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韶文化之天人合一维度探究

2017-11-22 21:38王慧莹
智富时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

王慧莹

【摘 要】舜韶文化以“神人以和”的审美感知,开启了人与自然相互交感的独特方式。而韶乐绵延的审美活动,则成就了展现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审美状态的文化载体。诚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构筑了舜韶文化的审美思维方式,更代表了舜韶文化所表现的人性解放的审美状态。因而,天人合一不仅仅构筑了舜韶文化的审美思维方式,更代表了舜韶文化所表现的人性解放的审美状态。

【关键词】舜韶文化;神人以和;天人合一;生态宜居

舜韶文化以“神人以和”的审美感知,开启了人与自然相互交感的独特方式。而韶乐绵延的审美活动,则成就了展现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审美状态的文化载体。诚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构筑了舜韶文化的审美思维方式,更代表了舜韶文化所表现的人性解放的审美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天人合一不仅是舜韶文化把握现实的审美思维方式,更应当是我们反思舜韶文化审美现状的参照。诚然,舜韶文化以贯穿历史语境的文化力量,为韶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审美制度范式。同时,在韶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机制的运转之中,舜韶文化的延展获得了得天独厚的现实语境。以化解现实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问题为旨归,舜韶文化获得了在文化记忆梳理之上,更为强劲的动力机制。文化与经济、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际多重因素的碰撞,使舜韶文化走向历时的深化。因而,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舜韶文化审美现状的反思:首先,从“神人以和”命题,考量舜韶文化的原生审美情境;其次,以天人合一命题为核心,探究舜韶文化审美主体的生成;以生态宜居的建设问题为旨归,展开舜韶文化审美现状的反思。

一、“神人以和”:舜韶文化审美情境的生发

梳理舜韶文化的记忆,天人合一的思想生发于“神人以和”的审美情境之中,《尚书·舜典》将其生发之时的情境想象留存于今: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之。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i

此处,舜首先定位了韶乐的审美标准。在“直”与“温”,“宽”与“栗”,“刚”与“虐”的辩证中和之间,他划归出对于原始先民的人格标准。教化目的在诗歌声律之间浮荡,生成了“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审美范式。而人格标准与审美范式在韶乐的审美境遇中相与叠印,最终成就了“神人以和”的审美情境。由此可见,舜韶文化原生情境生发的基础性行为在于“和”,最终价值指向也亦落归于“和”。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其一,从主体要素划分,表现为人格、音乐与诗的融合;其二,在人格辩证的灵魂摆渡之间,形成了“直”与“温”,“宽”与“栗”,“刚”与“虐”的中和;其三,探析舜韶文化的核心載体,“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则界定出形式维度的中和之美。由此可见,舜韶文化在要素、灵魂、形式三个维度中,表现出对立合和的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在舜韶文化生发的原始语境中表达为“神人以和”。透过满载崇拜与禁忌的远古图腾,“神”的形象勾勒出社会统治秩序的权威与民众人格的偶像,所以“神人以和”所表达的审美情境含有“天人合一”的个人灵魂生长与“内圣外王”的社会统治双重价值指向。“天人合一”的个人灵魂生长,我们已然在人格辩证的灵魂摆渡之间触摸到其轮廓,而“内圣外王”的社会统治,则在《尚书·益稷》对于乐舞剪影的记载: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ii

此处,原始社会的统治核心——“礼”突显出来。首先,乐舞文化的主体,从原始的动植物形象,转向人类自身。人的形象成为乐舞的主体;其次,乐器但多样化,彰显出人类主体性的升华。远古的乐器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现出人类对于自然的依从。以琴瑟为代表的乐器的制成,以巧夺天工的形成张扬出人类的主体性;再次,其标志着中国古典音乐范式的生成,成为中华文化整体走向的积淀。孔子以《箫韶》为范式,界定出“尽善尽美”的文艺批评标准,进而以其为旨归构建礼乐相和的社会局面。由此可见,舜韶文化于“神人以和”的审美情境之中,情境空间之内诉求着人性的和合、舒展。礼乐和合之间,进一步彰显出审美支配生活、统治社会的内在张力。

二、天人合一:舜韶文化的审美主体生成

文化的核心是人,舜韶文化的生成,得益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确立。这种审美主体的确立离不开,前文指出的人格辩证的灵魂摆渡。在“直”与“温”,“宽”与“栗”,“刚”与“虐”的中和之中,审美主体逐渐丈量自我灵魂的维度,最终界定为“神人以和”。笔者认为,透过满载崇拜与禁忌的远古图腾,“神”的形象勾勒出了民众人格的偶像。那么其终极指向又是什么呢?答案是人类无法掌控的自然。远古时代生成力的限制,使人类处于自然的统治之下,所以生成了一系列将自然神化的思维活动。所以“神人以和”的追求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神人以和”所表达的审美情境则呼唤出审美主体之“天人合一”的个人灵魂生长的欲望。在“天人合一”的架构之内,舜韶文化的审美主体正式确立。顺承舜韶文化的脉络,中华民族的灵魂主体形成了一以贯之的灵魂延展,最终确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诚然,天人合一勾画出贯彻中华文化的一条红线。梳理其脉络,首先商周时代,历史革新演变之间,这种“天人合一”的主体性诉求正式形成。其次,战国之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火花,为“天人合一”的诉求填涂上不同的主体色彩。其中儒释道三家的博弈互绌,使得人类主体从自然的统治之下解脱,最终在和合性思维中,获得主体性的伸展。

三、生态宜居:舜韶文化的审美现状反思

舜韶文化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社会统治,在礼乐和合之间,进一步彰显出审美支配生活、统治社会的内在张力。这无疑成就了对工具理性所支配的现代社会的审美救赎。“岭南名郡”韶关与舜韶文化渊源深厚,具有获得审美救赎,延展舜韶文化审美状态最为得天独厚的条件。韶石山的矗立,已然驻守了舜韶文化永恒的历史时空。同时,韶城“三江碧波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生态样貌成就了其在时代语境中延展的契机。因此韶关市委将我市的发展定位为“在城镇化进程中,韶关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打造生态宜居韶关。”

生态宜居的标签,将自然与人文融合成为一体。自然成为人类视阈之下的生存环境,即所谓的生态;人类在彰显自我主体性的同时,穿越工具理性的麻木丛林,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宜居这一概念。人类主体成为引领韶关发展的重要维度。文化的意义借此被强化。最终,在人类主体的努力之下开创山、水、林、园、城,和合成为一体的审美状态。此时,在源于流的链条之上,韶关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则成为舜韶文化的时代辉映。直观韶关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即是对于舜韶文化审美现状的探究。结合《韶关市城市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探究反思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交通和谐、通达立业。舜韶文化在当今时代语境中的依托主要表现为以旅游业为主打的文化产业。交通作为通达游客与景点的基础性因素,因而成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的先行条件。其次,以人为本、惠民宜居。人是一切文化的主体,因此韶关城市建设的终极指向落归于人民共享。目前韶关已针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综合环境等几个展开努力,实现生态与宜居的化合。再次,顺应自然、生态美城。舜韶文化的延展需要一定的审美情境,韶关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依托一定的空间架构,因此,如何审视自然生态成为舜韶文化延展和韶关发展的重要议题。目前,韶关市针对生态美城这一焦点所展开的建设努力包括:生态公园建设、休闲绿地拓充、三江六岸景观带改造、杜鹃花城打造、门户形象提升。再次,新城建设、双核驱动。对于生态的开辟,有赖于新城空间的拓展。韶关市按照“兴业、宜居、建城、治水”的发展策略,积极推动新老城区一体化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形成了以下几方面规划:建设海绵新城、建设配套设施、保护空间生态、统筹布局优化空间。最后,提升智能、智慧城市。科学技术成为延展舜韶文化,开拓韶关生境的崭新时代力量,能够激活文化,开拓生境。具体而言形成了以下几方面规划: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打造“智慧韶关”统一平台、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改进城市管理。生态宜居韶关的建设必将为舜韶文化的延展贡献力量。

注释:

i 孟子等著,四书五经,中华书局,2009.01,第219页。

ii 孟子等著,四书五经,中华书局,2009.01,第223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