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镇明长城的消亡与辽东地区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

2017-11-25 05:42韩道宽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边墙辽东辽河

韩道宽

辽东镇明长城的消亡与辽东地区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

韩道宽

所有明长城遗存中,属辽东镇明长城遗迹保存最差,辽东镇明长城遗迹消失达90%以上,除人为因素外,更多的应是自然因素。本文从辽东地区历史环境的变化,来探讨明长城遗迹消失的原因,主要从辽泽的变化、辽东地区降水的变化和辽河河道的变迁这三方面来探寻辽东镇明长城遗迹消失的原因。

明长城 辽东镇 环境变迁

辽东镇明长城始建于正统二年,因后金与明的战争停工于万历四十四年,除因后金拆除长城外,其更多的变化体现在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上,主要与辽泽的变迁,辽河河道的变迁和降水有关。

一、辽东镇明长城变迁与辽泽变迁的关系

明时期辽泽还是有些记载的,赵时春著《北虏纪略》中载,大约嘉靖二十年,喀尔喀部南迁辽东镇明长城外,“虏之特起新酋曰虎喇哈赤者,众不满千。辽泽受东北诸夷水,入海之路,春夏秋三时多泥淖,常以三冬、春初冰结时犯塞。”明时辽泽的面积仍然比较大,万历末年,辽河口平原“地下多水患,自驿堡墩台而外,居民绝少,四望无烟,惟芦苇萧萧耳。” 孙承宗著《高阳诗文集》上有“雁从辽泽来,似厌羣雏乱”的诗句。可见这个时期,辽东镇明长城是沿着辽泽北部的边缘进行修建的。后来,辽泽的范围逐渐萎缩,原辽泽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固定聚落,长城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进而被废弃。

二、辽东镇明长城的变迁与明代降水的关系

长城的选址也给其维修维护带来了巨大难度,也正是保存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辽河平原地区河网密布,主要是辽河、太子河、浑河、蒲河为主,其他支流众多。辽宁地区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夏季雨水较多,尤其是辽河、太子河、浑河下游,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长城因为这种气候和地形经常受损。如《明实录·英宗实录》记载:景泰二年 八月乙亥 提督辽东军务、左都御史王翱奏:“辽东自在州牛庄驿至广宁高平驿,近因雨水泛涨,桥梁、道路、仓库、墩墙多坏,请次第修理。”从之 ;《明实录·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十一年 五月辛丑 镇守辽东、太监任良等奏:“广宁边墙,旧皆土筑为之,每为霪潦所坏,虏因得以潜入,我军难于防守。兹欲以砖甓甃砌,计其成功,有三岁之劳,而可以享永久之逸。”事下工部,复奏。从之 ;《明实录·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十四年 六月辛巳 辽东锦义二州及广宁等处,是日至十二日大雨如注,坏城垣、墩堡、仓库、桥梁、淹没田禾,人民多压伤者; 弘治十四年 七月丁卯 辽东镇巡等官奏:“本镇自三月以来,亢阳不雨,河沟干涸,人马通行。以致虏数入寇。自六月以后苦雨不息,城垣仓库多就倾颓。新旧边墙炖堡坍塌过半……” ;闰七月丁亥 ……辽东边墙连年修筑,徒众费巨,卒无成功。一遇雨,旋即倾颓,盖由镇巡副参管官委任非人,徒为劳费…… ;正德十六年 九月己未 辽阳汤站堡,七月初四日风雨骤作,大水湓涌,冲倒城垣三十五丈,坏道路三十余里,压死一十二人。上闻之,曰“是灾异非常,守臣宜痛加修省,以回天意。其被灾者,实时赈恤”; 嘉靖四年 十月丙戊 初,辽东议修边墙,未及四年,又以积雨颓坏……; 隆庆元年 八月癸未 辽东镇臣奏:“自五月来,霪雨不止,坏垣墙”; 万历三年,九月己亥 优恤辽东被水淹没人家及修理台墙军夫并辽左二十五卫屯粮,照例折解。 材料可以看出,辽东镇明长城损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雨,可见辽东地区的气候当时还是多雨的。

三、辽东镇明长城的变迁与辽河河道变迁的关系

辽东镇明长城中段保存差跟辽河(包括辽河、太子河、浑河)河道变迁是有巨大关系的。明以后,河道变迁频繁,导致长城被冲毁。《全辽志》卷二记载:“(蒲河)从闸板口下顺西流历镇远堡至远夷台水口出境入辽河。”远夷台水口在清开城附近,就是新民东南辽河“两歧”之处。由于以后辽河主河道逐渐向西摆动,所以原来辽河东河道变成了蒲河河道。这条史料比较珍贵,说明了今天蒲河下游即是原辽河故道。《明实录·宪宗实录》载:“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兵部议上辽东都指挥使邓钰所奏备边事宜言:自永乐中罢海运后,筑边墙于辽河之内,自广宁至开元七百余里。”《明实录·孝宗实录》载:“弘治六年二月,巡按山东御史李善奏:臣见辽东边墙,正统二年始立,……且边墙阻辽河为固,濒河之地,延垒八百余里。”《全辽志》卷五记载:“正统年间始立边墙故沿河以里随河之弯曲筑垒设墩延长八百余里。” 从材料可得出,明中期的辽东镇明长城是以沿辽河以东沿河的墩、堡修建的。因修建辽东镇明长城是为了保护辽阳,所以“辽河以内”即是辽河以东的地区。根据今天堡、台的名称遗留,可以知道今辽宁中段的长城是沿蒲河下游修建的。《辽中县志》载:“土人称边墙由省城西蜿蜒西行,至县城东三台子村入境,经小边、越河台、八音台、四方台、偏冈堡、茨榆坨以南等处,其障塞遗址多有存者,宽约二丈,高则六、七尺不等。”今天所见遗留的这些名字都在彰驿村南,蒲河东,浑河以西。由此可见,今天的蒲河下游,即是修建辽东镇明长城那个时期的辽河故道。《奉天通至》载:“今边墙遗址,自北而南有门二:一曰二马,二曰珍珠”今珍珠门遗址的位置比较明确,在辽宁省海城市腾鳌镇珍珠门村,而珍珠门村在太子河东。众所周知,辽东镇明长城是沿着辽河修筑的,这说明,今天的太子河河道应为辽河故道,辽河改道时间应为清中期。

四、结语

辽河河道的西摆、降水量的增多和辽泽的萎缩三个原因共同导致了辽东镇明长城的遗存稀少,并且辽东镇明长城的消亡了也见证了辽东地区历史环境的变迁,这为我们研究辽宁地方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边墙辽东辽河
辽河口
辽河记忆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边墙与东部苗族方言区的艺术变迁
倾听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曲麻菜
心向辽东
辽河文讯
蝉诉