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中的繁盛与隐忧

2017-11-20 20:30赖洪波
山花 2017年11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网络文学文学

21世纪是网络技术对文学艺术产生深刻影响的时代。新世纪近20年来,网络文学(主要是网络小说)的兴起和壮大,成为改变当代文学格局的一个重要文化事件。网络文学形成一整套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生产、传播、接受、评价机制,与电影产业的发展深度融合,共同构成当代大众文化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成为我们观察当下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自电影诞生以来,无数经典电影都来自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改编,与文学作品有不解之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与电影有过一段紧密合作的“蜜月期”。1980年代的《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城南旧事》,1990年代的《有话好好说》《没事偷着乐》等等,这些根据当代小说改编的电影,与文学作品一起,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思潮的显著表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热潮,更是体现了当代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亲密联姻。新世纪初期,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曾有一段时间变得疏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世纪之初的国产古装大片,如《英雄》《十面埋伏》《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更多地是追求电影视听奇观的效果,忽视叙事的完整性、逻辑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学,经过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向内转”、“纯文学转向”,更多地是向着学院派所关注的“经典化”的方向写作,与普通读者之間的关系变得疏远,难以引发社会关注,也无法为电影改编提供很好的素材。

与传统文学的“衰落”相比,新世纪以来的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小说的迅速发展,呈现出一片完全不同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1998年,台湾的痞子蔡(蔡智恒)在网络上发表《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网络文学登上历史的舞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小说开始逐渐代替传统小说,成为电影改编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国产电影,大部分收获了很高的票房,引发了人们关于IP电影的热烈讨论。《杜拉拉升职记》(2010)、《失恋 33 天》(201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2)、《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何以笙箫默》(2015)、《微微一笑很倾城》(2016)、《七月与安生》(2016)等IP电影,均改编自原本就积累了大量粉丝的网络小说,经过电影的视觉呈现之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引发更多人去阅读网络小说,推动网络小说从网民走向更广泛的阅读群体。

网络小说与电影的这种互动模式,显示出最近几年来文学与电影的新一轮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学与电影的互动发展相比,这一次的融合发展体现了网络技术的核心作用。首先,电影改编的“母本”,都是从网络平台生长起来的网络小说,即互动融合的开端,来自于网络;其次,在网络小说的写作和电影的改编过程中,网民的深度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是网络写作中作者与读者的及时互动、共同创作,还是电影的立项、选角、宣传等等,都充分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即互动融合的中间环节依赖互联网;再次,电影的播出,除了在影院之外,大量网民都通过网络下载观赏、评价、传播,即互动融合的终端也在网络。网络在当代小说与电影的互动融合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显示出借助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当代文化已逐渐生成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机制,这需要我们以全新眼光来关注、研究、推动和引领。

网络小说与电影融合发展出的一个坚实基础,是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在传统文学越来越走向“纯文学”、进入“文坛”、面临“老龄化、圈子化、边缘化”危机的时候,网络小说则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接地气的写作,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读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7年初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据统计,7亿多的网民中,有近3亿的网络阅读群体,他们大多是16-45岁的年轻人 。其中,都市言情、玄幻奇幻、文学经典是最受网络读者喜爱的数字阅读作品题材。这些数字说明了我们必须关注网络小说创作的原因。当一种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几亿年轻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时候,人们无法对这种文化形式视而不见。网络写作的场域,必然是一个各种力量竞相争夺的“场域”。

当传统文学逐渐丧失读者的时候,网络文学为什么能够吸引数量庞大的读者群?并且,这些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与作者、与作品之间,能够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这得益于网络文学建立的一种全新的文学生产机制,主要体现在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

首先,从作者方面看,网络写作让无数热爱文学却无法进入传统文学体制的年轻人找到了挥洒文学创作才能的媒介平台。早期的网络写手代表李寻欢曾经这样比较过传统文学写作与网络写作的区别:“在过去的文化体制里,文学是属于专业作家、编辑、评论家们的事情,他们创作、发表、评论,津津有味,却不知不觉间离‘普通人越来越远……现在我们有了这个网络,于是不必重复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编辑,等回音,修改等等复杂的工艺了。想到什么,打开电脑,输入,发送———就OK了。你甚至可以在几分钟之后看到读者给你的回应。”网络给予无数年轻人以写作的自由,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建立起了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亲密的互动关系。李寻欢说的“几分钟之后看到读者给你的回应”这一写作现象,在传统文学生产机制中是无法想象的。传统文学的写作,是一种个体性、封闭性的创作,读者只有在作品变成铅字才能看到作品。而读者中,又只有具有“文学素养”的精英读者——文艺评论家才能对作品进行权威的评价阐释。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不仅对作者的写作和发表有诸多条件的限制,而且,作者无法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读者的回应。而这些及时的回应,正是激励众多网络作家保持每天写作几千字的重要的精神动力。

其次,从读者方面看,在网络小说的创作中,读者是名副其实的“上帝”。读者从一开始就介入了网络小时候的创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跟帖、评议、打赏、投票,推动写作的进程,决定作品的走向,而且,读者还直接介入到网络小说的出版及影视改编等后期推广。这一过程,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可以说,网络小说的成功,确实是作者和数以万计、亿计的读者共同创造的结果。

网络小说作者与读者之间这种新型互动关系,是我们理解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这种新型的作者与读者关系,决定了网络文学生产的题材、内容及其强大的粉丝基础,也为迅猛发展的电影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改编内容,这促成了当下文学与电影的深度融合,成为属于网络时代的流行文化崛起的一个鲜明表征。

今天,以网络文学和电影为代表的当代流行文化,不仅是年轻一代消遣娱乐、宣泄情感的主要文化产品,而且正逐渐成为中国向世界传播国家形象的文化载体。当代网络小说和大众电影,正在以惊人的创造力,改变着一直由传统文化符号表征的中国形象。

但是,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和电影的融合发展仍然带来不少让人忧虑的问题。最明显的是,商业资本对文学和电影的控制前所未有的增强,已经严重影响到小说和电影的艺术原创性。网络小说发展与资本介入紧密相连。2004年盛大文学收购了多家文学网站,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入产业化阶段。2014年,腾讯又收购盛大文学,成立阅文集团,集中管理多家老牌文学网站。近年来,资本更是大量涌入电影市场。IP 电影热将电影与商业资本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对电影投入了大量资金。商业资本的进入,并不一定意味着对网络文学和电影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但是商业资本的逐利性,一味地追求即时的、高额的回报,这对于任何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都有非常不利的一面。

对于网络小说来说,读者的及时回应,既是一种支持,也是对艺术原创探索的一种制约。一旦读者不满意作者的创作,作者就会面临读者责难、抗议乃至退订,而这会严重影响到作者的实际收入。在创作中,作者时时面临来自读者的巨大压力,迫使作者不得不在写作中迎合读者的需求,在创作上不得不放弃一些“冒险”,而走上“保险”的套路。

对于电影来说,近年来大热的IP电影,正是因为缺乏原创精神而饱受争议。由网络小说改编的IP电影,由于要充分利用原小说的粉丝效应获得盈利,制作人更多的是考虑电影的娱乐性,考虑如何让电影得到年轻网民的追捧,因而忽视了传统电影比较注重的主题、情节、人物、拍摄手法等等,导致电影原创精神严重不足。

因此,我们看到,蓬勃发展的网络小说和电影,在看似繁盛的背后,也显示出某种单一。奇幻、玄幻、仙侠、悬疑、盗墓等这些受热捧的类型,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补充,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些补充的类型又何尝不是对年轻网民的某种迎合?在这些看似丰富的流行文化背后,一些在现实中值得关注的内容,也在有意无意之间被遮蔽。一个明显的对比是,同是年轻一代,在都市生活中处于边缘的年轻农民工群体,几乎从来没有出现在流行文化中。这一群体面临的生存、就业、生活,以及他们背后广大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到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没有进入纷纷攘攘的文化现场。可以说,网络小说和电影中所表述的青春,是不完整的青春,只是一部分人的青春。这样的文化,自然也是无法完整地表达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

当代网络小说和电影的融合发展,表征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大众文化的真正崛起。当这种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多数人共同享有的一种思想方式和文化方式”意义上的“主流文化”时,在文化发展上最有发言权的知识分子应该何为?面对以网络文学和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生机勃勃的发展,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知识分子确实应该“尽早入场”、深度介入、引领发展。一方面,知识分子要摒弃新时期以来对通俗文学的忽视心理,积极投身到网络文学和电影的研究中,接地气,做好文化阐释和价值引领工作;另一方面,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小说和电影在流行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很可能会被新的文化形式(如更受年轻人欢迎的游戏等)所替代。在“主流”文化形式的更迭中,需要更多的知識分子承担起文明传递者的历史责任,努力做好网络时代文化精神的“引渡人”。

作者简介:

赖洪波,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网络文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的诞生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
影响网络小说流行度的要素研究——以起点中文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