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7-11-16 17:37黄盼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20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济源市路径探索

黄盼

摘 要:济源市是国家首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2017年3月,成为全国唯一在全域范围内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城市,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对济源主动顺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产城深度融合、城乡一体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全国同类中小城市加快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提供示范。

关键词:产城融合;济源市;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0-0222-01

1 济源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优势条件

1.1 区位交通优势突出

济源地处豫晋交界地带,位于河南洛阳、焦作以及山西晋城、运城四市之间,素有“豫西北门户”之称。焦枝、侯月铁路在境内交汇,货运量居全省第二位;济洛、济晋、济焦、济运四条高速公路呈“十”字构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形成以济源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距郑州机场1.5小时的车程,距洛阳机场50分钟的车程;省道和县乡公路通村入户,镇镇通高速,村村通公交;济源已经成为沟通晋豫两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

1.2 山水文化资源禀赋

济源地处太行山南端、黄河北岸,山水相间,历史与人文相互辉映,培育了王屋山、小浪底、五龙口、济渎庙、黄河三峡等知名景区。皇帝祭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盘古开天等创世神话和传说均发源于此,药王孙思邈、唐代诗人李商隐都曾在此隐居,是愚公、名相裴休、“茶仙”卢仝、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的故里。济源旅游发展融合道教文化、黄河文化、济水文化、卢仝茶文化、荆浩画文化等历史人文,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山水文化旅游特色。

1.3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济源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城市之一,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不断强化支柱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发展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1.4 改革创新经验丰富

济源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成为省辖市。行政管理层级少、行政效率较高,历来是全省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先后承担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国家智慧城市、国家低碳城市、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改革等20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这些改革和创新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内在动力。

2 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2.1 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偏重,有色、钢铁等重工业占比长期维持在80%以上,且都属于产能过剩行业,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支撑作用有限。由于区域小、人口少,空间有限,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对全市经济增长形成稳定有效的支撑。

2.2 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

产业集聚(开发)区、镇(街道)之间,平原镇与山区镇之间,在财税收入、城镇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在资源均衡配置、共建共享等方面还存在突出矛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多。

2.3 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

近些年,济源是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激励并引导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科技人才队伍逐渐壮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科技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人才并激发人才创造力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3 济源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路径探索

3.1 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以产兴城支撑

(1)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以高端整机制造为重点,引进培育整机制造企业,承接关联配套产业转移;钢铁产业以优化产品结构为重点,向高端用钢领域升级,打造优特钢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以壮大规模为重点,建设全省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化工产业以强化技术创新为重点,打造立体循环化工产业链;食品工业以培育知名品牌为重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2)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一山一水一精神”品牌,实施旅游精品创建、乡村旅游倍增、旅游服务提升、文化产业园建设等工程。全面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水平,建成豫西北、晋东南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培育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健康养老、居民和家庭服务四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动力。(3)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的多样性、观赏性、体验性。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建设“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促农、农旅融合”的农业主题观光园。强化市场化运作,以槐花节、菜花节、樱花节等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推介农旅品牌。

3.2 优化城镇功能空间布局,夯实依城兴产基础

(1)完善中心城区功能。优化城市高等级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推动文化与商业、商务、科技等功能融合互动发展。构建15分钟可达、舒适宜人的核心区社区生活圈网络。加快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2)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依托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业强镇,依托历史文脉和生态资源建设旅游名镇,依托省际、市际区位交通优势建设商贸重镇。继续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扩能增效工程,以城郊结合部、镇村结合部为重点,推进城镇供排水、燃气供热、生态环保等设施建设。(3)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清理整治工作,完善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农村环卫市场化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农村整体形象。

3.3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城融合保障能力

(1)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连接核心区与外围辐射区之间的快速通道,形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实施“气化济源”工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實施水库建设改造、引黄灌溉、河道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增强水环境承载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开展“互联网+”行动,加快全光网城市和农村宽带网络建设。(2)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实现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市级统筹。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加快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健康济源”工程,全面建成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3.4 强化创新创业支撑,增强产城融合内生动力

(1)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整合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推动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技术工艺创新,加快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2)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载体,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加快高水平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积极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济源市路径探索
济源市
济源市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探索与建议
济源市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济源市科技人才引进和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