后的力气连声嚷道:“天鸣,答应他们,答应他们!”师父去世后,天鸣放弃师兄们的挽留而执意返回乡村。影片的最后,他一个人孤独地在师父的坟前吹奏起那首《百鸟朝凤》,师父的音容笑貌在高亢哀伤的唢呐声中一一闪回,留给观众悠长的思索与想象,天鸣是迎难而上还是无奈放弃……我们从中看到了吴天明的一片苦心,他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无限惋惜,对迷蒙未来的隐约期待。

其实,《百鸟朝凤》是一部充满寓言色彩的电影,银幕上是唢呐这一古老职业的艰难传承,是一曲对传统文化的哀歌。在银幕外,这何尝不是文艺片艰难求生的生动写照?当初,吴天明决定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他的女儿坚决反对,认为这是一部不会赚钱的电影,但是他坚持要拍,他说,就是没人看,也要拍给后人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游天鸣便是吴天明的影子,电影中的天鸣对待唢呐的态度承载着吴导一生对于电影理想的坚守。

早在2006年,唢呐艺术便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游天鸣孤独地在焦师傅的坟前吹奏《百鸟朝凤》,他吹奏的不是传统文化告别曲,而是短暂迷茫后积蓄力量重新出发。制片人方励的一跪虽然或许令《百鸟朝凤》蒙羞,但是蒙羞好过蒙尘,毕竟让更多的人领略了唢呐的魅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思,而这或许正是改变的契机和开始。

四、“匠心”主旨的重构

肖江虹在多个场合表示,他在小说中真正要表现的人物是游天鸣的父亲游本盛,哪怕他到死都没能吹上唢呐。在肖江虹看来,匠心并不是形式,而是蛰伏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这种热爱的失落才是最让人心痛的。小说的重心是对匠心失落的感伤和探讨。肖江虹还说:匠心不一定体现在技艺上,也可以体现在对技艺的无限崇敬之中,这种崇敬是工匠和匠心精神得以存在的基础。

在此,我们来探讨一下与此相关的“匠心”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新华字典》中对“匠心”的解释是:巧妙的心思,其重点是“巧妙”。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说,游本盛对于唢呐谈不上“巧妙的心思”。

第二个层次,百度百科中“匠心”词条解释为:匠:灵巧,巧妙。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目前我国上下所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游本盛本人并不会吹奏唢呐,算不上是能工巧匠,对这门技艺也没有创造性的贡献,更谈不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第三个层次,正如肖江虹在访谈中所说的:“手艺人需要的是匠心而非匠气。一样东西能否得到流传,时间是最好的检验。”他认为,手艺需要独具的匠心,这种匠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手艺的热爱,不管是手艺人还是非手艺人,只有有了这种对技艺的热爱,技艺才能流传下去,甚至非手艺人的匠心更难能可贵。另一方面,匠心一定要坚持,这是匠人的本钱,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才能流传下去。

反观小说,焦三爷是既“爱唢呐”又“吹唢呐”的匠心,可惜没有坚持下去的力量;游天鸣虽然吹唢呐,但他对唢呐的匠心介于“爱”与“不爱”之间,坚持没有深层动因;游本盛是“爱唢呐”但是不会“吹唢呐”的匠心,而且这种爱简直到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地步。这三种匠心泾渭分明,很有层次。如果按照作者对人物的渲染力度和重要程度来分等级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序列关系:游本盛 > 焦三爷 > 游天鸣。焦三爷的匠心在小说中有些失衡,开始较为强调焦三爷对唢呐技艺的热爱和传承,但是后来焦三爷不得不向世俗和现实低头。而游本盛对唢呐的热爱才是真正爱到“骨头缝里”,哪怕全世界都抛弃了唢呐,他依然对唢呐一往情深,由生入死。游天鸣对唢呐的热爱则是介于二者之间,有些被动和无奈。

至此,从小说层面来说,肖江虹对“匠心”的重构是非常成功的,不仅能够自圆其说,而且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游本盛对唢呐的感情和热爱很深沉,也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种内心用文字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如果用电影手段来表示的话有些力不从心,而且这也偏离了“匠心”一词在当代的阐释。

正是“匠心”让肖吴二人心有灵犀,但或许这也正是他们二人在改编电影时常常发生争吵的主要原因。肖江虹对匠心的理解是上述的第三个层次,而吴天明对匠心的理解则是第二个层次。在电影主旨明确定位之后,一切都围绕着“匠心”的第二个层次进行,主要人物重新调整和故事结局的重新安排,都是基于这一考量。

电影改编之后,按照其渲染力度和重要程度来分等级,焦三爷 > 游天鸣 > 游本盛。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回应小说题解: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焦三爷正是德高望重的、让百鸟来朝的“凤”。他的德望来自于他的技艺,来自于他对没落技艺的坚守,而游天鸣则是为此所感、前来朝凤的百鸟中的一只。这样也可以理解“游天鸣”名字中的“鸣”字,含义何其深刻:肖江虹和吴天明都希望他能够“凤鸣九天”。至于游本盛,在电影中干脆被置换成了一个仅仅幻想靠儿子吹《百鸟朝凤》吹牛的角色。

导演完全打乱了小说中的人物序列,正是基于小说主旨的调整,那就是“坚守匠心”。事实也证明,这是一部真正具有“匠人”情怀的电影。

五、结 语

以上三个方面对电影《百鸟朝凤》的改编策略,反映了吴天明对影片所倡导的“匠心”和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艰难传承进行的思索。此番改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原著,但却更好地发挥了电影的美学特征,同时也不违背小说所要传达和强化的精神内核。吴天明身体力行,完成了对“匠心”的坚守,他的一系列电影均呈现出这样一种人文主义关怀和现实主义精神。

猜你喜欢
焦三爷百鸟朝凤天明
绵师学人
——张天明
小山羊掉进坑里了
春雨
白马湖的春天(小说)
不设套路,只为初心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