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服务初中政治教学

2017-11-18 16:19杜白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人格中学生政治

杜白娟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01

新课程标准把人格塑造作为中学政治教学的一个教育目标,把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政治教学,是帮助中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之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服务初中政治教学,不仅能够使初中政治课更有理论和实际意义,而且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政治的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两千多年,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当代中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有一定的距离,有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传统文化让初中政治教学处在一个“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绝妙境界。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恰到好处地结合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政治课的兴趣,还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七年级《人生当自强》这一框题先引用了孟子的思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后引用了《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原本浅显易懂的课本知识有了一定的“高度”。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自强品质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表现,使得学生能够更加重视道德人格及如何实现自强品质。在这一个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分析这些古文很积极,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2、传统文化丰富了初中政治教学的资源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过:“西方文明对人类的贡献是提供了科学方法,中国文明对人类的贡献是提供了合理人生观。”当前的新课程标准把人格塑造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观中有许多属于人类公共生活美德的内容,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时至今日,仍有不可低估的思想价值。例如,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这一框题有孔子的“行己有耻”;孟子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无论是名人的思想,还是优秀的作品,都具有强大的思想教育功能,而且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因为博大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化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华夏儿女正是依靠这些,才不断实现民族灵魂的锻造和完善的,所以每个学生在接受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时具有本能的亲切和好感,接受度和理解度都会相对较高。

3、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全面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情操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对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学生朝着品德高尚、行为文明、心智完善、情趣高雅的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人格修炼的优秀内容——仁、义、礼、智、信等,与时代精神、本校传统、学生实际结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紧握时代脉搏,可以帮助中学生进入中学以后所面对的班级、集体和社会所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在这个过程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培养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正确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情操。

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服务初中政治教学的几点注意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服务初中政治教学必须遵循服从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体现民族精神和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内容,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转化,使其与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相结合,富有中国特色,是为“古为今用”。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与否直接受学生本人的学习动力、兴趣、需要以及所受到的外部要求左右;(2)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因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过程受到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的制约。因此,中学政治教学应不再是简单灌输传统文化和用传统文化的人格标准约束行为,而是要以人为本,把道德境界的提升,人格的自我完善作为人的内在需要,把学生作为成长着的人格主体来培养。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两千多年,虽早已渗透到我们华夏儿女的血液中,但把它引入到中学政治教学中,作为一个教学内容来说,和中学生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中学政治教学引用传统文化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在讲解“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时,引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可以借助多媒体教育手段来虚拟出需要的场景,使它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真实体验,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内容之间的距离。

三、如何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服务中学政治教学

1、巧用课前三分钟,解析分享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前三分钟活动被前所未有地重视了起来,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让学生有感性认知,感知并记住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利用上课前的3分钟时间,让1-3名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要求,轮流上讲台对着同学和老师就相关内容进行发言、交流等。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难报三春晖》时,先让同学们解析、分享一下孟郊《游子吟》。他们理解了“三春”是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难报三春晖”,是指母爱深深,难以报答。正所谓“不知则难行”,因此课题的起点就是灌输。通过课前三分钟使他们获取掌握传统文化中“孝”的知识内容,这是一个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在内的温故知新、学习复习的过程,为进一步讲解“为什么我们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奠定基础。巧用课前三分钟,解析、分享传统文化,既可以引导进行不同思维方式的相互转变,又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在教学中,紧密传统文化,创设问题,情景式导入课堂

初中政治教学内容包括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如:自强不息、宽厚待人、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师不易解释清楚,学生容易产生疑惑。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用多媒体把传统美德故事或典范人物设计为虚拟场景,让学生扮演角色,感受他们所要形成的人格品质。在获得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老师适当地归纳小结。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时,把“六尺巷”的故事制作成Flash動画,学生通过观看获得形象、具体的感性体验。教师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称之六尺巷?如果不相互礼让,想象一下巷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会带来哪些生活的不便?六尺巷的动画告诉我们哪些道理?”等。通过创设情境,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抽象到具体感受“宽厚待人”的优秀品质。

3、有组织有目的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回归生活

教育专家杜威指出:“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应用;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所以要有组织有目的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植根与生活,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情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魅力、传统美德、理想抱负等都是一种认知,要把这种认知转化为人格,必然要经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化的细节体验(如孝敬父母的行动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彻底地解放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评价标准的行为,进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理性思考,最终检验初中政治教学的内容。

总之,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从一切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借鉴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学政治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巧用课前三分钟、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等方法使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渗透而不灌输,自然而不牵强。最后,通过实践延伸课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实效。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格中学生政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