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孕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2017-11-20 14:43王金玉李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王金玉+李娟

【摘要】目的 研究和分析女性不孕患者心理社会因素。方法 抽取女性不孕患者27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同时选取健康女性30例进行对比,对所有不孕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 社会方面对于女性不孕患者的支持较少,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情绪,饮食睡眠状况不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而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危险因素就是患者出现抑郁情绪。结论 女性不孕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心理问题,针对女性不孕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对患者实施心理上的疏导与社会治疗。

【关键词】女性不孕症;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1..02

不孕不育症在临床上相当常见,属于一种生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相当高。引起不孕症发病的因素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输卵管不孕,此外,免疫疾病、手术感染等也与不孕不育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有大部分不孕症患者一般都存在多种病发因素[1]。大多数不孕患者往往都会承受比较沉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患者不孕不育的病因不明确,以及经过长期治疗后仍然不能够成功妊娠的患者,心理负担相对来说较大。负面情绪对不孕症患者的影响较大。本文对我院的不孕症患者27例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不孕女性患者27例进行本次的研究,所有的患者均经过确诊,患者的意识清楚。同时选取健康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病患组年龄23岁~46岁,平均年龄(28.53±2.43)岁。对照组女年龄23岁~44岁,平均年龄(27.63±3.67)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等相关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然后对患者实施不孕症的临床系统检查和诊断,并自行制定相关内容的调查问卷对不孕症患者进行访问调查,之后再做综合性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将得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社会方面对于女性不孕患者的支持较少,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情绪,饮食睡眠状况不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而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危险因素就是患者出现抑郁情绪。见表1。

3 讨 论

不孕症女性病理性的因素较为复杂,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诊断情况以及诊疗病史等相关因素。一般来说患者的生育愿望较为强烈,其次,如果对患者的病发因素诊断不准确,患者如果经过长期的治疗还不能成功妊娠,患者的心理负担会随之增加;除此之外,独生子女会受到来自长辈更多的压力,或者男方不孕,都使其压力增大,造成较大影响。

此次研究发现,不孕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以及饮食和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的相关研究报道资料显示,不孕症女性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与健康女性相对比较为严重[2]。不孕患者的精神表现形成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其形成与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等有一定的关联,深层次的精神特质在短期内会比较难以改变,但是焦虑情绪相对来说比較容易得到有效的改善,不孕症患者会出现焦虑情绪对患者的预后治疗和诊断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患者在被确诊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之后,焦虑和抑郁情绪会有明显的改善[3]。由于社会方面对于女性不孕患者的支持相对较少,患者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情绪,饮食睡眠状况不佳,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于躯体化症状,而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危险因素就是患者出现抑郁情绪,而引起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与患者可能在入院之前已经接受过多次不孕不育治疗,但均已经失败,患者会因此出现情绪低落以及抑郁的症状,在接受相关治疗后,不孕症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会有所减轻。

综上所述,女性不孕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心理问题,针对女性不孕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对患者实施心理上的疏导与社会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武朝.急诊室自杀未遂就诊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4.30(12):178-181.

[2] 刘彩平,张亦心,高章圈等.对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和家庭功能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0,14(01):8-11.

[3] 缴富斌.轻度认知功能损伤患者社会心理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18(39):1865-1873.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