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审美中的情感体验

2017-11-19 07:57丁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浪漫主义情感体验

丁鼎

摘 要:本文以情感心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期待与偏离为切入点,对欣赏者的审美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进行论述。通过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为主来分析,在欣赏过程中听众的直觉注意想象,期待和感情体验等一系列心理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变化使音乐的意义生成得到表现,通过对这一系列心理过程变化的解析,可以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音乐的美。音乐的意义仍存在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二者之中。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审美;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605;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091-02

在经验主义盛行的20世纪哲学领域。心理学的各种流派也在蓬勃发展。美国著名音乐美学理论家伦纳德·B·迈尔的情感与意义音乐心理学随时代应运而生,《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作为重要的学术成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音乐中的情感与意义的心理学阐释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及影响。音乐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与工具,在音乐的参与者(即作曲者、演奏者)与欣赏者之间关系中蕴藏着音乐的意义。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知觉、注意、想象、期待和情感的体验过程的心理变化。从音乐作品的接受者、体验者与欣赏者的角度来考察音乐的审美过程,强调欣赏者主体作用、重视音乐听众的参与意识,欣赏过程中的个人性及其对作品内容的丰富问题的探讨,对日后音乐美学的发展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

一、音乐中的期待、偏离

情感心理学中将人们接受了刺激物之后产生的“趋向反应”视为人的一种“本能”,并称它为“模式感应”。当这种模式属于正常走向时,这个过程常常给人们感觉是无意识的,自动的;也就是说,反应者个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种反应是没有意识的。但是,当某种抑制或阻碍发生时,反应的趋向就成为有意识的了。反应者头脑中一种期待当前的心理状态及发展趋势保持与延续的倾向,可称之为心理活动的“惯性”现象。是反应者心理活动中一种自然的倾向,不习惯于心理状态在短时间内频繁转换。发生在反应者头脑中这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趋向,被看作是一种“期待”,当这种抑制和阻碍引起的期待得到解决时,反应者便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审美愉悦。要产生这种情感满足和审美愉悦,就要求反应者应具备对刺激物即音乐作品的风格范畴必须有所了解和把握。从艺术家对形式和传统的感知而来的愉悦,这些形式和传统又成为艺术家和他的听众的感知的根深蒂固的习惯。没有这种习惯就不会意识到艺术家既定的形式中所实现的巧妙地音离的究竟是什么。

期待并不是盲目的,无思想的条件反射。期待往往包含着一种高级的心理程序。当期待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自然,舒畅的感觉;反之当音乐的音响组织与安排不能满足期待时,就会产生心理体验上的“阻碍”感,紧张感。如果期待长时间处于悬念状态而得不到解决,听众的头脑就可能拒绝这个音乐刺激物,产生厌烦,甚至听不下去。

二、音乐中的偏离

“偏离”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音乐风格中自己的一套规范,具体体现在该风格音乐的上下文中,这种上下文中引起期待的所有抑制,阻碍,耽搁。作为情感的刺激物,它在激活情感反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偏离”既出现在音乐演奏中,也出现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在演奏者将乐谱上标记的符号转化为实在音响的过程中,常采用的不是一种机械式的,精确的方式。他们总是通过自己敏锐的音乐知觉和丰富的想象力,对自己演奏的音乐作品加以某种修饰。这种修饰通过有意识地在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甚至有时是音高上的偏高来完成的,不同音乐文化,以及同一音乐文化的不同时代,给予演奏家以偏离的自由在程度是不同的。音量、音高、节奏、速度上有意识的偏离,已成为演奏家自己的一种偏离被认为特别具有表现力。在十八世纪时,揉弦是一种表情手段,对它的运用被限制在特定的段落中,逐渐地它变成弦乐演奏中的优雅的持久特征。现在普通的揉弦是弦乐演奏的规范,有两种类型的偏离从它而来;第一,不平常的快速的运用,以及有时“宽”的揉弦;第二,根本不用揉弦。在表情段落的演奏中,后者变得愈来愈流行。

旋律中的裝饰音也应被视为对常规旋律的一种偏离。巴罗克时期以后,因为作曲者与演奏者开始成为专门家,作曲家们把装饰音详细地记入了乐谱,装饰作为一种的分离出来的音乐表现手段。这个时期情感成了弦音乐哲学思想的主流,因此对装饰音和情感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也进一步清晰化了。装饰音以及旋律的华彩部分,具有一种审美功能,推迟被期待的解决,从正常的旋律曲线偏离,要不然就引起心理上紧张。调式系统的偏离,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调式,基本均由自然音构成。将半音阶中非自然音的运用可视为对自然音调式的偏离,半音阶中非自然音的运用造成音高变化往往推迟,阻碍或抑制被期待的既定调式的正常音的到来,使人们产生期待,最终导致情感反应。半音阶运用于和声中时,势必引起对和声方向的某种不确定感。由持续时间较长的半音阶所构成的音乐段落,通过半音实现的移调,转调的音乐段落,必然模糊了人们关于调性中心的感觉。由此而造成的悬念和期待,均是形成情感反应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中,半音阶的使用达到了非常强的效果,在西方音乐中小调式常常显示出某种情感色彩,小调式具有潜在的半音阶性质,小调式与描写悲哀和苦难情感状态之间的联系是偏离的产物,调式的不稳定性,及拥有较慢速度的悲哀,苦难联想的不稳定性,往往伴随着半音阶在小调式中流行。小调式的感情性质基本上依靠它的类似半音的调式特性。小调之和强似乎有种特殊的力量。在相同的旋律第一遍在大调上演奏之后又在小调上演奏,也会产生惊人的效果。有经验的听众在感知由小调式构成的音乐时,很易察觉到半音阶因素在任何时候都有出现的可能性。这样易于在听众意识中造成不稳定的感觉,或是悬念和期待,从而引起情感的反应。

不协和音在引起情感和描写情感状态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不协和音的审美情感的愉悦与协和音有关,作为协和音的一种偏离,作用非常明显。人们思考的性质趋于由感觉呈现给头脑的刺激物尽可能以最简单的方式组织起来。不协和音之所以能引发听众的情感反应和宫里美愉悦,根本原因在于它造成了一种期待,一种对解决不安的期待。假如整首乐曲都以八度、五度、四度进行,将在整体上给人平和的感觉,但这样的进行没办法引起音乐的动感,缺乏不协和音程给人带来的动力性,一种期待的偏离对整个乐曲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不协和音是一种偏离,延阻一个被期待的范型即适合于特定风格的音乐的上下文的协和音的到来,由此,不协和音取得它所独到的情感力量及效果。endprint

三、音乐意义的生成

音乐作为一门具有非语义性等特征的艺术,特殊的传达方式具有特殊意义,关于音乐中情感与意义问题的提出,迈尔认为,音乐具有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传给听众,这是确定的,中音乐哲学问题上持不同观点的历史上和当代的音乐家理论家们在这一点上并无异议与分歧。问题在于是什么构成音乐的意义,它以什么方式存在,而这意义又什么样的方式传达传达给听众的。这才是异议与分歧所在,一方面,认为音乐的意议只存在于音乐本体的上下文中,而与这本体之外的如概念,情感之类的某物均无干涉。这是一种抽象的,理性的意义,另外和一种意义,它涉及音乐之外的诸某物,其中既包括概念领域,更包括情感領域。将音乐的意义划分为“绝对意义”和“参照意义”。所谓绝对意义,就是自律论者和一部分表现主义者所强调的那种“惟一存在于作品自身上下文之中”,与任何其它事物没有联系的意义;而所谓参照意义,则指他律论者一贯坚信的那些经由音乐传达但却“以某种方式旧于音乐之外的概念,行动、情感状态和性格领域”的意义,根据这一划分,可将主张绝对意义才是音乐惟一意义的人称作“绝对论者”,而将主张参照,意义音乐意义本质之所在的人称作“参照论者”。音乐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揭示音乐意义必须考虑,源于对音乐过程内的关系之理解与反应的意义,对于参照意义与绝对意义,还有涉及参照性情感体验与非参照性情感体验的一对范畴,非参照性情感体验是重要部分,即由音乐的绝对意义所唤起的情感体验,也就是我们之间提到的当一种期待被音乐刺激情景激活起来,暂时地受到抑制或永久地受阻止时,自觉感情或体验到情感就被唤起。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听觉感受性,非语义性,非造型等特征,其特殊的传达方式使其具有特殊意义,这种特殊性也决定了音乐与其它不同之处。与连贯性,期待与偏离之样和种心理活动始终贯穿于人们的音乐欣赏过程中,掌握人们的这种心理变化不单能够使创作者,演奏者更好的把握听众的感知,也不断促进音乐作品的创作与发展,在浪漫主义这一时代大潮下,音乐审美中的情感体验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作品,从情感心理学的角度促进音乐美学研究的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迈尔,何乾三(译).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浪漫主义情感体验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