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2017-11-22 02:39杨千朋刘尼军王敏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低密度脾脏门静脉

杨千朋,刘尼军,王敏茹,宁 龙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影像科,陕西 咸阳 712000)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杨千朋,刘尼军,王敏茹,宁 龙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影像科,陕西 咸阳 712000)

血管瘤;脾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图1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 A.CT平扫示脾脏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境界不清; B~D.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示病灶由周边向中心逐渐强化,延迟期大部分病灶呈等密度; E.病理示脾脏呈淤血性改变,其内多灶状瘤组织由血管腔组成(HE,×100)

患者男,43岁,以“左上腹胀痛不适1周”入院。腹部疼痛为慢性隐痛,向左侧腰背部放射,无发热、恶心及呕吐。查体:腹软,左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脾肋缘下可触及,质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6 g/L,血细胞比容19.70%,血小板61×109/L。上腹部CT示脾大,实质内见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灶,境界欠清,最大病灶最大径约2.1 cm;增强后病灶由周边逐渐向中心填充强化,大部分病灶延迟期呈等密度,CT诊断为脾脏多发血管瘤可能性大(图1A~1D)。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术中见脾脏色泽红润,约18.0 cm×13.0 cm×6.0 cm,边缘较钝,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于左肋缘下切口将脾脏夹碎后取出。病理诊断:脾多发性窦岸细胞血管瘤伴淤血性脾大(图1E)。免疫组化:CD31(+),CD34部分(+),CD68(+),CK(-),Ki-67低表达。

讨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较罕见的原发性脾脏血管瘤,目前认为其起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肿瘤细胞具有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双重分化特征。发病原因不详,可能由于各种刺激因素(如慢性感染、肿瘤等)所致。可见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多见,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脾大、血小板减少、贫血。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分为多发结节型和单发结节型,本例为多发结节型,较多见。多发结节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病灶大小不等,平扫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显示清晰,对比剂由周边向中心逐渐填充,延迟期呈等密度。本例延迟期少部分病灶仍呈低密度,可能由延迟时间不足所致。单发结节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常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降低,密度趋于均匀。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也可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常合并内脏恶性肿瘤。故一经发现应尽早手术切除,同时应仔细检查和密切随访。此外,本病需与血管瘤病、淋巴管瘤病、转移性肿瘤、淋巴瘤、结节病累及脾脏,以及脾脏感染形成的微脓肿等相鉴别。

Littoralcellangiomaofspleen:Casereport

Angioma; Spleen;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杨千朋(1982—),男,山东菏泽人,本科,主治医师。E-mail: 49943577@qq.com

2017-02-26

2017-06-08

10.13929/j.1003-3289.201702103

R733.2; R814.42

B

1003-3289(2017)11-1757-01

猜你喜欢
低密度脾脏门静脉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肝外型门静脉血管瘤1例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系统并发症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基于低密度网格覆盖分析的重访星座优化设计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摘除脾脏后,请注意这些变化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胃癌根治术手术中脾脏损伤的发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