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与成因分析

2017-11-20 16:42樊万清
卷宗 2017年30期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精神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无畏困难,藐视权威,不屈不挠,勇于斗争,所体现的反抗精神,皆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对深刻的社会问题的抨击与揭露。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读《西游记》时的一些感悟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反抗精神及其成因略作分析。

1 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具体体现

(一) 无畏艰险,顽强抗争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仙石,感日月精华,得天地灵秀而孕育的,他出生于东胜傲来国花果山,这里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在这里生活的猴族群体,“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是一个超越了 “社会关系”的自由程度很高的群体。孙悟空作为这个群体的首领,希望“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毅然去拜师学艺。在历经众多的考验后终于得以向菩提老祖学艺时,初衷只是想要跳出三界之外,在生命寿天的问题上,也能像有头有脸有名望有地位的神、仙、佛那样,可以长生不老,与天齐寿。由此可见,独特的出身、独特经历的孙悟空,为求自由、生命寿数,孙悟空无为任何困难艰险,顽强抗争。

(二)除妖降怪,反对不公

取经之前的孙悟空是生活在一个绝对自由、平等的没有任何等级制度制约的花果山福地,环境塑造了他追求自由,社会公平的思想性格。在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斩妖斗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民除害。如:他三调芭蕉扇,灭了火焰山,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在比丘国,悟空取妖心煎药,解救了一千多个孩子的性命等等。孙悟空嫉恶如仇,为苍生谋福祉的英雄举止,在书中作者借别人之口赞扬他:“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等等无不体现着孙悟空不能容忍凭借恶势力欺压百姓的社会不公现象,无畏艰难、勇于反抗的精神。

(三)藐视权威,勇于反抗

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更是他表现出的不畏强权,无论是在天庭、地府,还是水界、人间,他藐视一切权威,独立不羁,发现不公即有反抗。他斥责“玉帝轻贤”,树起 “齐天大圣”的旗帜。更无视天宫中星相群神的森严等级,均与之称兄道弟;偷蟠桃,盗玉酒,窃仙丹,并假传圣旨愚弄赤脚大仙;指责太上老君“老官着实无礼”; 嘲笑观音菩萨“惫懒”,活该“一世无夫”; 就连西天最高统治神的如来佛,孙悟空竟骂他是“妖精的外甥”;从八卦炉中逃出之后,他一条金箍棒“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并公然声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对于人间的王权,他更是不放在眼里,他对乌鸡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都做遍了。”无论是人间王权还是天上神权,孙悟空根本不放在眼里,常教训或嘲讽皇帝,傲视一切权威,没有势单力薄的畏惧,凭着自己的一条金箍棒和整个不平等的权威世界英勇战斗。

(四)有选择地从师命,反抗不合理的权威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他从没有停止反抗试图逃出五指山,唐僧是救他出苦海的恩人。虽然孙悟空始终对唐僧心怀感恩,恭顺敬爱,但对于唐僧的话,他也是有选择地遵从。西天取经途中,孙悟空虽受到唐僧的许多管制,他内心深处“无所不敢为”思想还是占据一定的地位,虽然头上戴着的紧箍时时在提醒他要尊师命,但他仍率性而为,哪怕唐僧念起紧箍咒。他那无所畏惧、正义凛然的“老孙派头”并没有因为有师傅的紧箍咒而有所收敛。

2 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成因分析

(一)明代新兴市民阶层壮大,主体意识觉醒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表情达意的载体,总是受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制约的。文学家生活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氛围之中,他们在文学中所表达的思想及观点,总是带有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烙印。吴承恩所生活的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他们对原有封建格局的不满,期望靠自身的力量来调整这不合理的格局。孙悟空这一形象正是当时不断壮大的新兴市民阶层觉醒者的代表,他们期望打破或者调整当时的封建格局,体现出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对现有制度的反抗。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反抗就是这样一种时代的要求,是当时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历史某个侧面的缩影。

(二)受明代进步思想家影响,反抗精神日益凸显。

明朝具有强烈反抗意识和反抗精神的作品也层出不穷。明代郑和 “七下西洋”促进中西交流,西方的文化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国人的认识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些进步的思想家也登上历史舞台。如王阳明所代表的重要学术流派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对当时渐趋死板、僵化的程朱理学的修正和冲击,对明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贽承继了王阳明“心学”和禅宗思想,树立起“童心说”,其主要批判锋芒指向封建主义的教条统治,呼唤人性,要求思想解放,主张文学应体现作家的真情实感。吴承恩自然受到了这些先进思想的熏陶和洗礼。他不拘小节,个性散淡自然,崇尚自由,很容易受王学的影响,与王学人物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他把孙悟空塑造成了不仅多次地斥责唐僧、愚弄八戒,同妖魔鬼怪的斗争中,能抢就抢,能偷就偷,坑蒙拐骗无所不用的非“君子”形象,实际上是封建时代富有抗争精神的斗士形象。

(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揭露,对传统人格的反思与批判

每一部代表作都带有作者原型的痕迹,亦或寄寓了美好的想象。

吴承恩生活在当时淮安最繁华之地——河下鎮,素喜交游进步名士,见惯了社会的压迫剥削和种种不平,长期受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的熏陶。作为接受传统儒学思想的封建知识分子、深受“心学”思想影响的他,既痛恨这种腐朽的制度,又对之给予了深刻的反思,但儒家所宣扬的那套“英雄理念”却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理想实现的铁的法则。如果联系明代后期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氛围,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与宋明儒学“事德”与“事功”的思想论争有着密切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旧的人格理想的批判和对新的人格理想的追求。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压迫得越厉害,反抗得越激烈!于是,人们更加无比渴望有一批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人物能救人于水火,解民于倒悬,打破旧体制,开创新世界。于是梁山英雄、孙悟空等英雄人物就横空出世,迅速为人们所接受,所钟爱,所膜拜,得以广泛流传,造成深远的影响。

一部作品往往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再现,内心情感的抒发,内心世界的表达,寄寓了作者的美好意愿和强烈渴望,以及个性的心理需求,也是作者性格特点的生动写照。《西游记》流露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煎熬、挣扎,恰恰反映出了作者内心的压抑和潜意识里对和平、自由的向往,对公正、平等的渴望,对现有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深深绝望。然而作者置身于社会的大熔炉,时代的大背景里,无法跳出,无法超然,而个人的力量却如此单薄而渺小,于是,他就幻想有一个花果山式的理想天国,在那里无欲无求,无拘无束,没有欺压,没有凌辱,平等自由,其乐融融。面对种种不平,作者就渴望有一位孙悟空式的孤胆英雄,有通天彻地之能,改天换地之功,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打破旧制度,创造出一个理想中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是以,一个勇敢、智慧、正气凛然、百折不挠的孙悟空便呈现到了世人的面前,他像包青天一样不畏权贵,铁面无私,像狄仁杰一样英明果敢,杀伐决断,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像项羽一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勇敢、正义、坚毅的象征,成为平等、自由、公理的化身,并被人们千秋传诵。

作者简介

樊万清,42岁,女,辽宁,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小学,研究方向:原著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析。endprint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精神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虎虎生威见精神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