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17-11-22 14:42周吉鑫
智富时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贸易结构

周吉鑫

【摘 要】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贸易往来频繁,新中国的发展有赖于日本的帮助,另外,我们国家又有许多地方要向日本学习和借鉴。因此两国在贸易和经济合作上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且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日本经济却一直陷入低迷长期一蹶不振,而且已经影响到日本在国际上的经济与政治地位。这也成了中日两国“政冷经热”和贸易摩擦等问题不断产生的原因。为了造福两国人民,中日应在两国贸易健康发展的大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解决贸易过程中出现的争端,维持两国经济关系长期稳定。

【关键词】日元贬值;政冷经热;贸易争端;贸易结构

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在经济交往中关系日益紧密,双边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间的相互依存度一直非常高,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稳定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中日贸易产生了剧烈冲击,但由于两国贸易间存在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使得金融危机过后两国贸易关系的恢复速度较快。中日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但是在中日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分析。

一、日元加速贬值给中日贸易带来的不良影响

日本政府当局逐步意识到通过钓鱼岛事件将国内经济矛盾转移到国际政治矛盾上的做法是错误的。于是当该事件缓和后,安培内阁在所谓“安培经济学”的刺激经济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实行日元贬值政策以刺激日本经济的潜在能力,试图恢复日本经济增长。下面我们来讨论日元大幅度贬值后对中日贸易关系带来哪些影响:

(一)日元贬值对中日贸易关系造成压力

日元贬值的后果是直接降低我国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日元贬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这也包括在中国销售的日本产品,相对于中国产品,日元贬值使得日本产品的人民币价格相对下降了,国人更愿意购买质量好价格便宜的日本产品,放弃购买本国产品,甚至有一部分中国人去日本旅游狂扫日本货,导致日本对中国有大量贸易顺差。,因此,日元贬值的直接结果会造成两国的贸易增长率持续下降。

(二)日元贬值影响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连续每年以年均80%的速度增长,但是在 1996—1998 年的3年间, 日元对美元的汇价则在持续贬值, 日本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额也连续以年均20%多的速度下降日本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额也连续以年均20%多的速度下降。1999—2000年日元的汇价又有所升值,所以日本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在 2000年则增加 44.1%。2001年在日元贬值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增加为48.6%则是受当年中国加入WT0特殊因素的影响。

面对日元来势汹汹的贬值,我国应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积极措施。

第一、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对出口的过分依赖。

第二、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扶持本国企业海外竞争力,控制住日元贬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三、敦促日本央行加快稳定日元汇率,从而实现日本国内的经济稳定和中日贸易健康发展。

二、“政治经热”现象抑制中日贸易关系向前发展

中日两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可以形容为“政冷”背景下的“经热”现象,这一“经热”现象因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干扰,只能停滞在一定的水平和规模上。具体来说,对于任何两个国家来说如果政治关系开始恶化,一定没有办法在彼此的经济交往活动中达成宏观政策上的协调一致,从而抑制两国经济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对于中日这样两个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国家,政治紧张只会对两国经济发展起到反作用。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政冷”对于“经热”的抑制作用。

1.政治互信的缺失、相互猜疑和战略误解的加深,会直接影响两国经济的稳定

中日政治关系是根,经济关系是枝叶,如果两国政府缺乏政治互信,将会造成两国政治关系局势的紧张,从而势必造成负面的舆论压力,动摇两国稳定的经济关系,引发贸易冲突。

2.两国“政冷”导致部分民众相互厌恶的情绪开始上升

钓鱼岛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了两国部分民众的敌视情绪,例如:开始互相抵制购买对方国家的商品,毁坏个人私有的财产(日本产品或中国产品),这直接影响到两国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由于中日关系深陷“政冷”的困境, 越来越多的人们担心“政冷”会不会导致“ 经冷”,围绕中日“经热”是否已经“变凉”甚至“转冷”的议论不绝于耳, “政冷经凉”的说法从中国的媒体传到日本的媒体 , 已经在中日两国受到广泛关注。 一种意见认为, 中日“政冷”已经对两国经贸关系造成严重损害,中日之间已经出现“政冷经凉” 、并 可能从“经凉”进一步转为“经冷”,这种意见主要以下述事实作为依据: 其一 ,近年来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 按日方统计, 2005年对日贸易仅增长9.9%,比上年下降 15.8%,其中日本對华出口下降了20.1%。与此同时 ,中国对日贸易增长速度连续11年低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2000至2004年中日贸易年均增长率低于同期中国对欧盟 、美国 、东盟、韩国的年均增长率,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同比增23.2%,中欧贸易同比增 22 .6 %, 中美贸易同比增 24.8%,分别比中日贸易同比增高出13.3%、12.7%和14.9%。其二,在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中 ,日本的位次下降。自2003年起,日本已由中国连续11 年(1993 至 2002)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降至第三位,落在欧盟、美国之后。例如,2005年中欧贸易额为2173亿美元,中美贸易总额为2116亿美元,中日贸易总额为仅为1894亿美元。其三,由于“政冷”长期化,致使很多政府之间或半官半民的经济合作项目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例 如“新干线”等高速铁路合作、区域经济合作等)。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决定在2008年停止对华日元贷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因素所致。

三、中日贸易摩擦与争端

中日贸易关系联系紧密,日本在我国的贸易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中日两国贸易规模的不断加大,贸易摩擦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由于近些年中国对日本持续的贸易顺差,导致日本政府单方面的实行进口限制措施,并同样要求中国政府对出口实行自主限制,这样无理的要求不但违背了WTO的规则,并且严重伤害了中日两国的经济利益。这种限制尤其体现在农产品、纺织品贸易上,日本政府通过各种不合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及滥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对日本本国农产品和纺织品实行贸易保护,对我国遭受贸易摩擦的相关产业造成直接影响,这样只会影响中日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另外,这种政府支持的贸易保护政策并没有对日本相关产业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且严重制约了中日两国贸易的发展,甚至可能渐渐失去中国市场得不偿失,所以中日两国必须着眼于共同的长久利益,在相互信任和谅解的基础上,通过谈判机制协调争端、缓和贸易摩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贸易关系的稳定对彼此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两国还会面对更多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但是再面对这些国际竞争之前,中日两国之间必须处理好彼此在贸易关系上的矛盾,必须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并把扩大各自的内需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两国的摩擦、争端解决机制,并注意政治关系对经济关系的积极主导作用,只有通过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并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才能使得两国经济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下去,并对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丹中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市场.2010

[2]张舒英透视中日贸易争端—兼谈我国如何面对贸易争端日本学刊.2001

[3]金熙德中日“政冷经热”现象分析日本学刊.2004

[4]关雪凌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贸易结构
现代服务贸易结构及竞争力研究
浅谈中韩贸易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中国与中亚五国商品贸易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