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2017-11-20 22:06刘旭
卷宗 2017年30期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0年中央党校春季进修班讲话中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必须以读书为基础。针对目前领导干部中不爱读书、不善读书、不勤读书的现状,本文在总结和分析了几种领导干部不读书的原因基础上,就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通过这样的论述旨在唤起大家对于读书的意义。

关键词: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目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一点就是读书学习的风气不是很重,很多人既不爱读书、也不善读书、更不勤读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谎称工作忙、应酬多,没有时间读。那这种理由听起来很有道理,而且很动听,以至于“不读书”成为了一个“光荣的缺点”——不是我不想读,而是我为了工作,牺牲了读书的时间,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抽不出时间,而是主观上放松了学习。二是有时间读书,但是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读书无用,不情愿读。 那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认为书本上的东西要么是一些空泛的知识体系,要么是空谈一些情怀和理想,这些东西与现实还有很大的差距,即便去读书,也不能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甚至有些同志还认为,自己学得知识已经差不多了,不用读书也能做好工作,在他们观念中,干比学重要,读不读书无所谓;还有一部分人则是认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的是关系而不是知识,书读多了反而不适应社会,照书上的东西去做反而会吃亏。可以说,正是这些所谓的“差不多”、“无所谓”、“顾不上”、“会吃亏”的思想,影响了一些人对于读书的兴趣。三是有时间读书,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读书读歪了。很多同志的书柜里不仅摆着一些有关政治党性的书,也摆着一些像李宗吾的《厚黑学》、黄晓阳的《二号首长》、《省委班子》、侯卫东《官场笔记》、《古代帝王的驭下之术》这样一些官场小说,甚至还有一些像《麻衣相法》、《办公室风水学》、《官运与八字》等等这种算命卜卦看风水的书。那这样一种读书现象是值得警惕的。这些现象在我们当前还是比较普遍的,所以专门来探讨一下读书这个话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1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关于这一点,其实古人早已说的很明白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怎么至于至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读书要修身、要齐家、要治国,要平天下,这其实就包含了读书的三层目的,一是要为自己而读书,二是要为生活而读书,三是要为家国天下而读书。

(一)为自己而读书。高尔基就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首先是为了自己的进步,如果一个人要想不停的进步,那就需要不停的补充营养、补充动力,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精神补钙,那这些营养和动力来自于哪里,就是来自于书本。只有不停的读书,不停的进步,人才会有所改变。我们古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人自然就会有些改变,这些改变就源于你读书的涵养,它反映了你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我看来,这种追求就是人的真善美,人的真善美就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我们常说,“人是最伟大、最了不起的动物”,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且每一次超越,都使我们更加远离动物而更接近于神。弗洛伊德也曾说过,“人除了有本我、自我之外,还有超我”,什么是超我?超我就是一种神性,也就是说人都可以通过道德修养、精神世界的提高,使自己成为一个模范人物、英雄人物,圣贤之人。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身上都有某种高贵的品质,让我们感到肃然起敬,我们读这样一些人的书,接受这样一些伟大人物的思想,我们就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知道哪些是高尚的,哪些是低俗的。所以,读书可以让我们明理、求真、向善,追美,可以提升我们的灵魂,摆脱低级的趣味,向伟大的人去靠拢,这是读书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

(二)为生活而读书。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思想就是知识改变可以命运,读好书能够使我们功成名就,也可以使我们获得想要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把想要的生活仅仅定义为所谓的“千中粟、黄金屋、颜如玉”,那很可能就会有些偏颇,特别是当读书不能带给我们这些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其实,读书带给我们的成功,更多的还在于它能够使我们获得一种生活的自由和尊严。我记得,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她在劝自己儿子读书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了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读书不仅为了生存,更多的是要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而且即便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子孙儿女的教育也需要读书。我们常说言传身教,光有言传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身教,而且身教更胜于言传。你想让自己的子女用功读书,你首先就要让自己变成一个读书人,这样才能切身的影响到子女。当然,为生活而读书,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为自己精神找个伴,其实,读书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不仅可以使我们自娱自乐,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加长寿,这都是读书带来的好处。为了生活,不管你是为了考学、求职、教育子女,还是退休以后的娱乐都要读书,这就是为生活而读书。

(三)为家国天下而读书。我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責”,每个人对于自己民族的振兴都是负有责任的。那这种责任,就是从读书开始的。因为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它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以秦皇焚书,汉儒存续为例。《史记》上曾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数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世。”这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当然,秦始皇并没有真正把这些书都烧光,国学大师钱穆在他的《国学概论》中就提到,“古文书籍,自秦火以来,不绝如缕,汉兴,残简朽编藏于崖山屋壁之中,一二大师流落人间,相传于后”。也就是说,先秦的典籍并没有被秦始皇所烧光,而是通过民间的私藏和汉儒的记忆保留了下来。这个保留对于汉朝的兴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使得汉初的统治者能够借鉴大量的先秦思想来治理国家,这样以来,才奠定了汉朝的强盛。所以,我们说汉朝的兴盛是得益于先秦思想的,这就是一种文明的传续。如果没有这种传续,没有先秦典籍的保存,就没有我们今天伟大的汉文化。其实,纵观世界历史也会发现,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崛起都需要伴随着文化繁荣。时至今日,我们中华民族正值迎合百年复兴之时,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去读书,传承民族的文化,改变历史的格局,那这一切都是要从读书开始的。endprint

2 读书是优良的政治传统

在古代,官员读书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官场的显性文化,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从政与读书就是我们古代知识分子的两大文化命脉。例如,宋朝的大学士张载,有一次学生就问他,“读书治学为了什么?”他回答说,“读书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这其中的为天地立心,就是要立德。为生民立命,就是要立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要立言。这“三立”就很好体现出了儒家的人生理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反映在实践中,就是要读书修身、从政立德。在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下,很多学子一旦入朝为官,不仅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而且在读书上更加勤勉,他们都希望能够在“为官”和“为学”两个方面上成为后世的典范,你像,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苏轼、范仲淹,清代的林则徐、左宗棠,那这些人既是垂范后世的政治家,也是名留青史的文学家。那这样一种现象在古代官场上是非常普遍的,甚至在某些推崇文化的时代,朝廷在考核官吏的时候,不仅要看你的政绩如何,还要看你的文化修养如何,所以,在这种风气的引领下,很多官员都会格外地注重自己的读书学习,而且是蔚然成风。

(三)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习总书记一直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就是为了要改变我们现在的学习风气。其实在这一点上,他本人为我们作出了极大的表率,他非常酷爱读书,而且经常会引用一些原著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政的思想。例如去年,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当谈及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时代性时,一口气就引用了17本原著,这里面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汉密尔顿的《联邦党人文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以及库兹涅茨的《各国经济增长》……”,一共是17本,而且他读这些书的时候,还是在陕北梁家河插队的时候读的,当时很多知青都会把自己喜欢的书带过去,然后相互交换着看,但即便如此,我们总书记,有时候为了借一本书,也要花上半天的时间,走上30多里的山路,才能借到,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我的爱好很多,但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在这一点上,他跟毛泽东是非常相似的,毛泽东也是个非常爱读书的人。他的卧室就是个书房,里边摆的到处都是书,连他睡觉的床有一半放的也是书,而且毛泽东读书是非常勤奋的,他读24史,光《资治通鉴》就读了17遍,1976年9月9号,他临终前5点50分,还读书7分钟,当时他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是让护理人员给他念的,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我们谈及的两代领导人的读书生活,都把读书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3 领导干部要读好书

“开卷有益,多多益善”,这句话影响深远,但作为一个口号却是需要推敲的。为什么需要开卷?开什么卷?为什么需要多多益善?因为现实中有很多这样例子,就是一般读书多的人会成功,但很多不读书的人也很成功,而更多的人则是读了一辈子书也谈不上成功,甚至很多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可能连才都没的怀。所以,读书不一定成功,或者说开卷不一定有益。

(一)读书要有选择

现实中读书也并不是要多多益善的。因为,人的精力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北大教授金克木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作《书读完了》,里面记载了国学大师陈寅恪与夏正佑(清末民初的国学家)初次见面时的对话。当时夏先生见到留洋回来的陈寅恪就说,“我真的很羡慕你,你懂外文,还能读书,但是我的书已经读完了,没什么好读的”。当然,他这里的意思并不是真的把所有书都看完了,而其实说的是,每个时代、每个文明,真正有洞察力的书其实并不多,可能就是那么几十本或者上百本而已,很多其他的书其实都是根据经典,二级三级推演开来的,对于会读书的人来说,根本性的书籍并不多,不懂书的人,每天一大堆的书,读得很累,但效果却不是很好。所以我们说,今天的读书并不是要多多益善,而是要学会懂得截断众流,知道哪些书是需要读的,哪些书是根本不需要考虑的,有选择性地读书这才是真正地读书。

其实,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今天这一代人,就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经常会问自己要读些什么。其实,答案很简答,就是要读经典。之所以要读经典,有这么几条理由:一是经典百读不厌。凡是经典的书,都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有吸引人的地方,值得你反复去读;二是经典永存于世。很多经典书都是要传世的,只要我们的民族还在,经典就会传承下去。三是经典常读常新。你每次读经典都会有新的发现,也许头一次看,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但第二次看,你就会感觉有些收获,再看,又有新的收获,所以我们说经典就是一块宝藏,你每次进去都能找到宝贝。四是经典奇思妙想。经典著作不是老生常谈,它是经过作者巧妙构思的,包涵了很多原创性的东西在里面,这些东西在一般作品中是不能发现的。五是经典无法模仿。一般流行的书往往会带有很多模仿和抄袭的痕迹,而经典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最后一点就是,经典千锤百炼。一般著作毛病太多,很多都经不起推敲,但经典不一样,它是经过反复锤炼的,是可以反复玩味的,也是可以当作范本来研读的。

(二)领导干部需要读的书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什么要读马克思经典原著?理由很简单,因为马克思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特别是今天,很多人對于马克思的学习都是很肤浅的,甚至很多人都是道听途说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倡导大家多读经典是非常现实的需要。endprint

其次就是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那作为传世之作,它本身就具有了时代的超越性,我们今天再读,它也是不会过时的,当然读传统经典,也应该是全方位、多学科的,可以是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也可以是数学的、科学的,因为每种书,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读历史,可以让我们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彰往而察来”;读文学,又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培植情操,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哲学,又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所以,大哲学家培根就说过一句话,他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各种书籍对于人格的塑造完全不同。

4 领导干部要善读书

(一)读书的方法与进路

关于如何读书,我们以前接触过很多,但老实说,很多方法都是针对特定群体来说的。比如说,很多人都记得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借宋词来谈读书的三层境界,用以告诫我们,读书要耐得住寂寞,要舍得付出,还要志存高远,咋一听,我们感觉很受启发,但老实说,这个境界只适合于学者,而不适合于一般的公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经验,真正好的读书状态是不断总结自己走过来的路,然后作自己的调整,说任何读书人的方法其实只适合于自己,所以这样以来,读书这个事情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的。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大家读书毕竟跟学校里的学生不太一样,在我看来,有些东西是没有必要墨守常规的。你比如说,在学校里边,所有的老师都会教导自己的学生要有宽广的知识基础,最后才能走的远、站的高,就像金字塔一样,底座必须大,越往上越收,最后达到顶点。那这样一个思路,在大学里是可以的,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不太适合的。对于我们来说,读书更多是本着有用去的,这代表了很多从政人的一种读书心态,就是要很快的见到效果。那这样以来,就要求在读书的时候,要选准目标、集中精力来读,而不是厚积薄发、循序渐进地读书。因为只有这样,才最管用、最有效。因为首先你觉得好,你才会坚持下去,你觉得有进步,你才会继续想读,假如你读了几天书,没看到丝毫进步的话,可能你就不想再读了。所以这样以来,大家以后再读书的时候就应该采取一种倒金塔的模式,就是从一个小点开始,然后沿着一个问题认真做下去,你会发现你每天都会有小小的进步,那这样以来,根据你自己的关注点往下读,最后建立起自己的阅读视野和根基,这就是成年人读书和学生读书不太一样的地方。

(二)读书应该注意的原则

1.读书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必须跟思考结合在一起,一边想一边读,一边读一边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光读书,不思考,那很可能,就是一片浆糊。那这样的读书,很难说有多大的成效。事实上,书本上的东西再好,说的再有道理,都是别人的,要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离不开思考;要把它活学活用,同样也离不开思考,其实,读书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思考和加深认知的过程。你思考的越深刻,认知的就越必然。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读书、被动的接受、简单的浏览,没有思考的话,那最后也只能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东西在里边,那这样的读书就是白搭工,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2.读书要勤奋,学而不恒则殆。有人研究过,假如一个人每天阅读一个小时,三年之后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这说明学会利用各种闲散时间对于读书来说非常有帮助,时间可以不用太长,但一定要坚持下来,而且读的时候,最好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读,因为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的心才会静下来,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你才会有所思,当你有所思的时候你才会有所悟,当你有所悟的时候你才会有所得。其实读书,对于人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它是潤物细无声的。所以我们说,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细水长流的,是要贵在坚持的。

3.读书要深刻,学而不精则乱。博学泛读,不如熟读精思,现在读书人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学而不精,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书太多了。那这样以来,很多人为了读更多的书,就自能牺牲花在每一本书上的时间,那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一个习惯,就是很多人读书往往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或者是一曝十寒的,那这样的读书,往往是不太走心的,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关于这个方面,我个人认为,古今中外谈得最好的就是朱熹,朱熹生活的时代就是雕版印刷出现的时代。那印刷术普及以后,这个雕版印刷就开始盛行起来,那这样以来,书印得就越来越多,这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都是手抄本的时代,书很少,很珍贵,那么书印多了以后,很多人的读书方式就跟以前不太一样了。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读书风气,朱熹说了一些话,有些话今天看起来,还是很契合时弊的。譬如,他说,“今人之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书印的多了,读书容易啦,所以大家看书就越来越糙,越来越粗,“今之学者读书,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就像有人读书有些人读书总是在似读非读、似懂非懂之间。所以,他说,“读书之法,先要熟读,读书须要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就是说,读书必须心到、眼到、口到,注意力要集中,要反复地读。那像这样聚精会神的读书,早已经被我们今天轻松的阅读所取代了,但是他说的800年前那个读书人的状态,还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田正平.读书.修身.治家——《曾国藩日记》阅读札记[J].教育研究,2014,(12):115-125.

[2]甘勋.读《书滋味》才知我“味盲”[J].博览群书,2017,(6):56-62.

[3]徐雁.书林学海时代的“效能读书法”[J].图书馆杂志,2017,(3):39.

[4]陈智慧.读书滋养人生[J].图书馆杂志,2017,(3):2-4.

作者简介

刘旭(1984-)男,山东菏泽人,中共菏泽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党的理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